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傅全有视察墨脱边防营,为何300多名解放军无一人穿军装

知道历史 2024-01-03 10:16:23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傅全有将军前往西藏墨脱县视察边疆哨所。傅全有刚一下飞机,就发现当地驻守哨所的边防官兵衣衫褴褛,穿的都是便装,要不是他们手里面拿的武器是标准的解放军制式武器,傅全有还以为他们是民兵呢,但民兵也不能这么惨啊。

傅全有纳闷了,连忙叫来一名战士,询问他的军装呢?不料战士回答:“军装都穿烂了,只能穿便装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墨脱——著名的高原孤岛

首先,我们得交代一下墨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和大家脑海中的“世界屋脊”,寒冷、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不同,墨脱的海拔不高,气候很温和,降雨量十分充沛,有着茂密的热带雨林,生态资源丰富。

在墨脱,三面都有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环绕,也被称作“高原孤岛”,只有南侧对着印度。在墨脱境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帕龙藏布峡谷更是普通人难以越过的天险。

墨脱在藏语里面,意为“花朵”,被誉为“隐藏的莲花”,冬季十分温暖,小雨多雾,夏季则由于海拔高的原因,并没有像同纬度的江南、华南地区那样炎热。墨脱的雨量充沛,空气湿度也很高。

从地图上看,墨脱距离我国地图上的国境线120多公里,这和南宁到边境线的距离,和佳木斯到边境线的距离差不多,墨脱本来并不是离边境线很近的地区,但驻扎在墨脱的,确确实实是我国的一线边防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从历史上看,墨脱属于珞瑜地区的北部,被称为“北珞瑜”。在民国二年的时候,英国驻印度总督麦克马洪,通过贿赂的方式,用5000支步枪买通了西藏的地方政府,将珞瑜地区的南部大片国土划归英属印度,西藏与印度的分界线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至此,我们国家相当于大半个浙江省的面积被英属印度占领,门隅、珞瑜、察隅的大片地区成了印度阿鲁纳恰尔邦的一部分,这就让北珞瑜的墨脱成为了边境一线地区。

英属印度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引起中华民国的重视,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要么忙于军阀混战,要么忙于剿共和内战,在抗战时期,更顾不上这块遥远的领土了,这就给了英属印度不断蚕食的机会。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脱离英国独立以后,也将麦克马洪线视为国境线,蚕食我国的领土,他们更将目标放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中国领土,派兵入侵墨脱等地,建立了40多个军事据点,完全无视中方的立场。

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下达作战任务,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在解放军面前,印度军队不堪一击,我们先后取得西山口之战和瓦弄地区、都登地区和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的胜利,相继收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领土。

在中印边境的8块争议地区中,西段已基本在我国的控制范围内,中段和东段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因为历史原因,至今仍然由印度控制。

守护祖国西南边陲的墨脱营

虽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结局是我军取胜,但在战争期间,我军的领导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西藏的边境地区,连一条公路都没有。

那时印度军队已经完全入侵我国国境,我军的战士们只能靠着人力翻越雪山,将武器弹药和资源运往前线。当时很多地方的积雪已经能够将人活埋,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负责保卫墨脱的先遣部队,边防军第158团的很多人都牺牲在了路上。

前文我们讲了墨脱的地理环境,可能有人会认为,墨脱的气候环境很好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很适宜人类生存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可大错特错了。

首先,墨脱三面环绕着高海拔的喜马拉雅山,要想到达墨脱,就得翻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然后,走过雪山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没有任何桥梁,战士们只能趟过湍急的河水,接着翻越悬崖峭壁,才能来到墨脱,可想而知,这有多危险。

可战士们凭借着毅力和精神,硬是闯到了墨脱县,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墨脱,在自卫反击战中,又将入侵的印军全部击败。

此后,这些战士们就长期驻扎在了墨脱,成为了传奇的戍边部队“墨脱营”,在打仗结束后,帮着本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搞建设。据158团参谋长李春回忆,当时本地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百姓只靠牛皮筏子和藤条架的桥过江,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湍急的河水中。

要是掉入湍急的雅鲁藏布江,那就别想活着上岸了,在水流速每秒2米的江中,没有任何生还的可能。

为了解决桥的问题,经验丰富的李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迫击炮的炸药引信掐掉,然后在迫击炮的炮弹上拴好麻绳,先用迫击炮将这些弹头打到江对岸,战士们将这些麻绳编织成网,再将钢索通过绳网送到对岸。而运输钢索这项艰巨的任务,就靠50名精壮的战士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穿过湍急的江水,硬是扛到对岸。

