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出口第一大国!同为14亿人口大国,印度为何不惧粮食危机?

宇宙天文馆 2024-05-12 14:00:24

2022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印度多个地区持续遭遇干旱、洪涝、蝗虫等自然灾害,农作物产量下降。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预警:如果印度政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干旱等问题,2022年全球饥饿人数将达到1.18亿人。

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印度在粮食大面积减产的情况下,粮食出口竟然还上升了27%,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印度这一波反向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家里都没余粮了,怎么还往外送?是印度政府不顾百姓死活,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印度的粮食多吗?

印度的耕地面积占到了1.43亿公顷之多,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

不夸张的说, 印度遍地可种粮。不仅仅是家里有地,而且耕地质量和分布情况也是相当好。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则是高原,平均海拔有六百到八百米,地势十分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种植粮食。

同时,印度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其地处热带,拥有丰富的光、热、雨等资源,非常适合稻米、粮食等各种粮食的生长,粮食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印度的耕地地利用率高,气候条件好,粮食产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也给了印度大量出口粮食的底气。

在世界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各主要粮食出口国纷纷收紧了粮食出口数量。

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仅仅在2021年,印度就出口大米2140万吨,同比去年增长了足足45%,占据了当年全球大米出口的50%。

从这年开始,印度也因此荣升了全球大米出口第一的宝座。

现在,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大国,大米第一出口国,小麦第二大出口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呼风唤雨。

世界人民饿不饿,还得看印度出口多不多。

印度如此大手笔的出口粮食,不禁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印度家大业大,粮食充足有余。

其实并不是这样。印度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耕地面积,但是也拥有着全世界的最多的人口。

根据FAO公布的一个新的数字:2022年印度的粮食产量为3.16亿吨。而中国的产量为6.828亿吨。两国在人口体量差不多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足足相差一倍。

此外,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83.5公斤,印度却只有200公斤,而国际的人均粮食安全线是400公斤。

印度如此低的人均标准,甚至一度被联合国列为“重度饥饿”地区。

根据2021年的全球饥饿指标指数排名显示:印度在被抽查的116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101位,甚至排在了一些以饥饿混乱著称的非洲国家后面。

正因如此,印度也成为了全球饥饿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大约有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这个人数也和印度出口大米的数量一样,居全球之首。

印度国内的粮食情况,可以说并不是简单的吃不吃的好或是吃不吃的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

国内百姓都没饭吃,印度政府为何还年复一年的提高粮食出口数量,如此枉顾国内的粮食安全,弃百姓的温饱而不顾究竟是为何?

这不得不从印度奇葩的国情说起。

印度为何要将粮食大量出口?

印度在粮食出口方面的状况其实和几十年前的中国有些相同。

由于印度国内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巨大的竞争优势,购买国外技术和产品时,又需要大量的外汇。

众所周知,印度军队的武器是“万国造”,手头上没点外汇,军队后勤分分钟就跟不上了。

印度政府为了获取大量的外汇,就只能将粮食大量的出口。

与中国当年出口多余粮食换取外汇不同的是,印度是勒紧裤腰带,甚至抢百姓的口粮去出口。这是印度常年保持大量出口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时间来到2022年,一些突发的严重问题和机遇,更是促使印度在粮食大面积的减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大幅度粮食出口。

首先是印度的货币危机。

自疫情以来,由于世界产业链的调整,印度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由此造成了外汇严重不足的情况,由此产生了严重的通胀,银行系统几近崩溃。

2023年1月,印度卢比的汇率再创历史新低,一度跌到亚洲的倒数第二,几乎丧失了国际货币支付能力。

与此同时,印度在国际合作中还欠下了5900亿美元的外债。

本国货币贬值,而美元的依旧强势,这就使得印度的外汇在一夜之间蒸发了830亿美元。

印度的工业产品不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但是眼见外汇哗哗的往外流,如果不加以阻止,印度的经济可能面临全面的崩盘,印度政府只好继续走之前的粮食换外汇的老路。

