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铄王师、我龙受之——郤克建功与晋国扩建六军十二卿

伯虎 2024-03-03 16:45:06

周定王十九年(前588年),挟‘鞌之战’大胜后的赫赫军威,晋景公再接再厉,命中军将郤克率军继续出征,并联合了盟友卫国的军队,再次讨伐北方的赤狄部落,将长期骚扰晋国北部边疆的赤狄部落中最后的残余势力——啬咎如部全部歼灭(而其他的赤狄部落,已经在之前被荀林父、士会这前两任晋国中军将所消灭),晋国的北疆彻底平定。

平定了北疆的晋国,已经完全走出了‘邲之战’失利后,四面受敌、国势中衰的窘迫尴尬境地——邲之战败阵后,晋国和南面的楚国、西面的秦国、北方的赤狄都是长期敌对作战,而东面的齐国也正在觊觎晋国的霸权地位。

现在,齐国已经服软,赤狄部落被彻底地消灭,秦国则接连被晋军所击退、不能轻易地渡过黄河骚扰晋国西境,晋国的大敌,也只剩下南方的老对手楚国而已;而且,最让晋国君臣忌惮害怕的楚国一代英主楚庄王此时已死,楚国多次发生内讧,其影响力和威慑力都在持续下降中,虽然还能勉强和晋国相争,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楚国的后劲已经不足,假以时日的话,晋国一定能再次打败楚国,重新成为唯一的诸侯霸主。

虽然目前‘诸侯霸主’的位置还要和楚国继续进行竞争,对天下诸侯的掌控力也不能说完全恢复到先君文公、襄公时期,但晋国的国势和军威在之前几次重大的战争过程中,确确实实都已经完成了恢复,晋景公心心念念的晋国霸业和个人的权威,基本上算是稳固了。

因此,晋景公在志得意满之下,以奖赏‘鞌之战’和‘伐赤狄之战’中功臣的名义,于晋国现有三军六卿朝堂人事架构之外,又组建了‘新三军’,各自设置将佐,以酬诸将征伐之功;晋国的军队也由此从‘三军六卿’扩张到了’六军十二卿’,是当时所有诸侯之中,军队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

而‘六军制度’,是周天子才能拥有的军制,《周礼.夏官》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虽然《周礼》中规定天子可以建立六军,但实际上历代周天子手中的‘王师’都没能达到这个规模:周武王伐纣之时,仅仅只有‘虎贲’(天子禁卫)和‘西六师’这两部分军队,换算成‘军’的话,大约勉强能组建两个军。

而武王应天命伐商成功后,为了有效地控制新征服的原商所辖土地、人民,以及其他新立的同姓或者异姓诸侯,所以武王之后的历代周天子都对王室所直领的军队进行了规模扩张;经过后世的不断扩军,到西周晚期时,周天子已经拥有‘虎贲’、‘宗周六师’(即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等庞大的军队了。

但即使是如此庞大的‘王师’,也不过才‘二十二师’规模(虎贲除外),要是换算成‘军’的话,勉强才够五个军,这还是加上了‘虎贲’之后的数量。也就是说,名义上可以拥有六个军的周王室,其实自始至终都没能让‘王师’军队满编。

等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之后,原有的‘王师’建制也在这场惨败中损失殆尽;新继位的周平王在犬戎的威胁下,不得不由郑、秦、卫等国保护着迁都成周雒邑,放弃了起家的‘宗周’旧地,这就是东周的起始。

而迁都后的周王室,国势衰弱,威信扫地,还曾被郑国给击败过(繻葛之战),因此所剩不多的王室军队也在慢慢的自然消耗中不断削弱;到如今为止,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的雒邑王室都还不知道能不能凑得出一军的‘王师’了(怕是两个师都难)。

而身为‘晋侯’的晋景公,原本只能拥有两个军(侯爵为次国,当年晋献公继位时,晋国就只有上、下两军),但从晋献公开始,晋国不断扩张军队,最多时都有四个军;此次晋景公扩建六军,虽然属于明目张胆的礼仪僭越,但此时的晋国军威赫赫、国威隆隆,是实际上的诸侯之首,比躲在雒邑王都内的空头周天子要强多了,六军就六军吧,也没人说。

所以,晋景公在大胜之后自行组建六军,也算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周天子都不敢说什么,其他诸侯就更别提了(就是楚国,也不会提出异议,因为楚国自己也要扩张军队,晋景公如此做,正好给了楚共王以口实——怎么,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