用钢索和绳网组建的桥,就是墨脱的第一个桥,史称“解放大桥”。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这座桥可解决大问题了,将两岸彻底连通,来自后方的补给物资也能够送到墨脱。

大桥建成后,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十分感激解放军,每当有战士退伍或者调防,都有同胞自发前来送战友。

然而,修建解放大桥,只是墨脱营戍边部队诸多工作之一罢了,更为艰险的还在后面。墨脱面积达到3万平方公里,在日常巡逻中,可谓是处处经历危险。

第一个危险就是大雪山,在冬季中,大雪山暴雪肆虐,战士们在巡逻途中,很有可能遭遇雪崩,雪崩这种灾害速度特别快,也无法预测,想躲根本没处躲。

等到春天来了,雪山的积雪融化,往往又会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奔涌的雅鲁藏布江也是一个重要危险,只要坠入江中,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在一次巡逻中,墨脱营的副连长张洪万曾带6名战士进入墨脱,翻越雪山的时候遇到了大雪崩,新来的战士们没有经验,被雪崩吓愣住了,张洪万赶紧拉着战士们撤离,刚把战士们推到安全区域,自己却被大雪掩埋。战士们拼死挖雪,想要抢救回副连长,可又怎么找得到呢。

还有一次,一位名叫廖文强的副排长,带领5名战士,帮助国家科考队的科学家们背仪器,在山中遭遇大雾,能见度极差,几人不幸跌入冰湖之中,等被人发现之时几人已全部冻僵。

可以说,墨脱的戍边官兵是最危险的,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在墨脱营中,已经有30多名解放军战士因雪崩、泥石流和天气寒冷牺牲在这里。

第二个危险就是蚂蟥和各种毒虫。墨脱位于峡谷中间,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每逢夏季,这里的原始森林植被尤为茂盛,戍边将士们每天都要穿越这些地方。而这些纵横交叉的树枝轻则将战士们的衣服刮破刮烂,重则刮伤。

这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当属蚂蟥了,这种吸血生物隐藏在每一个河沟和水塘内,每当战士们趟河行军,就不得不跟这些蚂蟥打交道,这些蚂蟥只要盯住战士们的皮肤就不会松口,直至吸饱了鲜血才会离开。

除了蚂蟥,还有马蜂也很是吓人,曾有一位指导员在巡逻中不慎惹到了马蜂群,被马蜂围攻,缺乏保护装备的我军指导员被蛰了70多针,毒素很快就让他休克了。在墨脱,每个战士都受到过马蜂和蚂蟥的袭扰。

告别闭塞与落后,西藏大兴交通建设

所以,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当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视察墨脱时,才会出现戍边官兵们没有军装穿的现象,这并不是有人克扣军装,而是军装受不了这种极端环境,没穿几次就会被磨烂磨坏。

看到战士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驻守边防,爱兵如子的傅全有十分感慨,当即下令用直升机将所需物资全部带到墨脱。不过,这治标不治本,为了从根源解决墨脱的驻军难题,还得从交通环境入手,墨脱的公路刻不容缓。

其实,建国之后,我国就很重视西藏的交通建设,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了新藏公路和青藏、川藏三条公路,将西藏的大门打开。

不过,对于西藏内部,尤其是边境地区的交通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成的工作。而且,由于西藏地处高寒地区,光是维护这些公路就让我国投入了不少资金和人力物力。

早在1961年,我军就想修筑林芝到墨脱的公路,但还是因为技术、气候的原因被迫搁置,曾在当时花费了2000多万,牺牲了34名解放军战士,依然没有将道路修通。

傅全有回到拉萨以后,和西藏的相关官员们商量如何完善西藏的交通建设。傅全有和大家商讨以后,觉得这不是西南一隅之地能够解决的,只能上报中央,请中央重新启动青藏铁路等多个建设项目。

经过专家们的不断考察,青藏铁路终于纳入到我国重点建设的项目中,此后,我军投入了10多万人的铁道兵部队,花费十多年的时间,克服了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将青藏铁路从格尔木,修到了拉萨。

2006年,青藏铁路顺利通车,正如韩红那首《天路》唱的那样,神奇的“天路”将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墨脱公路也在国家的安排下,逐步开工建设,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突破重重困难正式通车,至此,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公路。

墨脱营戍边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部队驻地能够联网,战士们再也不用手提肩扛,用骡马来运送物资了。

0 阅读:17

知道历史

简介:熟读万卷书,感悟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