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有化石为证!我们身上至今还保留着证据

星空承载梦想 2024-03-09 07:55:08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都在研究的奥秘,古时候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所以古人一直都认为地球生命都是神创造的,在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在西方国家有夏娃和亚当的传说故事,不过这些都是古人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事实依据,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命的起源了解的越来越多,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生命起源能够追溯到地球诞生初期,在大约37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海洋中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随着蓝藻的大量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被转化为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少之后,地球开始降温,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进入了第一次冰河时期,当时地球上的海水全部结冰。

地球被冻成了一个大冰球,这次冰河时期持续了3亿年,是地球上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冰河时期,在大约21亿年前,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火山会释放到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回归之后,地球逐渐的升温,冰河时期到此结束,大约在5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短短1000万年的时间里,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出现了目前所有生物的祖先,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人类是由猿类生物进化而来的,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科学家在重庆和贵州曾发现了一些距今大约4.4亿年的鱼类化石,这些化石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为“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突破。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人类可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百分之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有颌类的出现和崛起是脊柱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迁之一,在地球历史上,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脊椎动物,它们和我们熟知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有些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都是有颌脊椎动物,有颌脊椎动物之所以如此特殊,关键在于它们独特的颌骨结构,这些颌骨位于动物的头部前端,具备令人惊奇的张开和闭合的功能,这不仅仅帮助它们吞咽食物,还构成了动物面部的重要一部分,在大约4.5亿年前,那个时期,地球上的脊椎动物还没有演化出颌骨,而是使用简单的一些鳃弓来支撑鳃,从而呼吸水中的氧气。这类脊椎动物被称为无颌脊椎动物,其中典型的代表包括现今依然存在的兰氏鳗和七鳃鳗。这个时期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奇异和神秘,为有颌脊椎动物的演化奠定了基石。

从无颌脊椎动物到有颌脊椎动物这一过程,是一个关键时期人类进化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远古时期,无颌脊椎动物占据主导地位的生物,当时它们还没有发现目前大家熟知的颌骨结构,只能够凭借着一些简单的鳃弓来支撑鳃获取氧气,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颌脊椎动物也开始慢慢壮大,它们的数量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无颌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其实并不顺利,尽管它们能够通过吸食浮游生物或者是寄生在其它物种的体内中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但依然无法摆脱和取食相关的问题,在经历了无数次脱变之后,无颌脊椎动物慢慢进化出了灵活的颌骨。有了这种能力之后,有颌脊椎动物的祖先开始变得更加凶猛,甚至能够主动捕获食物。

不过即使如此,那么鱼类是如何进化为人类的?这让很多人看上去都不可思议,科学家将人类的部分结构,尤其是面部结构进行追溯,能够追溯到4.36亿年前,从和谐有颌鱼类上面能够依稀找到人类的一些构造,比如说鼻子、眼睛、包括上下颌骨,甚至嘴唇,都能够追溯到,尤其是以奇迹秀山鱼为代表,它能够称得上是人类的第一张脸,奇迹秀山鱼的体型极其微小,全长约3厘米。它们可能在水底成群游动。奇迹秀山鱼的背腹扁平,吻短钝圆,头和躯体前半部分覆有大块骨片。与全颌盾皮鱼类不同的是,它具有眶前片和眶上管,一个独立的吻囊,无后缘片。类似于棘胸鱼类(原始的盾皮鱼类,如Romundina),颅顶甲拥有平行的侧缘和深嵌的后缘,躯甲较短,后背侧片和后侧片缩小。

不同于所有已知的盾皮鱼类,它的后眶下片比眶下片大得多,中央片和颈片以及副颈片之间存在裂隙,颈部运动受到第一中背片的限制。秀山鱼属于盾皮鱼类,盾皮鱼类是一群原始有颌类的集合,介于无颌的甲胄鱼类与更进步的硬骨鱼和软骨鱼之间,对探究颌和有颌类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演化意义。目前科学家从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鞥能够观察到一些和鱼类相似的特征,比如说在人类胚胎的第四周,会出现一些类似鱼类腮的结构,而在人类身上,这些结构能够进化成耳朵、甲状腺等器官,而且发育到八周大小的时候,会出现一条尾巴,这在鱼类当中是用来游泳的,不过在人身上会慢慢演变成尾骨,这些胚胎发育的特点表明,人类和鱼类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并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原始的遗传信息。

我们的手和脚能够追溯到鱼类的鳍,鱼类的鱼鳍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附肢,使它们得以在水中自由转向和保持平衡,并且为后来的脊椎动物的四肢提供了模版,这些身体特征的存在表明,人类和鱼类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演化联系,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借鉴了鱼类的一些好的设计,除此之外,在加拿大,科学家们也发现了距今约3.75亿年前的鱼类化石,这些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肉鳍鱼类化石,而这种鱼类是后来陆地上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捕获类动物的祖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大约1.8亿年前,有一种早期的哺乳动物成为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最早的已知共同祖先,从蓝鲸到骆驼、犀牛、考拉等,哺乳动物在大约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从脊椎动物的其他部分分化出来的。

哺乳动物和其它陆地生物都来自于海洋,目前学术界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起源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起源于水生动物,在哺乳类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进化趋势是逐渐增加的,而脑容量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1700万年前,人科从长臂猿科的祖先中分离出来,1000万年前,人族从大猩猩族的祖先中分离出来。700万年前,人亚族从黑猩猩亚族的祖先中分离出来。长臂猿脑容量约为100~120克。大猩猩的脑容量大约为540克,黑猩猩的脑容量大约400克,南方古猿脑容量约440~530克,猿人的脑量在850~1000克之间,现代人的脑量约为1500克。大猩猩脑容量稍大,主要原因是体重相对更大,实际上脑容量体重比并不高。

