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拒绝进军山西,因为晋绥军一旦倒下,东北军必唇亡齿寒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2024-03-12 08:27:26

中原大战,各方势力围攻蒋介石

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至10月爆发的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与反蒋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各派势力最大规模的一场混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百万,战场规模涉及河南、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最后,由于张学良东北军主力出关相助,蒋介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表彰张学良的功劳,他许诺由张氏负责黄河以北的善后事宜和军队编遣工作。

中原大战期间,反蒋各派虽然公推阎锡山为联军首领,但一贯老奸巨猾的阎锡山非常注意保存实力、随时留意战场形势,反而将冯玉祥近40万西北军推上了河南、安徽前线。大战后期形势急转直下,阎锡山见势不妙,立即命令自己的晋绥军部队向山西老巢撤退,将西北军全部留在陇海线上当了炮灰,大部分被蒋介石收编吞并。

影视剧中的晋绥军

晋绥军主力得到保存,阎锡山的日子却不好过

阎锡山虽然侥幸保存了大部分实力,但蒋介石并不打算放过这个老冤家。但他深知,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就主政山西,是晋绥军系统的核心人物。他不离开,就无法实现对晋绥军的彻底整编;晋绥军不整编,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外部军事力量就无法进入山西。因此,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一方面致电张学良,扬言要联合东北军进驻山西,另一方面要求阎锡山离开山西,以方便自己对晋绥军下手。

在蒋介石的多次威逼下,阎锡山避走大连,蒋趁机向张学良提出:“乘此晋军惶惑无主之时,速派得力军队,领先占领太原,再定善后处置,此尤为上策也。”但是,年轻的张学良也颇有些城府,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现在西北军已经垮了,偌大的北方只剩下晋绥军和东北军这两股势力最强,如果再把晋绥军整垮,那东北军也就离败亡不远了。因此,张学良果断拒绝了派兵入晋的建议。

张学良、蒋介石一度关系亲密

张学良推荐傅作义、商震主政山西

蒋介石将张学良拒绝使用武力,只好退而求其次,欲彻底割断阎锡山同晋绥军的联系,要求立即选派得力人选接替山西省主席等职务,具体负责晋绥军的善后。为此,他再次致电张学良:“阎既离晋,应乘机从速解决晋绥;否则夜长梦多,恐生他变,请从速遴保一人,令其负责,全权办理军政善后一切事宜。而以不为阎所利用者,使阎不能再起为原则。”

对蒋介石的这一提议,张学良倒是赞同,但他属意的人选竟然是傅作义。当初北伐战争期间,傅作义奇兵偷袭占领涿州,并在张学良数万大军猛攻下坚守了3个月,其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顽强给张学良留下很好的印象。由于傅作义力辞不受,张学良只得又保荐了原绥远都统、第32军军长商震。可无论傅作义还是商震,两人的职务和威望根本无法与阎锡山匹敌,因此很快被晾在一边,根本没有发挥什么分化作用。

张学良戎装照

晋绥军整编得到了张学良有心庇护

在随后的晋绥军整编期间,张学良给晋绥军的条件也十分宽松,虽然编制上仅给了4个军8个师和1个骑兵旅,却同意增设护路军及晋北、太原3个警备司令部,使多余的官兵全部在这3个警备司令部麾下得到了保存。后来,蒋介石以“中央财政拮据,无力负担晋绥军的编遣费”为由,企图以不发放经费来挑起晋绥军对阎锡山的不满。但张学良却出面据理力争,要求中央至少拨给晋绥军80万元以备整编。

当蒋介石要求没收阎锡山财产以充军费时,张学良明确答复称:“阎锡山在山西财产不过价值十余万元,为数甚微,无甚补济。”结果,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晋绥军还是如愿得到了所需的费用。此外,在张学良的默许下,晋绥军按照东北军的编制进行了改编,每连的人数几乎增加1倍,还在每个师额外添设副师长、副旅长等职务,多容纳了800多名军官,其余军官也分送军校学习、得以保存。

阎锡山

最终,晋绥军在张学良的有意袒护下,实力基本没有任何损耗。

0 阅读:3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简介:笑谈风云,闲说历史,另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