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孩子奶奶突然打过来电话,电话里磨磨蹭蹭绕来绕去,半天没说到正题。我直接开口问她,是不是有事儿要帮忙?有话就直说,别跟我客气。 她这才吞吞吐吐地说,下周要去医院做个眼睛小手术,想让我陪她去一趟,又怕我不方便,一个劲说要是为难,就算了,她再想想别的办法。 周三下午三点,手机在料理台上震起来。 屏幕上跳着“孩子奶奶”四个字,我擦了擦沾着面粉的手接起。 那边先是一阵窸窣,然后是她惯常的、带着点试探的咳嗽——每次她想说什么又拿不准时,都这样。 “妈,您这是又看天气预报呢?”我故意逗她,以前她打电话总爱说“今天降温多穿点”,今天却没接话。 沉默拉长,长到我能听见她那边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一下,又一下。 “是不是有事儿?”我把揉好的面团放进盆里,“您跟我还有啥不能说的?” 她这才叹了口气,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似的:“下周二……约了眼科的小手术,就几分钟的事儿,”顿了顿,语速突然快起来,“要是你忙就算了,我让小区张阿姨陪也行,她上次还说有空……” 我心里咯噔一下。 上个月她来家里,看孩子写作业时,总拿手揉眼睛,说“老眼昏花了”,当时我只顾着催孩子“快点写”,没多问。 “您这辈子都这样,”我打断她,“年轻时拉扯两个孩子,发烧到39度还去地里摘棉花;现在帮我带娃,腰疼得站不直也只说‘老毛病’。这次主动开口,是真的怕了吧?” 电话那头静了静,传来小声的“嗯”——怕看不见,怕给我添麻烦,更怕那句“我自己能行”撑不住了。 “下周二我调休,”我把面团拍得砰砰响,“早上七点半我去接您,咱先去吃巷口那家豆腐脑,您上次说想喝来着。” 她在那头笑出了声,带着点哽咽:“好,好,那我把医保卡提前找出来。” 挂了电话,面团在盆里发得正好,我却突然想起刚嫁过来那年,她偷偷给我塞暖手宝,说“天冷,别冻着”,当时我还别扭,觉得“婆媳哪有真亲近”。 原来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学相处——她学着不逞强,我学着不客套。 就像现在,她知道我会说“我陪您”,我知道她那句“不用麻烦”,其实藏着“我需要你”。 晚上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我突然问:“奶奶眼睛不舒服,我们以后每天陪她散步好不好?” 孩子猛点头,小手攥着我的手指:“要牵着奶奶的手,像奶奶牵我一样。”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我想起下周二的医院走廊,应该不会冷了。 因为有人愿意把“我自己能行”,换成“你陪我好不好”;也有人愿意把“别麻烦我”,换成“我陪你”。
为什么当今社会单亲妈妈越来越多了?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