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回忆唐山地震惊险一幕:门框变形打不开,全家差点跑不出来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4-25 08:02:38

1976年2月,根据毛主席的提议,由几乎是初来乍到的陈锡联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堪称异数。当时陈锡联虽是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但实际上中央军委里资历比他深的同志也不少。

毛主席考虑到平衡几方势力的因素,对大家说: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国务院也有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于是这个人事任命就这样定下来了。

陈锡联之前长期主持沈阳军区,在北京这个复杂的地方并没有特定的门户派系之分,所以毛主席特别看重他。

当时毛主席的视力已很不好,但思想依旧非常敏锐,到中央开会的时候,陈锡联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拉着他的手说:“你要挂帅啊!”

等到会议结束,陈锡联告辞的时候毛主席第二次拉着他的手说:“你要挂帅啊!”这件事陈锡联印象非常深刻,在回忆录中专门提起。

1968年毛主席和陈锡联在一起

毛主席天纵英才,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说两次同样的话,当然陈锡联也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这样嘱托背后的含义,他和陈锡联两个人都很明白。

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以后,陈锡联的日程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不过1915年出生的他当时才61岁,比起几位老帅都要小一轮以上,精力也还跟得上。

7月27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京西宾馆参加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开到凌晨一点多,陈锡联出来以后招呼警卫员、司机一起在宾馆里吃了夜宵,还特地给在办公室值班的秘书带了几根油条。

等陈锡联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2点多钟了,不管怎样他也是61岁的老人,军委、政治局开会连轴转实在是有点累了,于是简单洗漱以后就倒头大睡。

怎料睡下还没有多久,7月28日早上3点42分53秒,以我国唐山市为震中,突然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

地震后的唐山市

历史上强度罕见的大地震袭来,陈锡联睡觉的床整个都猛烈地摇晃起来,把他给硬生生晃醒了。

他睡眼惺忪地一看,只见屋顶上的土和墙上的白灰皮“唰唰”地往下掉,他住的是个上年纪的老房子,近几年也没怎么修缮,就像一把老骨头被地震摇晃得“咯吱”乱响。

地震了!陈锡联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的反应能力很强,脑子里第一个念头闪过,就猛地从床上爬起来,和家里人一起想要开门跑到屋外去。

这次大震就发生在北京不远处,一刹那间天旋地转,似乎脚底下都站不稳了,陈锡联用手攥住门把手猛地朝里拉,可门却怎样都打不开。

原来老房子的框架都被大地震震得歪歪扭扭,门框也变了形,房门被卡在门框里一时三刻无法拉开。

陈锡联和家人

危急时刻,还是得到警讯的警卫员跑到外面,“咚咚”敲门,大声喊道:“首长,地震了,快出来呀!”

陈锡联急忙说:“门卡住了,打不开!”警卫员一听,当即让陈锡联等人站开一些,自己抬脚往门上猛踹。

那时候中央首长配的警卫员都是年轻力壮,身手矫健,警卫员才踹了两脚房门就哐地开了,然后陈锡联等人这才跑到院子里。

自己活了六十多岁,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可怕的地震,其他人还在惊慌失措之际,陈锡联的大脑却在飞速运转:震中在哪里,震级有多高,有没有伤亡?

作为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干部,陈锡联隐隐地感觉到:像这么强烈的地震发生以后,不派解放军救灾是不行的!因此他第一时间就让司机开车直奔国务院。

1980年的陈锡联、李先念与秦基伟

那时候,华国锋同志是国务院总理,还有10位在京的副总理,其中同样出自红四方面军的李先念和陈锡联关系最好,感情也最深厚。

随后,吴桂贤、纪登奎、吴德、陈永贵等几位副总理陆续都赶到了国务院会议室,由于事发突然,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只好焦急地互相询问“是哪里地震了?”

等到天蒙蒙亮,四个衣衫褴褛、满身血迹的汉子突然在警卫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国务院,他们是时任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的李玉林和同事曹国成、崔志亮、袁庆武。

除了吴桂贤和四人握了手之外,其他五位副总理都跟四人一一拥抱,副总理穿的白衬衫顿时一塌糊涂。

在告知6位领导同志唐山发生大地震后,李玉林提出了三个请求,第一个就是:赶快派解放军,越多越好。好几十万人都在废墟底下压着呢!

李玉林向工友介绍见到领导时的情况

李玉林等人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声泪俱下,在座的副总理们都红了眼圈,陈锡联心里非常着急难受,心想:唐山人民遭大难了,时间就是生命!

因为调动部队需要毛主席批示,陈锡联心想这样大的灾情不动用部队恐怕不行,就提前给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打了招呼,让他们先准备好部队和车辆,随时等待命令前往灾区。

上午8点多,经毛主席批准,成立了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由陈锡联总负责,另外4位副总理协助,并可以调动部队和动用军需物资。

陈锡联当即下令调动2个军区的2个军,15个师,2个基建支队,125个医疗队共12万多人于上午10点整队出发,限在7月29日前到达唐山和周围10个县市展开抢险救灾。

随后,陈锡联又下令调动铁道兵2个师的大部,共14000多人立即抢修被震坏的铁路,恢复交通以利于抢运抗震救灾的物资和人员。

救灾部队紧急赶赴唐山

说句实在话,由于地震发生得太突然,临时动员的部队缺乏城市抗震救灾的经验,加上震中的环境十分恶劣,进入震中救灾的部队困难不小。

但解放军指战员坚决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震救灾行动中。

救灾部队抵达震区后,很快就从废墟中抢救出了1.6万多被埋的群众,抢救了3万多危重伤员,并向外转运了9万多伤员。

为了避免遇难者遗体腐烂造成重大疫情,解放军战士冒着酷暑昼夜不停地挖掘遗体并深埋,因为天气炎热,没有几天尸体就大量腐烂,战士们不顾中人欲呕的恶臭迅速完成了遗体挖埋任务。

臭气熏天,残肢断臂和内脏比比皆是,脓血到处流淌,那样的场面,但凡是正常人都受不了,陈锡联回忆说,在抢挖遗体最紧张的几天,部队普遍吃不下饭,好多人瘦了一圈,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随后,又是挖出被埋压的重要物资,搭建临时住房,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协助农民不误农时抢收补种等,十多万解放军在灾区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奋战了好几个月。

灾区的群众深情地说:“像这样的事情,世界上只有我们的子弟兵能干!”

作为救灾指挥部的负责人,陈锡联和其他几位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临时办公,一进去就是五十多天,吃住都在里面。

一开始的时候灾情文件堆积如山,调动部队,转运伤员,筹措物资,恢复生产的请示报告如雪片般飞来,几个副总理年纪都已经不小,但还是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工作。

陈锡联的身体素质算是很好的,连续几天没有怎么休息也还可以顶得住,像年纪比他还要小8岁的纪登奎可就吃不消了,实在坚持不了的时候,只好找个枕头躺在地上布置工作。

英雄迟暮

可以说,陈锡联在这个关键时刻认真、积极地完成了党和中央军委交给他的任务,果断调动解放军进入震区救灾,竭尽全力地将地震导致的后续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有多少人要流离失所,多少人要死于大震之后的疫病和饥荒,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0 阅读:2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