而晋景公新扩建的晋国六军,其将佐按朝堂位置高低排名,分别是——中军将郤克、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新中军将韩厥、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巩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雅、新下军佐赵旃。

在晋景公的这次扩军中,韩厥因为在‘鞌之战’中立下“擒获齐侯”的大功(虽然所谓的齐侯其实是逄丑父假冒的,但韩厥当时又不知道真假,所以晋景公战后论功,依旧奖赏韩厥‘擒获齐侯’之功),升为了新中军将韩厥,晋国韩氏自此进入了朝堂,成为卿族一员;而其他卿士位置中,一向强势的赵氏独占了三席,荀氏分支中行氏、智氏、程氏也有三席,新兴的韩氏占两席,士氏(范氏)、栾氏各一席;普通上军大夫巩氏家族家主巩朔也占一席。

最后,郤氏家主郤克,由于‘鞌之战’的战功,还有之后围攻齐国、逼齐顷公签订新盟约的功劳,被晋景公继续重用,依旧担任卿士之首——中军将兼执政大夫之位,位居十二卿之首。郤氏,还是晋国诸卿家族中的第一位。

‘鞌之战’后的第三年,即周定王二十年(前587年),完成了复仇之战的郤克心中再没有了遗憾,又加上当年在‘鞌之战’中手臂所受的重伤经久不愈,已经严重影响继续参与国政;于是,郤克效仿当年的前辈荀林父、士会的做法,也向国君晋景公提出了告老的请求。

晋景公对个性刚烈、为人严肃的郤克一向敬畏有加,心中也有让这个功臣兼刺头早点退休的想法;因此,晋景公在大大地勉励了郤克一番之后,同意了他的告老请求。郤克就此退出了晋国朝堂,不久后便在平淡中安详的退休生活中去世了。

按晋国朝堂卿士位置的正常晋升秩序,郤克退休后,应该是此时朝堂排名第二的中军佐荀首(晋国智氏先祖)继任中军将,而由时任上军将、荀首之侄荀庚(晋国中行氏先祖)接任中军佐。

但晋景公认为荀氏家族势力过于庞大,如果让荀首、荀庚叔侄轮流担任执政、且把持中军的话,那么对国家、对晋公室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威胁(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因此,荀氏成员不能继任中军将。

时任下军将栾书,为人持重、智谋超群、才能卓越,又久在卿士之位,政治经验十分丰富;而且,栾书自从入卿位后,一直是郤氏的重要支持者,郤、栾两家关系紧密。

于是,郤克在退休之前,特地向晋景公奏请推荐,请求以栾书接任自己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以使公室、郤氏的利益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平衡朝堂上的权力架构。

晋景公自己也是这个想法,对郤克退休前的所请没有任何异议;就这样,栾书顺利地接替了郤克,成为新一任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而这一年,距离栾书初入朝堂、担任下军佐时,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十四年。

郤克光荣退休之后,为了照顾功勋卓著老臣的家族利益,晋景公特地提拔了他的嫡子郤錡入卿士之列,担任下军将,郤氏的卿位,继续得以保有。

两年之后,中军佐荀首年老去世,下军将郤錡按次序晋升为上军佐,所空出来的卿位则由其他卿士依次晋升,而荀首之子荀罃在晋景公的提携下,接替了父亲所遗下的卿士位置,成为了十二卿之一的新下军将。

在这几轮朝堂卿士位置的调整中,十二卿之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一点多余的空缺,郤氏、荀氏(智氏)都是父子相继,继续保有家族的卿位。

因为是郤克退休前的青睐和提携,自己才得以从下军将一跃而成为中军将兼执政大夫,出任了晋国正卿的,因此栾书在成为中军将之后,栾书就紧紧和郤錡联系在一起,维护着两家的利益、地位,同时对其他卿士家族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时刻防备着来自政敌的攻击。

越级的拔擢,让已经成为中军将的栾书心中除了巨大的欣喜,还有止不住的忐忑——政治地位上的反差,使得栾书患得患失、自信极度缺乏,对其他卿士家族充满警惕心,担心有人会不甘居于自己之下,暗中策划阴谋,取栾氏而代之,夺走栾氏已经保有三代了的卿位(栾枝、栾盾、栾书),甚至彻底铲除栾氏。

