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断舍离,根本不是扔扔扔

萱萱谈情感 2024-03-07 09:15:25

朋友信誓旦旦地说要活出新的自己,过上别样人生。

断舍离,就成了她的着手点。家里的旧物,不喜欢的衣服,稍有瑕疵的盘子,于健康无益的零食……都被她悉数丢弃。

一切似乎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朋友感慨:以前只觉得买买买痛快,想不到扔扔扔也有奇效。

真是神清气爽!

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见她哭丧着脸,痛心疾首地跟我说:“我好后悔啊,早知道怎么扔的就怎么买回来,还不如不扔!”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下定决心断舍离,所以看着碍眼的东西就一股脑全丢进垃圾桶里。

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扔的时候有多嗨,复购的时候就有多悔。

其实,真正的断舍离,根本不是扔扔扔。

扔,只是初级手段

作家李梦霁曾经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段时间,她工作十分辛苦,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似乎是为了给压力寻找一个出口,她陷入了疯狂的买买买之中:衣服多得穿不过来;护肤品多得摆满整个梳妆台,有些甚至放到过期都没有拆封。

但拼命地攫取物质并没能化解她的压力问题。那段时间她连续生了两次大病,整日郁郁寡欢。

最后,还是断舍离拯救了她。清理掉不必要的东西,送走许多不需要的衣服之后,她的家居空间也跟着焕然一新。

轻装上阵的她只觉得神清气爽,工作生活也都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

她扔掉了累赘之物,生命才重新获得了流通感。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写道:“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扔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说到底,断舍离是“出”的哲学,是为了让我们获取“呼吸空间”。

扔东西,只是断舍离的初级手段。

扔,也讲究技巧

人们常说,过犹不及。

东西太多了,生活会拥挤不堪;东西太少了,生活则会陷入荒凉。

说到底,我们拥有物品的数量,需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扔东西是断舍离的手段,但断舍离绝不意味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看不顺眼的东西都扔掉了事。

在我们践行断舍离、扔废旧之物时,还需要遵循自我轴,时间轴和空间轴三个原则。

自我轴,就是要以自我为导向,而不是以物质为准则。在决定物品的去留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自己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好不好,能不能用。

时间轴,就是要以时间为参考因素,决定物品的去留。

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好几年未必能用上一次,但我们总是担心扔了太浪费,可能以后还用得上,所以总是不肯丢弃。可实际上,留着它们只是徒占空间而已。

这一想法导致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心心念念着未来或者过去,而无法正视眼前的问题。

空间轴,也就是以空间为导向,决定东西的去留。我们进行断舍离时,需要保持物品合适的数量,让居所显得必要·合适·愉快。

比如说,用途一样的物品有很多,有些物品对你来说使用率极低甚至根本就用不上。那么,就可以适度减少此类物品的数量。

不假思索地乱扔一气,会导致用时找不到,只能重新购买,造成浪费。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才是断舍离正确的践行方式。

断舍离的终极奥义

曾看过诗人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种叫做蝜蝂的小虫子,很擅长背负东西。在它爬行的过程中,它总是看到什么东西都抓过来扛在背上。东西越扛越多,直到自己爬不动为止。

有人看它可怜,就替它除去身上的杂物。

可是执着的蝜蝂照抓不误,非但如此,它还爱往高处爬。

最终,累得筋疲力尽的蝜蝂从高处掉下来摔死了。

人生行路,与蝜蝂何其相似?

如果我们一味地攫取物质却从不丢弃,不管什么人进入到我们的生命里都照单全收,终会因负重太多而无法前行。

林语堂先生曾说:“生活的智慧在于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说到底,断舍离就是一种取舍的能力。

断舍离,断的是物欲,舍的是废物,离的是执念。

断舍离,是为了引导我们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也是让我们摒弃累赘,解放自己,以保持最好的状态,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毕竟,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是为了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很赞同一句话:“大道至简,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得到过什么,而在于他放下过什么。”

真正的断舍离,是有敢于追求的勇气,也有勇于放下的魄力。

有懂得取舍的智慧,才有得偿所愿的称意。

点个在看,愿你拿得起,也放得下;得不到的都释怀,得到的都如愿。

1 阅读:46

萱萱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