洋县实验卓越初中初中英语:刘平鸽 初登班主任岗位时,我笃信“严师出高徒”,总觉得唯有“严格约束”才是对学生最实在的负责。课堂上,我不苟言笑,对违纪行为厉声制止;学习中,我紧盯分数,对疏漏之处反复苛责。我以为这样便能推着孩子们稳步向前,却渐渐发现,师生间仿佛隔了一面无形的墙——他们眼里少了几分灵动,多了些许拘谨,那份本该热烈的师生情谊,也在刻板的规则中变得疏离。 今年接手六年级,一场长达九小时的会议,彻底改写了我的教育认知。从清晨八点半到傍晚六点半,我全程端坐会议室,面对校长接连抛出的问题,手心冒汗、内心忐忑,既怕答不上来丢了面子,更怕辜负了那份沉甸甸的期待。久坐的疲惫、未知的压力,让我突然共情到学生的日常: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背着沉重的书包穿梭于课堂与宿舍,努力学习;考差了要面对家长的责备,课堂上答不出问题要承受同学的目光,还要时刻遵守各类规章制度。这份焦虑与不安,竟和我此刻的心境如此相似。原来,我一直用“为你好”的名义,给他们施加了那么多无形的压力。那次经历后,我开始学着放下“严师”的架子,试着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学生犯错时,我不再轻易发火,而是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泡上一杯温水,耐心听他们诉说缘由——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无心之失,那些被我忽略的背后隐情,在倾听中渐渐清晰;学习上,我不再紧盯分数的高低,而是把目光放在他们的点滴进步上:作业字迹变工整了,课堂上主动举了一次手,难题多思考了一步,我都会在全班面前真诚表扬。我常对孩子们说:“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只要你们足够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我心里,你们都是最棒的,我都会真心喜欢你们。” 改变,在悄然间发生。曾经上课低头不语的学生,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调皮捣蛋的“小神兽”,学会了主动帮助同学、遵守纪律;即便我不在教室,班级也能保持秩序井然,每个人都在悄悄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师生关系愈发融洽,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愉悦,我的工作竟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其实,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也时常被他们温暖着。六年级第三周的“兵荒马乱”还历历在目——忙着摸清新班级的节奏,忙着回应每双期待的眼睛,也忙着在和旧班级分离的怅然里,接住新相遇的暖意。说实话,分班时的不舍到现在还没完全散去,可每当看见新教室里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又觉得这份猝不及防的遇见,满是珍贵。 小杨同学的变化让我特别欣慰——从刚来时坐不住的调皮劲儿,到第二周就安安静静做题、认认真真听讲,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在告诉我“用心陪伴,就有收获”。而那些一直跟着我的孩子,要是成绩突然掉下来,我比谁都着急,会翻遍他们的试卷找问题,会挤时间帮他们补漏洞,只愿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有人说“教育路上,老师是铁打的,学生是流水的”,可我总想着:哪怕只带他们一年,也要教会些能留在心里的东西;哪怕以后分开了,他们身上能有一点我的影子,我就满足了。 如今的我,依然重视规则与成长,却更懂得共情与尊重。工作中,我愿如春雨般润物无声,用耐心化解矛盾;生活里,我愿如暖阳般温暖陪伴,做孩子们的大姐姐。我会心疼他们为课业奔波,渴望他们能拥有肆意撒欢的童年;也会期盼他们扎实掌握知识,未来能有更多选择的底气。于是,我试着把复杂的知识点拆解得简单易懂,把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只想让他们在高效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守护好那份纯粹的童真。原来,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约束与要求,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滋养。比起严厉的责罚,共情的倾听、真诚的鼓励,才是更有力量的教育。这条路很长,我愿带着这份初心,在守护孩子们成长的同时,也继续完成自己的教育修行——严的时候不心软,暖的时候不敷衍,让每个孩子既能收获成长的硕果,也能满载欢笑,向阳而生。而那些与孩子们朝夕相伴的时光,那些双向奔赴的温暖与感动,也终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