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被提拔为中央候补委员,陈赓当场反对,毛主席:直接转正

峻辉聊过去 2024-05-11 02:06:32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憧憬未来的感慨。在我党的历史上,“七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彼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革命该往何处去?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必须要让全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七大”会议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形成了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在这次会议上,山西的薄一波本来是中央候补委员,却因一个人的反对,反而因祸得福,成了中央委员。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为什么反对薄一波当选中央委员呢?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恩怨呢?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反对是一道插曲

1943年8月1日,中华大地挺过了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减轻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压力。

在华的日军,如同秋日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远在延安的共产党领导人,开始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人思前想后,是时候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了。

其实早在1931年1月,还在瑞金,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要准备召开“七大”。但由于国民党的步步紧逼和党内长期意见不合等各种原因,“七大”的召开时间一拖再拖。

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红军不得已走上了漫漫长征之路,更无暇关注“七大”的召开时间。

直到1943年,各方面的压力都减轻了不少,内外部都暂时稳定,才决定在次年年底召开“七大”。

七月刚走,八月伊始,薄一波就收到了太行分局转来的中央的电报。

电报大致意思是:

“党的七次大会决定在年底举行,决定彭德怀、薄一波……等地方党、政、军领导同志来延安出席大会。诸人交代职务后,立即动身,近者九月,远则十月,务必抵达延安参加预备会。”

收到电文,薄一波不敢怠慢,谁都知道党代表大会意味着什么,不仅关乎中国的历史走向,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权势地位。

从大革命时期,薄一波就在基层工作,既在白区干过情报工作,又在军区指导过部队打仗。

根据地建设也有薄一波的身影,工作经验相当丰富,可薄一波独独没来过中央,进入核心层。因此,这一次,受到召唤,薄一波内心自然是心情激荡、感慨万端。

激动归激动,薄一波还是以手头上的工作为主,所以耽误了些日子,十月下旬才动身,十一月初方才下马延安。一到延安,薄一波居住在杨家岭。

毛泽东听说消息后,就想见一见这位地方俊才。第二天,薄一波来到枣园,见到了睿智过人的毛泽东。

不等薄一波先客气一下,毛泽东紧握着薄一波的手说:“原来你就是薄一波啊,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接着又问:“薄一波同志,你是哪里人士?”

薄一波照实回答:“我来自山西定襄。”熟读二十四史的教员立刻在脑海搜索山西,很快就对薄一波说:“姓薄啊,汉朝有个薄姬,曾在你们山西的平遥待过一阵子,和你们定襄离的不远。”

简短的交谈,就让薄一波深深觉得毛泽东知古通今,不愧是领袖般的人物。

切入正题后,毛泽东对薄一波详细讲了党内的情况。薄一波也向毛泽东汇报了白区工作斗争史、以及在山西跟阎锡山搞统一战线等问题。

这次交谈,毛泽东对薄一波印象很好,认为他是党内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后,薄一波又被推荐去中央党校学习。

1944年5月,组织上又派薄一波任起草委员会委员,主持“七大”的相关事宜。这两项任命,足见薄一波已经成为了党内中层干部的“明日之星”。很多人都说:“如今的薄一波,可是红得发紫啊。”

筹备七大中央委员名单时,薄一波本来资历尚浅,应是候补中央委员。这时,陈赓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对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说:“他当党员可以,但候补中委不太合适。”

不过筹备委员会权力来源于政治局,自然是不会听取陈赓的意见。无奈的陈赓只好找到了周恩来、刘少奇,向他们陈述自己的看法。

周恩来不置可否,刘少奇则想当个和事佬,便对陈赓说:“这件事太大了,关系到党的政治生态,我和恩来都不好做决定。你看,要不这样,我们一起去找主席,你详细说说自己心中的疑虑。”

陈赓则回答:“我不好为这事,去找主席,你行行好,代我转达吧。”

刘少奇一看,为了尽量让此事不发酵、不传杨,只好一个人来到了枣园,找到了毛主席,转述了陈赓的意见。

毛主席有点生气,就对刘少奇说:“陈赓这个猴头,他不敢来。依我看,薄一波为什么不可以当正式的中央委员?仅仅当一个候补中央委员就不妥。”

