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了!”福建一女子去朋友家做客,上厕所时直接傻眼,因为朋友家装的居然是干式马桶!女子当场接受无能,朋友热情介绍她家的干式马桶,还往里扔苹果演示,看完演示,女子更凌乱了。网友:这马桶是不是还有燃烧功能? “这玩意儿怎么能当马桶用?!”只见站在朋友家卫生间门口,有些内急的小陈,声音因震惊而拔高。 2024年初夏,福建一处普通住宅里,一场关于如厕方式的认知冲突正在上演。受邀前来做客的小陈内急时发现,朋友家的马桶,竟是不用水的“干式马桶”。 只见一个蹲便马桶样式,但本该存在里面的水被银色袋子所取代的“干式马桶”近在眼前,让他尴尬的不知该如何是好。 朋友小林见状,便热情为他演示,就看到她往桶里扔进几个苹果,按下开关后套在马桶内的袋子自动收紧,随后便有新的袋子自动被拉出,等待下一位客人的使用。 “你看,完全不用水,如果还能变成肥料。”演示完小林站起身,轻松解释道。 但看到整个过程的小陈,却胃里翻涌:“这要积累多久?味道怎么办?” 这种干式马桶实为堆肥马桶,是古老旱厕的现代升级版。中国农村长期使用旱厕,依靠自然发酵处理粪便。直到八九十年代,抽水马桶在全国普及,水冲式才成为“文明”象征。 然而看似进步的背后,隐藏着惊人数据。因为每次冲水消耗6-12升洁净水,全国每年冲走数十亿吨,可饮用资源,更不必说污水处理的高昂成本。 “可是你不觉得,用水冲屎本来就很奇怪吗?”小林第二次开口,语气平静却极具冲击力。这句话让小陈愣住。 要知道他们如今身处的福建多山沿海,历史上既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农耕智慧,也有“海水冲厕”的沿海适应。宋元时期,闽南人就发明了“灰土厕”,将草木灰与排泄物混合制成肥料。改革开放后,抽水马桶随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传统智慧被贴上“落后”标签。 “你每天冲下去的水,够一个孩子喝半个月。”看着原本内急的小陈,依旧不解的站在原地,没有想要使用的意思,小林只好无奈的再次开口辩解。 最终依旧无法接受这种,干式马桶的小陈,选择将这种“神奇”马桶,拍发送至网络平台,供大家讨论。 而在小编看来抽水马桶、干式马桶和旱厕,这三者本质上代表了,人类处理排泄物的三种不同思路。 抽水马桶以其便捷卫生成为现代城市标配,却掩盖了“用饮用水冲走废物”的资源错配。传统旱厕虽节约水资源,却存在卫生隐患和使用不便的问题。 当然小陈朋友家的现代干式马桶,则可视为前两者的升级方案,因为它保留了旱厕的节水理念,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卫生问题。 看待这三者,不应简单评判优劣,而需理解其背后的资源条件与技术发展。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跳出“水冲即先进”的固化思维,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更可持续的卫生解决方案。 只能说,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直线向前。从旱厕到水厕,我们获得了即时洁净,却割裂了物质循环;从水厕回到干厕,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在更高维度上重建人与资源的关系。 因为真正的进步,或许不在于一味摒弃传统,而在于有勇气用现代智慧,重新拾起那些被我们匆忙丢弃的可持续智慧。 对于这种“干式马桶”您这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本文信源来自抖音网友“喝奶茶嘛”,11月15日分享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