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却为何不敌徐晃?

史说新读 2023-12-14 14:32:42
关羽打响襄樊之役后,所向披靡,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七月,刘备击走曹操,夺取汉中,遂自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领荆州刺史。随后关羽利用曹军大举东调淮南抵御孙权之机,大举出军进攻被曹军占据的襄阳、樊城。

彼时正值荆州地区天降大雨,累月不休,汉水暴涨,江河盆溢,一片汪洋,而关羽的秘密武器是他亲手训练出来的荆州水军(部分是原属刘琦的江夏兵),他要的就是这种有利于水上作战的糟糕天气。

对于骁勇善战、威名赫赫的关羽来说,襄樊战役的战争进程是异常顺利的。老天爷也很帮忙,连绵不歇的大雨、暴涨的洪水帮助他冲淹了于禁率领的三万援军,帮助他擒于禁,斩庞德,俘虏数万曹军,并迅速完成了对襄阳、樊城的包围。彼时的关羽,势如破竹,威震华夏,拿下襄樊,直捣中原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之事,即使是老谋深算的曹操,都唬得束手无策,几欲迁都以避关二爷锋芒......彼时的关羽,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似乎达到了其人生的巅峰。

关羽挥军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麾下最能打的悍将曹仁也只能呆立在樊城的城头上望着滚滚汉江水愣神 。

但关羽有一点疏忽,如此凶猛的洪水,已经将襄樊一带变成泽国,使他只能围城,无法发动进攻,在没顶的大水上无法架设攻城器械,将士也不能凫水攻城。即使大水冲垮了城墙,帮他顺利拿下樊城,但面对源源而至的曹军援兵,他也很难守住啊。既然难守住,那么发动襄樊战役的意义就不大了。

如果关羽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后,面对滔滔洪水知难而退,见好就收,或许就真的在青史上留下“威震华夏”的煊赫威名。

诸葛亮在其天才之作《隆中对》中也有失误

可诸葛亮在其天才战略大作《隆中对》里制定的规划就是两路攻伐中原,一路由益州(四川)入关中,一路出荆州向宛洛,最终形成钳形攻势,分进合击,问鼎中原。

因为诸葛亮早已定好战略计划,所以关羽不能因涨水而撤军,他必须攻下襄阳,再克樊城,如果这两座荆北重镇都拿不下,从哪里北攻宛洛?为实现诸葛亮制定的宏图大略,实现刘备恢复汉室的壮志, 关羽没有退路。再说关羽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跟着大耳哥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熬到60岁时才得到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想等、也耗不起时间等下去了。

徐晃出场

曹操得知关羽挥军攻打襄樊,迅速调兵遣将增援曹仁,曹军援兵效率很高,很快便陆陆续续赶到襄阳、樊城附近了。曹营“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徐晃也率军迅速驰至,抵达樊城以北的阳陵陂。

据《三国志》记载,徐晃奉命驰援曹仁,但所部大都是刚招募的新兵,缺乏训练,没有实战经验,能不能打还是个未知数。

徐晃是百战名将,他似乎不担心自己的部队有没有战斗力,而是带着他的新兵蛋子们长驱直入,大摇大摆地行至关羽的眼皮子底下——樊城北面的阳陵陂。徐晃似乎没把威震华夏的关二爷放在眼里。曹操却很担心徐晃轻敌冒进,唯恐他有失,派人送来自己的严令:不得擅自进攻,必须等后续增援部队开到后在发起攻击。

徐晃吸取了于禁迟滞进攻的教训,一到阳陵陂就毫不犹豫地督军对关羽发起攻击,迅速夺占了樊城外侧的重要据点——偃城

徐晃会齐将军徐商、吕建等部的援军后,迅速展开攻势,很快击退蜀兵,攻下了关羽在樊城外围最重要的据点偃城。偃城距襄樊主城约5里路,这是关羽大军在襄樊最外侧的警戒阵地。关羽在此挖壕筑堡,设军警戒,以为攻兵之依托,不料徐晃三下五除二就将它攻破了。

