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芒照进历史|书评·故事

新黄河 2024-04-17 15:40:52

生活于“日出初光先照”之地日照的许家强先生,是一位识别度比较高的作家。他脑袋发亮,眼神炯炯,谈吐热情旷达,自带一份光芒。“风格就是人。”许家强先生的诸多文学作品也带有这种“自带光芒”的特质。新近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开禧元年》,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闪耀并贯穿作品之中的那些许历史的光泽,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辛弃疾在沙滩上站着,此时天色已是大亮,东方天际红中透青,淮河如长练,奔涌向镶着霞光的云里。”

“更突然的事情发生了。乌光乍射,红光突出,乌光刺到张行简后心之时,红光同时刺至,却是直刺在乌光之上。”

《开禧元年》“让光芒照进历史”,让现实的光芒照彻历史的混沌和历史的幽暗,启迪当下和未来。

独具匠心,这是创新的光芒。《开禧元年》是一部新历史主义的作品,体现了许家强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从主人公选择和创作视角上看,尽管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形成的国度,但是在对历史人物的书写上,特别是涉及古代民族战争问题上,多数作家选择以维护汉族统治者或汉族百姓利益的人物为主要人物和正面形象,但是,《开禧元年》却选取了为金朝政权效力的汉族人张行简作为主要人物和正面形象,以相对忠实客观的笔触进行书写。

从作品的结构形式和线索铺设来看,也是一大创新。《开禧元年》采取多条线索从不同方向齐聚一个焦点的全新“反放射结构”。让张行简、哲别、杨安儿、辛弃疾、党怀英、元好问等代表不同势力和怀揣不同目的的人“八方云动”,相聚在“保州”这个特殊的地方,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拓展了辐射的空间,也增强了故事性和戏剧性。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实际效果来看,属于一种新的丰富和拓展。恩格斯强调,文艺作品“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许家强按照这一基本,精心塑造典型“历史风云”中的典型“人物群像”。他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开禧元年”,一个比“魏晋三国时期还要恢弘、还要纷杂的四国时代”,南宋、金、蒙、西夏等政权风云际会,在此环境里展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具历史意义。不仅张行简,作品塑造了包括铁木真、哲别、杨安儿、杨妙真、辛弃疾、党怀英、元好问等在内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立体鲜明,张行简的严谨、辛弃疾的铁血、杨妙真的英气、哲别的蛮勇,一个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历史人物群库。

去伪存真,这是哲思的光芒。《开禧元年》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蕴含着智慧的光辉,闪耀思想的光焰。很多思想,体现着许家强先生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展现了其主动去伪存真、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认知价值和启示价值。

诸如,“庶人一怒,溅血五步。天子一怒,伏尸千里。宋国的士大夫一怒——换皇帝。”“皇帝的礼贤下士都是姿态,社会的潜规则却是实情。”“千年上下,岂有永远长存的朝廷。”这些既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更是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

“此时的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一系列的动作,以及由这些行动所引发的后果,最后却造成整个欧亚大陆的血流成河,西域第一强国旦夕之间的灰飞烟灭。没有人想到的,这是历史的诡异。一个个偶然,让历史在不可知的迷雾中一步步走向前方,却没有人可以预测。”这是对历史关键环节作用的洞悉,也是对人们忽视历史预判的警示。

作品中关于对金人治下和南宋政权下百姓生活的书写和认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真知,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北中国大地虽屡经战乱,但大金连续两任皇帝,都奉行与民生息的政策,从不轻启战端,老百姓颇有喘息机会。”“官道上行人并不多,远远近近,时有村庄,炊烟缭绕,偶有村妇野老,在村边地里忙碌,景象甚是祥和。”作者也没有对大金政治一味称颂,而是客观上展示了其另一面真实。“大金盛世已久,整个朝廷上下,骄奢淫逸,吏治败坏,反映到地方治理上,王仙这样商贩起家的富裕之家,便成为被重点盘剥的对象。”

许家强先生借党怀英之口说:“女真也罢,大汉也罢,我只以谁更能予百姓生机为选择。所谓食君之粟,忠君之事,也无非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这可以说是一种事关根本的历史洞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关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幼安此说是极。你我当年分手,我居北方出仕,也就是要以文化来冶染一国,使之融入我华夏文明,华夏文明共被天下之时,这天下,岂不是别样的一统?”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

情怀高洁,这是向善的光芒。《开禧元年》就其内在品质来说,最可贵的是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让读者在失望处看到希望,在绝望中看到光明。

这种向善的光芒,首先体现在主人公张行简与人为善、慈悲为怀的精神和情怀上。身为大金国高官,张行简具有很强的百姓情怀。他在家乡开办文澜书院,采取的是义塾的形式,“以最低的费用,开放招收本地乡民的孩子入院读书。有的家境特别贫寒的孩子以及因为极低收费而产生的书院费用不足,都由张行简个人补足”。最能体现他悲悯情怀的是,关键时刻,他面对对手时的“心软”和善意。“饱读诗书的状元之心,突有悲侧之意。张行简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就是这一停,让场上的形势发生了骤然改变,差一点让他丢掉性命。

这种向善的光芒,还体现在主人公们高尚的家国情怀上。这方面,尤以辛弃疾为代表。他始终不忘复国之志,在他心目中,“恢复故土,一统中原,将是千秋万代、青史彪炳的不世功勋”。为此,他不怕年老体弱,将生死置之度外,只身深入北方,践行自己的诺言。

对于张行简来说,则体现着更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他身为大金国命官,几乎无时无刻不为国家社稷忧心。“皇帝对张行简奏事的准予批复,并没让张行简感到兴奋,积弊远非侵占民田一项。张行简忧心忡忡。”“翁婿二人目光相对,有些话心照不宣,但对国事的忧虑,也同样发自内心。”

作者:李恒昌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