毛主席的意见,在选举前,传达到了各个代表团,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时年37岁的薄一波,顺利成为了中央委员。

陈赓的疑虑

很多人不知道,“七大”选举的中央委员少之又少,不像如今动辄就是200人左右。

1945年,召开的“七大”只选出了44名中央委员,33名候补中央委员。

薄一波不到40,就位列中央委员,说是风光无限的政治明星一点也不为过。

那一向幽默、诙谐的陈赓又为什么要大力反对呢?他反对的理由表面看来很简单,竟然是薄一波在白区工作时,有过被捕入狱的经历。

薄一波生平有多次被捕的经历,较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在天津、一次是在北平,陈赓在意的是后者。

1931年,薄一波在北平组建华北省委,开展党的工作。不料廖划平这个军委负责人出卖同志,投降国民党反动派,供出了薄一波和别人接头位置和时间,致使薄一波落入敌手。

后来,薄一波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一共待了五年之久,其中有许多模糊的灰色地带,讲不清,道不明。

关于薄一波这段经历,毛主席在第一次会见薄一波时,就提过此事,并定了性。毛主席说:“你们把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当作了学校。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马列理论,武装了头脑,这样做是正确的。”

由于陈赓干过特科,深知国民党的手段,不相信薄一波也是可以理解的。归根究底也是为了党的安全着想,这是一个情报工作者特有的警觉。

然而,随着薄一波自传性质的回忆录《七十年回忆与思考》的出版,陈赓反对薄一波出任中央委员似乎又有了新的理由。

在这本书中,薄一波提到曾在太岳军区和陈赓共事时,两人发生过分歧,这或许是陈赓认为薄一波不能担任中央委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42年,为了稳固根据地,扩大武装,薄一波领导下的决死一纵队与八路军陈赓的三八六合并组成了太岳纵队。

合并之后,薄一波任太岳军区党委书记,陈赓是太岳军区司令员。按照职级划分,薄一波是陈赓的直属上级,归他领导。

太岳纵队的组成有好的一面,有效抵抗了日军的“扫荡”,也有坏的一面,增加了人民军队的内部人事矛盾。

太岳纵队由两部组成,干部也有本地和外地之分,更有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之分。地域上、阶级成分上,都十分复杂。

处理这种带有多种矛盾的“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本应按照毛主席给出的八字箴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多作自我批评。

薄一波明显不善此事,也没有将这八字箴言落实到实处,或者说做的不够多,不够好。两方人马发生争执时,作为最后决策人的薄一波总是不分原委、对错,各打“五十大板”。

这种和稀泥的方式,招致了386旅的不满。薄一波自己就坦言说:“实际上,我考虑386旅的困难比较少,没有搞好团结,回护自己的决死一纵多,犯了山头主义。”

因此,一向大度的陈赓接连听到属下反映的事实,难免会质疑薄一波的人事能力,也就直言发表了自己意见,反对能力不足、资历尚浅的薄一波担任中央委员。

当然,薄一波在延安述职时,也主动向毛泽东检讨了工作中的缺点,写了一份材料,递交给了教员。

教员在这份材料中做了批阅:“个人,同整个党一样,都有一个觉悟过程。文内所言,都是这个觉悟过程中的事,望以后严加改进。”教员的批示,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薄一波也欣然接受。

教员之所以推荐薄一波,一方面体现了其用人不拘一格,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党内稳定。“七大”确立了教员的核心地位,基本让“留苏派”心服口服。

可为了稳定,教员不得不依靠胡服一系人马,薄一波就是这一系中的佼佼者,用他也在理所当然之中。可惜的是,陈赓的政治嗅觉稍显迟钝,未能看到这一层。

结语:

薄一波和陈赓,两人在这件事上闹得有些不愉快。但建国之后,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薄一波和陈赓之间的某些不快也就烟消云散。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只要坦诚相见,当面说开,心胸大度的陈赓是不会一直翻旧账。可惜的是,陈赓天不假年,因心脏问题早早离世,未能再和薄一波携手并进。

参考资料

《七十年奋斗与思考》 中共党史出版社

《薄一波:毛泽东亲自推选的37岁的七届中央委员》 党史博采 2007年第2期

6 阅读:2823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3:51

    客观文章,值得一阅!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