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李隆基上位的那个晚上,谁都没见,就把全天下最聪明的女人,上官婉儿,锁进了密室,第二天早上,就直接被拖去砍了。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在大明宫含凉殿突然暴毙,死因成谜朝野震动,当晚一个女人在烛光下连夜起草了三份不同版本的遗诏草稿,她就是掌管诏令近三十年的上官婉儿。 第一份写给韦后看内容是立李重茂为帝韦后临朝称制,第二份准备给朝臣,加入了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条款,第三份则是她私下留存的底稿,详细记录了中宗死前的异常征兆,上官婉儿在起草遗诏的同时,曾暗中派人联络刘幽求、崔日用等朝臣,透露韦后有不臣之心。 上官婉儿的政治嗅觉向来敏锐,早在708年她就开始暗中接近太平公主,当时上官婉儿察觉到韦后与安乐公主母女野心膨胀,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 上官婉儿曾在一次宫宴后单独留下太平公主密谈至深夜,商议的内容无人知晓,但从此之后,太平公主府上的文书往来明显增多。 更令人惊讶的是,上官婉儿还曾协助武则天创立北门学士制度,培养了一批直属于皇帝的文臣集团,这个制度让她在朝中拥有了超越品级的实际影响力。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将她从五品才人破格提拔至正二品昭容,表面是恩宠,实则是要利用她制衡太平公主的势力。 707年七月的太子兵变成了上官婉儿命运的转折点,当李重俊率兵杀入宫中,点名要抓她时,所有人都慌了神,唯独上官婉儿保持冷静,她建议唐中宗登上玄武门据守,这个决策最终化解了危机,但这次死里逃生让她彻底看清,继续在韦氏集团待下去,迟早会成为陪葬品。 于是就有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毒酒谏言,为阻止安乐公主被立为皇太女,上官婉儿不惜以死明志,太医抢救了整整一夜才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唐中宗被这份决绝震撼,勉强同意她自降为婕妤,表面上是降职实际上婉儿借此机会逐步从权力中心抽身。 710年六月,唐中宗暴毙当夜,上官婉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曾密会禁军将领钟绍京,透露了韦氏即将篡位的计划,这个情报直接促成了李隆基提前发动政变。 七月二十一日深夜,当羽林军攻入太极宫时,上官婉儿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仓皇逃窜,她让宫女们排成两列,自己手持蜡烛和那份标注着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遗诏原稿,主动打开宫门迎接,她以为这份投名状足以保命。 但是让上官婉儿没料到的是,就在政变前三天,李隆基曾秘密约见她,试探其真实立场,婉儿当时的回答模棱两可,既不完全倒向李隆基,也不明确支持太平公主,这种骑墙态度让李隆基下定了除掉她的决心。 更致命的是,政变成功后的权力格局让李隆基不得不斩草除根,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如果再留着掌控诏令大权的上官婉儿,无异于给太平公主留了一把尚方宝剑。 上官婉儿死前曾献上一份韦氏党羽的详细名单,试图以此换命,但李隆基看都没看,只冷冷说了句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便下令斩于旗下。 有意思的是上官婉儿死后,她的文稿并未被销毁,而是被秘密保存在翰林院,开元年间曾有臣子上书为上官婉儿平反,认为她对李唐有功,不应蒙受恶名,李隆基的批复只有四个字:往事勿论。 713年先天政变后,李隆基彻底清除太平公主势力,连带着下令毁掉上官婉儿的墓葬,直到2013年墓志铭重见天日,那982个字的铭文才还原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上官婉儿,她既是权力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时代悲剧的牺牲品。 上官婉儿的失败不在于她不够聪明,恰恰相反她太聪明了,在每个权力交替的节点上,她都能准确判断形势,及时调整立场,但她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当新的统治者要建立绝对权威时,任何太过聪明的人都会成为障碍。 李隆基要的不是一个能干的臣子,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斩杀婉儿既是清除太平公主的羽翼,更是向天下宣告,那个女性频繁干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从这个角度看上官婉儿之死并非因为她站错了队,而是因为她代表着一个必须被终结的旧时代。 参考信息: 《上官婉儿墓志透露:为反韦后饮鸩相胁》·中国收藏网·2014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