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道里没有吃喝了,17名哈马斯突击队员连夜逃出地道!以色列军队一天一夜搜捕,

史鉴奇谈 2025-11-25 11:15:56

加沙地道里没有吃喝了,17名哈马斯突击队员连夜逃出地道!以色列军队一天一夜搜捕,所有17名突围哈马斯,全部阵亡或者被俘。   这场突围从一开始就带着绝望的色彩。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后,以色列军队迅速掌控了53%的加沙区域,拉法以西的缓冲区被划为严格管控的黄线区。   这些还没来得及撤离的哈马斯武装人员,直接被封堵在了以军控制区内的地道网络里,想要返回哈马斯掌控的区域,必须穿过层层封锁线。   凌晨三点,带队的指挥官打了个手势,17人分成三组,依次钻出地道出口。夜色下的加沙地表一片死寂,只有远处以军哨塔的探照灯在来回扫视。   他们猫着腰沿着断壁残垣快速移动,脚下的碎石不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所有人都紧绷着神经,手指扣在步枪扳机上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与此同时,以色列第933纳哈尔旅第271战斗工兵营已经在该区域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这支专门负责地道清剿的部队,配备了最先进的地下探测设备。   热成像无人机在云层下缓慢巡航,地面士兵操控着光纤探测仪,一点点排查着每一个可疑的地道入口。就在哈马斯队员突围后的十分钟,无人机率先捕捉到了移动的热源信号。   以军指挥中心迅速发出警报,三辆装甲车朝着信号源方向疾驰而去,车顶的重机枪已经做好了射击准备。突击队员们刚躲进一处废弃的学校校舍,就听到了装甲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   带队指挥官当机立断,下令分散突围。可狭窄的街道根本没有太多藏身之处,以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第一声枪响打破了夜空的宁静,一名队员在跨越铁丝网时被击中腿部。   剩下的人不得不退回校舍,依托教室的墙壁与以军展开对峙。子弹打在混凝土墙上溅起阵阵粉尘,手榴弹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残存的窗户玻璃。   以军并没有急于强攻,而是调用了催泪瓦斯。黄绿色的烟雾从门窗缝隙中钻进来,呛得队员们不停咳嗽,眼泪直流,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难支撑。   天亮时分,第一组的五名队员试图从校舍后门突围,刚冲出门就被埋伏在巷口的以军士兵俘虏。他们的步枪已经没有子弹,每个人的嘴唇都干裂得渗出血迹。   紧接着,第二组在转移过程中与以军巡逻队遭遇,双方发生激烈交火。在以军的火力压制下,这几名队员最终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   最后剩下的三名队员躲进了一处地下室,他们用桌椅堵住入口,试图拖延时间。但以军的工兵很快就找到了这里,通过爆破打开了地下室的门。   当刺眼的灯光照进地下室时,这三名队员已经无力反抗,只能放下武器投降。至此,从地道中突围的17名哈马斯突击队员,在以军一天一夜的搜捕下全部落网或阵亡。   以军在随后的搜查中,在他们藏身的地道里发现了大量空罐头盒和塑料水瓶,还有几支已经没有弹药的AK-47步枪。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他们在地道中遭遇的困境。   负责此次清剿行动的以军军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黄线区域的管控力度还会继续加强,所有地道入口都将被永久性封堵,防止类似的突围事件再次发生。   而对于哈马斯来说,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地道战的致命短板。一旦控制区被分割,地道内的人员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缺乏补给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长期坚守。   加沙的清晨,阳光透过硝烟弥漫的空气洒在满目疮痍的街道上。以军士兵正在对现场进行最后的清理,远处的清真寺传来祈祷声,与昨夜的枪炮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场短暂而激烈的突围与搜捕,就像加沙长期冲突中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双方在这片土地上的持续对峙。而那些从地道中走出来的突击队员,最终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随着以军对黄线区域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地道网络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曾经被哈马斯视为“秘密武器”的地下通道,如今在严密的探测和封锁下,反而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   对于当地的平民来说,持续的冲突让他们早已疲惫不堪。无论是以军的管控还是哈马斯的抵抗,最终承受苦难的还是普通百姓。他们渴望的和平,却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变得越来越遥远。   这次17人突围事件虽然已经结束,但它留下的影响还在持续。以军更加坚定了封堵地道的决心,而哈马斯则需要重新评估地道战的战略价值,双方的博弈还将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继续下去。

0 阅读:33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