而此时在晋国朝堂上占据了三卿之位的赵氏(大宗),正是栾书心目中的第一假想敌、最为警惕提防的侈卿家族。

自赵盾就任正卿中军将以来,赵氏就一直是晋国的第一强卿家族,赵盾手中的权力一度比晋侯还要大;而且赵盾行事酷烈、作风蛮横、为人强势,号称夏日之阳,在赵盾执政时期,晋国君臣对赵氏一直都有忌惮、提防之心,这也包括郤氏、栾氏在内。

但赵盾确实有大功于晋国,其为人虽然蛮横,却并没有专权谋私的心思(起码没有展现实施出来),而赵盾去世后,其子赵朔虽然对晋国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但也是勤恳勤勉、侍奉国君得力;因此,在赵盾、赵朔父子居卿位时,国君和其他卿士家族和对赵氏再有不满,但总也能勉强相处。

栾书当初为下军佐时,就与曾任下军将的赵朔共在一军、同僚之间的关系很好;而在‘邲之战’开战之前,荀林父召开的军事会议中,赵朔和栾书都持相同的意见,可见他们的心思是一致的。

但奇怪的是,栾书所在的栾氏和赵氏大宗之间的关系,却不怎么好,和下军将赵同、新中军将赵括(都是赵朔的叔父、赵盾之弟,赵盾去世前,将赵氏宗主之位指定传给了赵同;因此,赵同、赵括目前才是赵氏大宗,而不是赵朔一系)之间相处更是不睦,栾氏和赵氏(赵朔以外的赵氏大宗)的结怨,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现。

赵盾去世后,赵同便以赵氏宗主的身份主持赵氏;从这时开始,赵氏大宗对外争强好胜、不知恭敬谦让,赵同、赵括屡次凭借着庞大的家族势力,抢夺国内其他卿士大夫家族的封地和财产、领民;对内,赵氏大宗也短视自私、内讧不止,不但压制其他家族成员、打击威胁大宗地位的赵朔一系,还在大宗内部也挑起纷争,打压同母弟赵婴齐;赵同、赵括的气焰一度十分嚣张。

赵氏大宗的这种强横嚣张做法,让晋国其他卿士家族、以及国君晋景公、甚至赵朔为首的赵氏小宗都对赵同、赵括所把持的赵氏大宗产生了极深的怨恨和怒气;晋国君臣此时逐渐有了用当年对付狐氏、先氏的手段,打倒犯了众怒的赵氏大宗,以平息国内的乱斗局面。

但此时赵朔尚在世,且赵氏的卿士位置也由他所掌握——在晋景公还未扩军前,晋国只有六卿,而属于赵氏的卿位则由赵朔所保有;他自继承父亲赵盾的卿位,入仕朝堂后(这都要感谢郤缺的提携,而郤缺又是赵盾所提拔的),一路由下军佐、下军将、上军佐、上军将按部就班地升迁至中军佐,成为了朝堂之上的第二人,仅次于中军将郤克之下。

假以时日,要是一切正常的话,赵朔必然在之后的某个时间将接替退休的郤克,继任新一任的晋国中军将兼执政大夫,将赵氏的权力地位恢复到其父赵盾当年在位时的高度。但世事无常,赵朔没有福气来承受将来的运程——就在郤克伐齐之前一年,即周定王十七年(前590年),赵朔病亡于中军佐的位置上,差一步没能赶上‘鞌之战’,也就此失去了以军功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绝好机会。

(假如赵朔参战的话,凭借着他与郤克的家族莫逆交情,一定有很大机会获取军功,从而在郤克功成名就退休时,顺利地接受郤克的推荐,被晋景公授命继任中军将兼执政大夫)。

赵朔英年早逝时,他的独子赵武还很年幼,不能承担起继承家族卿位的重担,但赵氏的势力又如此庞大,其他卿士家族也抢不走赵氏空出来的卿士位置;因此,晋景公这才不情不愿地提拔时任赵氏家主赵同入朝堂、(暂时)继承赵氏的卿位,就任六卿之末的下军佐。

在此之后,因‘鞌之战’获胜时所获得的战功,以及后续征伐北狄部落的功劳,赵氏大宗成员赵括、别支成员赵旃(邯郸氏)借着晋景公扩建六军酬功的好机会,先后进入了新十二卿的行列;这样,连同原本就是下军佐的赵同,赵氏在进攻十二卿中,就一举占据了三个位置,再次成为晋国第一强卿家族。

再度成为了晋国最强卿士家族之后的赵氏(大宗),又会遭遇什么样的经历呢?下一篇文章继续。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伯虎

简介:专注于历史事件、人物探究,追寻鲜活的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