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清明节,一定记得“做3事,吃2样,忌1事”传统习俗,礼敬祖先

雪峰儿 2024-04-03 06:52:49

明天就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明天清明节,一定记得“做3事,吃2样,忌1事”传统习俗,礼敬祖先!

一、做3事

1、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表达对祖先的缅怀思念之情和对祭祀者的孝道,这一传统习俗由来久远,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传统祭祀方式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祭祀称为扫墓,采取墓祭方式。祠堂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祠堂祭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清明祭祀可以选择在清明节前后,各地有所差异,一般选择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培添新土,叩头行礼祭拜;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2、插柳

民间有清明节插柳的传统习俗。清明插柳习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有专家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民间人们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既然清明节是鬼节,而且正值柳条发芽,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辟邪。

3、植树

清明节有植树的传统习俗,以前人们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植树的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清明节有植树的传统习俗。

二、吃2样

1、吃子推馍

子推馍是山西省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做的美食。子推馍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材料:面粉、酵母粉、水、颜料

做法:先做好面团发酵,揉面时要加入碱面,中和面团的酸性物质。面团和面花会分开揉,面团讲究柔软蓬松,面花偏硬易于捏出造型。捏好的面团需要二次发酵,然后上锅蒸。面团一般蒸三十分钟左右,主要看面团大小而定蒸的时间,面花只需要蒸10分钟左右。蒸子推馍时,还会附带蒸子推燕各种小巧的燕雀造型的面花。

2、吃青团

清明时节,南方有吃青团的传统风俗。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作而成的青绿色糯米粉团子。据考证青团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家家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特色小吃。

材料:糯米粉、澄面、新鲜艾草、猪油、豆沙、水

做法:清明前的艾草最嫩,颜色也非常翠绿,将艾叶焯过水,用破壁机打碎,加入粉料中混合揉均匀,冷水上锅,上火蒸十五分钟,通过自己的口感调味,准备一些适合自己口感的馅料,包入自己喜欢吃的馅料,比如红豆、芝麻、花生肉松等,捏拢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20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涂芝麻油,增添色泽。

三、忌1事:忌穿鲜艳衣物

清明节忌穿颜色较为鲜艳的衣物,因为清明节的主题就是祭祖,思念已逝的故人,穿得过于鲜艳,与肃穆、庄重的氛围不符。

看风花雪月,品人间美味!感谢阅读峰儿厨房的美食分享,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

1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