事实上徐晃确实没有被“威震华夏”的关二爷吓破胆,他吸取了于禁率七军增援曹仁却屯驻在樊城外侧,长时间不作进取,最终被老天水淹七军,数万人稀里糊涂地做了关羽俘虏,不仅没解襄樊之围,宿将于禁的一世英名也毁于一旦......所以他率领以新兵为主的援军,旁若无人地进至关羽的眼皮底下,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主动进攻,打了骄傲轻敌的关武圣一个措手不及。攻取偃城后,徐晃督众挖壕筑垒,加固防御设施,继续往前移动,几乎抵近了羽军正在围攻襄阳城的一线部队挖筑的长围,双方距离最近的地方仅有3丈(10米左右)。身经百战、勇猛过人的关羽竟然没能灭掉徐晃,甚至眼睁睁看着他慢慢逼近自己而无力阻挡。

徐晃也是曹营位居前列的猛将,他对于名噪天下的“战神”关羽非但没有惧怕,反而还敢违抗曹操将令, 在援军主力还未到齐的情况下,竟然率部长驱直入,一下子就与羽军主力刚上了。关羽既要包围樊城 ,还要分兵去汉水对岸围困襄阳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对徐晃的大胆进逼似乎有心无力,一点脾气都没有。

徐晃并非好勇斗狠的莽夫,他早就知道关羽兵力不足的困境 ,要分兵包围襄樊两座城池,肯定拿不出多少兵力做机动来策应打援了。

事实果然和徐晃预料的一样,关羽同时围攻两座大城,兵力早已捉襟见肘了,他眼睁睁看着徐晃带着一群脸孔稚嫩的小兵在自己近旁耀武扬威,却无将可遣,无兵可调,毫无办法。

兵贵神速

此时的关羽,或许已经明白自己俘虏于禁七军是老天帮忙,自己其实没有彻底击灭曹军精锐主力的能力,就连徐晃所率的这万余增援部队都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将其一举歼灭亦很难办到,因为手中的兵力实在不足啊。可关羽仍不撤军,他在豪赌。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拟定的战略规划就是这么要求的。

没多久,殷署、朱盖等将领率12营援军陆续开至,这样,徐晃节制的兵力就有两万余人了。这下徐晃底气更足,信心倍增,再次发起主动进攻,要与羽军主力对决。徐晃用声东击西之策,先派偏师攻下羽军在围头和四冢的军营,逼迫关羽主力出战。

可关羽所率之军不过万余,他拉出来的抵御徐晃的部队不过五千,这对于要拉起长围,分头围困两座城池的军队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两万对五千,徐晃占据绝对优势,但徐晃并不当面和关羽硬刚, 他喜欢开动脑筋,和老关斗智斗勇,诡计迭出,两军对峙于阵前时,不讲武德的徐晃大手一挥,曹军立刻发起强攻,将士聒噪着遮杀过去,关羽哪里抵挡得住四倍于己的敌军之猛攻 ? 遂惨遭失败。

事实证明,关羽在打响襄樊之役后之所以连连得手,那叫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而实际上关羽连徐晃带来的那队援军都打不过。此时,张辽正率东线曹军昼夜兼程,正在向襄樊驰来,曹操也率主力大军大举南下,一旦他们赶到,那关羽的部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时,洪水还未彻底消退,低洼处仍有积水,汉水水位仍处于高点,关羽若退兵,徐晃是拦不住的,但曹操、张辽赶到后,就不好说了。可看着已有崩溃迹象的樊城,关羽万般不舍,一旦撤军,就前功尽弃,已经60岁的他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关羽屡次失败,进退两难,最终兵败身亡,丢失了荆州,并非全是徐晃之功

随后,徐晃知会困守危城的曹仁,两军约定里应外合,夹击关羽 。关羽虽然不舍撤围,但挡不住曹军两面夹击,大败亏输......曹操很明白,自己若率大军赶到襄樊,陷在泥淖里的关羽必将插翅难逃, 但他不想和关羽当面硬拼,他早已对孙权晓以利害,并承诺事成后将荆州让给孙权,孙权权衡利弊后答应助曹攻羽,从背后插关羽一刀。

曹操知道吴将吕蒙或许早已动手了,他更想让关羽和吕蒙鹬蚌相争,打个两败俱伤,自己做那个得利的渔翁。果然,关羽被吕蒙端了荆州江陵老巢后,被迫撤围南返,途中军心涣散,将士逃散殆尽。

关羽败于徐晃之手,最终兵败身亡,表面是徐晃智勇双全,被吕蒙偷袭背后,以及被徐晃挫败后仍不肯撤军,贻误了宝贵的撤退机会,以上原因都没错; 究其根本还是《隆中对》有重大纰漏:处于弱势的一方却采取激进的主动进攻战略,还要分散自己的兵力,这才是取祸之道也。

1 阅读:71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