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印度消息 11月24日,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全球所有使领馆全面恢复给中国护照办旅游签,不再只限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四个地点。今年10月底加尔各答到广州首航落地,两国断了五年的飞机和签证大门一起重新打开。 北京某旅行社的印度专线导游老李,盯着手机里的政策通知,指尖在屏幕上反复滑动。他抽屉里还压着2019年最后一个印度团的行程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游客的饮食禁忌和必去景点,那时候他一年要带六个团飞印度,泰姬陵的日出、瓦拉纳西的恒河夜祭,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最佳观赏位置。 2020年3月,印度以疫情为由暂停所有国际旅游签,后来其他国家陆续恢复,中国公民却被单独排除在外,加勒万河谷的冲突让双边关系降至冰点,老李的印度线路彻底停摆,转而带国内团的这五年,他总被老客户追问“什么时候能再去印度”,每次都只能无奈摇头。 政策公布的当天,他的手机从早响到晚,微信消息提示音就没停过,一位2019年没赶上成团的阿姨发来语音,语气里满是激动:“老李,终于能圆梦了,这次无论如何得带上我。” 这五年的断联,从来都不只是疫情那么简单。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让中印民间交流陷入停滞,印度不仅冻结旅游签,商务签证也设下重重限制,两国直航航线全部停飞数据不会说谎,2019年中国赴印游客达到34万人次,占印度国际游客总数的3.2%,而2020年后这个数字骤降到不足2000人。 印度旅游业损失惨重,2023年国际游客接待量仅恢复到疫情前的87%,旅游外汇收入减少40%,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出境游市场,成了他们急需撬动的“富矿”——有研究显示,只要能吸引1%的中国出境游客,印度就能新增超20亿美元年收入,带动300万就业岗位。 边境局势缓和后,双方先在今年7月试点开放北上广港四地的签证办理,短短几个月就签发了超8万份签证,这次全面放开全球使领馆办理,显然是看到了民间交流的巨大潜力。 签证政策的细节里,藏着双方的试探与诚意不少人被网传“100万存款证明”吓退,其实是印度签证中心机翻出错,真实要求是10万元银行存款或近6个月对账单,且不能临时存入。 申请流程也已明确:在线填写申请表、预约现场提交时间,携带护照(有效期至少6个月)、行程单、返程机票复印件等材料,前往指定签证中心办理,正常处理时间只需3个工作日。对比五年前的电子签,现在的流程虽多了现场提交环节,但全球使领馆的开放,让海外华人无需特意回国办理,便利度大幅提升。 航班的恢复速度同样跟上了节奏。东方航空11月9日重启上海浦东至德里航线,每周三班,首航客座率高达95%;靛蓝航空更早,11月10日就开通了广州至德里的每日直达航班;印度航空还计划在2026年2月开通上海至新德里直飞,每周四班。 空中通道的畅通,让“说走就走”有了可能政策公布后的48小时内,印度旅游咨询量环比激增120%,德里、阿格拉等热门目的地搜索量冲进出境游TOP20,咨询人群主要分三类:去过印度的中老年回头客、被异域风情吸引的年轻背包客,还有需要赴印参展的商务人士。 不过业界也有冷静判断,上半年试点期间签证通过率仅65%,繁琐流程让38%的潜在游客转向了泰国、日本等目的地,想要恢复到2019年的峰值,还需要更多便利化措施。 北京的张阿姨已经开始整理材料,她和老伴2019年就订好了去印度的机票,因为疫情不得不退掉,现在翻出当时做的攻略笔记,上面还记着“瓦拉纳西要坐清晨的船”“德里的咖喱分辣度等级”。 她笑着说,10万存款证明不算低门槛,但比起五年的等待,这点麻烦不算什么像她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他们的期待背后,是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与尊重,也是民间交流最本真的动力。 国家间的关系,终究要靠人与人的往来拉近印度的文化遗产、医疗旅游资源,中国游客的消费力与探索欲,本就是天然的互补。 这次签证和航班的全面开放,不是偶然的政策调整,而是双边关系缓和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需求与民间意愿的双向奔赴。 开放带来的不仅是旅游收入的增长,更是相互理解的机会——当中国人亲身走进泰姬陵,当印度人来到长城脚下,偏见与误解会在真实的接触中慢慢消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