其次,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最为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乌克兰,终止了大批量的粮食出口。

要知道,乌克兰可是有着“世界粮仓”之称。一旦全球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再加上全球各地屡遭极端天气和疫情的影响,带来的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

各主要粮食出口国的产量纷纷减产,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的产量分别下降了17%和18%,俄罗斯的小麦产量下降了15%。

外加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大化肥生产国受到战争的影响,纷纷宣布暂停化肥等农用产品的出口,这对全球粮食种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麦的价格暴涨了一半左右,全球的粮食价格创十年最高。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的粮食安全,纷纷终止了粮食出口。

一边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狂涨,一边是国内吃不饱饭。粮食只有一份,拿去还钱还是让百姓吃饱?

根据统计,印度大约有8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所创造产值占了国内产值的30%以上。

毫不夸张的说,农业是印度的立国之本。如果在减产的时候,提高粮食出口的产量,将会对印度的农业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最后,印度政府还是决定提高粮食出口,来换取大量的外汇,以压制国内严重的通缩。

截止2023年3月,印度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依然出口了1300万吨小麦,同比增长了116%。

到了四月份,印度大米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熟米一度达到了389美元每吨。

印度总理莫迪甚至宣布:只要世界有需要,只要世贸组织准许,印度将无限度的出口粮食,以满足世界粮食缺口。

国际上印度粮食价格强势,为印度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在印度国内,小麦、小麦粉等基础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印度百姓的粮食结构以谷物为重,现在主粮都拿去出口了,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最苦的是印度的农民,他们原本是种粮人,现在却面临着断粮的风险。

一边是外汇,一边是民生,可以说印度政府是在进行一场赌博。

为了挽救国家脆弱的经济,从国民手中抢走了口粮。印度政府在赌国民的忍受力,在赌充足的外汇能否迅速将即将崩溃的经济拉回来。

印度政府不畏惧粮食危机而疯狂出口的原因,并不是印度粮食充足,而是印度政府并不把底层人民的命当命。

毕竟在一个高出生率的国家里面,人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字,印度政府准备用底层人民的命来换取经济的暂时安稳。

中国如何对待粮食安全?

中国和印度的很多情况都非常想象,差不多的人口巨量的粮食产量。

但在粮食进出口问题上,以及对待粮食安全问题上,两个国家的完全没有可比性。

印度是粮食出口大国,中国却是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年度的粮食进口量为5.32亿吨,占世界1/3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一大谷物进口国。根据 FAO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进口谷物和其他粮食总量将达到2.1亿吨,较2015年增长近一倍。

此时你可能会好奇:中国有着比印度还多的耕地面积,为何还如此依赖粮食进口?这会不会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中国会不会因为过度依赖粮食进口而发生粮食危机?

其实,我国大量的进口粮食,恰恰是我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的体现。因为我国进口的粮食当中,大部分是大豆、玉米等用于牲畜的喂养的加工粮食,只有少部分是用于改善国内的粮食供给结构食用粮食。

也就是说,中国进口粮食并不是吃不饱,而是我们不够用了。

我们粮食战略也和印度相反,我们始终把饭碗抓在自己手上。印度依靠粮食来进行“饥饿出口”换取外汇,我国却是每年花上千亿元来补贴农民种田,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另外,我国在人口不相上下,耕地面积比印度少的情况下,在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却创造了比两倍于印度的粮食产量。

这离不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离不开袁隆平等老农学家的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杰出贡献。

现在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十二增,粮食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人均占有量超过了940斤,过去是吃不饱,现在是吃不完,要吃好。

印度之所以无惧粮食危机而疯狂的出口,是以底层百姓的生存为代价。而中国之所以不畏惧粮食危机,是因为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把人民的饭碗放在心上。

为了让人民吃饱,我们的国家做出了种种努力,以杜绝粮食危机在华夏大地发生。

如此你怎么看?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参考资料:

万宝瑞.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其启示——印度农业科技体制考察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2007.9.

杨卫路《我国与印度粮食市场比较分析》

1 阅读:148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