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战时中国会不会被卡脖子?这是不可能的?首先,中国石油年产量约2亿吨,年进口约5亿多吨,也就是70%石油需要进口。 账面数字不等于绝对安全,能源安全靠的是组合拳。北向、西亚、南线都有管道和通道,跨境长输不是一根管子扛全场,还有支线、铁路槽车和公路油罐的备份体系。平时走最优,特殊时期走多条路线,一条不行就切另一条。 海上有没有风险?有,而且往往是隐性风险。真正让人头疼的不是某个国家突然宣布封锁,而是保险费飙升、船东犹豫、港口拥堵、卸油窗口被挤占。这些都会放慢节奏。应对办法就是国家队托底租船,自有油轮队扩容,分散卸货港口,调度精细到小时级,金融上用期货对冲波动,把可控的都控住。 储备方面,国家战略储备加企业库存能顶住一段时间。战时社会面消费会主动降下来,军需总体占比并不夸张,关键是“稳态供应”,而不是堆天量原油。只要炼化不停,成品油不断链,重点行业就能运转。 我更关心的薄弱点在后端。很多大型炼厂在沿海,装置复杂,高端催化剂、核心压缩机、控制系统过去有外依赖。现在国产化在补课,催化剂、仪控、特钢都在追赶,但要把关键备件储起来,把维保团队拉通演练,一旦遇到网络攻击或设备损伤,能快速切换、降负荷不降产。 替代能力也是底牌。电动车占比上来了,公共交通和物流可转电可转气;煤化工能在窗口期多产液体燃料;甲醇、LNG在区域内可以替代部分柴油运力。铁路优先权一开,煤和成品油的骨干运输能顶住,陆上“脊梁”越硬,海上压力越小。 我有个在西北油田的朋友,参加过战备演练。平时一条管道顺畅到厂,演练时是三线并行:干线、支线、铁路槽车一起走,调度表精确到小时。他说最难的是各部门的协同,而不是油从哪里来。调不顺,油就在罐里睡觉;调顺了,哪怕远一点,也能稳住节奏。 国际层面也不是黑白分明。产油国看现金流,谁都不愿丢掉大买家。就算出现制裁,也会有灰色通道、混配贸易、金融结算的替代路径。过去几年市场已经给出样本,绕行并不稀奇,成本会上去,但不是零和。 有人总问,美国会不会封锁马六甲。法律是一层,更现实的是成本、盟友态度、替代航道。海上压力上来,印度洋与太平洋还有绕行选择,时间换空间,代价可算,但不是死局。 我的判断是:被“一刀切”卡死的概率很低,被“慢性卡”的可能性更高。比如运输慢、价格高、设备缺件导致炼厂降负荷。这时候要做的三件事很明确:把关键装置的国产备件备到位;把油轮、港口、铁路的一体化调度打通;社会用油有序降下来,优先保障要害行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普通人最关心的是油价。我也开车,我更在意产业链能不能稳。稳了,贵一点能扛;乱了,便宜也没有意义。过去这些年能源结构的调整不是面子工程,关键时刻就是里子。 真正的悬念在“看不见的手”。直接封锁未必来,网络攻击、金融结算、舆论扰动更可能先到。盯住这些软肋,把演练做在前面,战时才不慌。你觉得薄弱环节在哪?是海上运输,还是炼化备件,还是资金结算?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