通过这些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脑容量是一路增大的。人类脑容量的发展速度,把我们的灵长类其它动物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其实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科学家还无法全部破解,现在科学家只能够大概的模拟出生物进化的过程,目前人类已知的所有生命基本上都是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出现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100多年来,中外科学家一直都在寻找相关的证据,先后于加拿大的落基山脉发现了来自于寒武纪中期的生物化石群,由来又在我国云南和湖北,先后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宝库”,最终,有科学家认为,或许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地球的环境变化有关。

不过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还无法真正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命相对比较简单,食物链和阶级性不明显,各种物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竞争,在寒武纪时期,为了捕食和繁衍,更加高级的物种出现了,物质间的食物链和阶级性不断显出,而这一现象被称为是生命大爆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是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造成的化石保持假象,不过这个时期确实存在生命爆发式的演化,从外在条件来看,也可能是氧气含量过多导致的,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或许人类能够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既然人类是鱼类演化而来的,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鱼都演化为人类?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的问题了。

演化并不是一个单一、必然、有目的的过程,而是一个多样、偶然、适应性的过程。演化的本质在于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指在不同个体和代际之间发生的一些随机基因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物种在形态、行为、生理等方面产生差异。自然选择则是指在特定环境下,那些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变异会被保留,而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变异会被淘汰。目前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仅仅陆地上面就有超过800000种不同的动物物种,而海洋中的物种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适应性基因的积累会导致物种的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快速的适应新的环境,比如说由于气候变暖,之前寒冷的区域温度升高。

那么北极熊就不得不改变生存和繁殖的方式,环境的多样性也是地球物种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生态系统都不相同,这为地球生物提供了不少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态位就意味着物种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说一些动物选择森林当中,能够利用树木为食,一些动物选择生活在水中,以捕食浮游生物为生,多样性的生态位造就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是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基础,基因的多样性使得物种能够产生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当遗传发生变异时,可能就会出现新的突变,这可能为物种提供适应性特征。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生命来说非常重要,它就像是一个保险一样,能够使得地球生命长久的发展下去。

如果一个物种因为干旱、高温或暴雨而灭绝,另一个适应性更强的物种就会承接它的功能。保护个别物种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方法之一。人们对本土物种的严格保护,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来保护并增加物种多样性。物种消失在地球上是很正常的,毕竟大自然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不过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地球上物种消失的速度变得不正常,现在的物种消失速度至少比人类统治地球之前的时期高出十到一百倍。全球 800 万个物种中有 100 万个目前面临灭绝的危险,无论是鸟类还是森林、大草原还是哺乳动物、鱼类还是珊瑚礁,自然栖息地到处都在消失,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也随之消失。 尤其成问题的是,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注意到它。

所以现在科学家也在想办法的保护地球上的物种,尽量的减少地球物种的消失,虽然现在很多人还难以接受人类的祖先是鱼类,但是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或许能够找到关于人类起源的更多证据,而且在地球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信息是人类现在无法掌握的,目前科学家只能够凭借着残缺的信息来证明人类的进化,如果非要找出一个生命的共同祖先来,那么鱼类也并不是地球生命最早的祖先,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都具备相同的基本生化组织和遗传密码,并且以同样的密码形成同样的氨基酸,这就说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可能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科学家将这个祖先称为是——LUCA。也就是所谓的碳基生命。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基本上都是碳基生命,想要解开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元素周期表中说起,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最右边那一列的所有元素的化学性质都非常稳定,在常温常压下,它们都是单原子气体,极难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它们就被称为惰性元素(或者惰性气体)。从原子结构来看,这些元素除了2号元素氦(氦只有两个电子)之外,其余的6种的最外层的电子数量都是8个,例如10号元素氖(Ne)是这样的:

而碳元素是6号元素,其最外层的电子有4个,无论它得到4个电子还是失去4个电子,碳原子都是非常稳定的,由于碳元素拥有4个电子,这就意味着它能够同时勾住四个原子,这样就能够极大提升化合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机化合物是构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物质基础,实际上,这些有机化合物全部都是以“手拉着手”的碳原子为“骨架”的复杂化合物,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称为碳基生命,由此可见,所谓的碳基生命并不是指生命有机体的碳含量特别高。在生命体系中,碳通常与氧,氢,氮和其他元素结合,形成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肪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分子构成了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等重要的生物分子。此外,碳还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作为葡萄糖的组成部分,是细胞内的能量来源。

总之,碳是生命的基础元素之一,因为它具有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能力,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人类以及其他生命体系都是碳基生物的原因之一。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中除了碳基生命之外,应该还存在其它种类的生命体,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其实不同的生命体也是因为不同星球的环境造就的,这些奥秘还需要等人类科技强大之后才能够解开,小编认为,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或许能够解开关于生命更多的奥秘,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4 阅读:771
评论列表
  • 2024-04-10 22:50

    那些吃饱没事干的学者和教授, 整天研究这研究那,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有点胡说八道哦。

  • 2024-04-04 20:36

    那我们不是天天吃祖宗了吗[呲牙笑]

    笑看神棍阴谋论者狂欢 回复:
    你管你表哥当祖宗也是厉害

星空承载梦想

简介:本人爱好天文,擅长写科学领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