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就下令:处死

好大的瓜 2023-03-22 13:24:57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帝国之一,也是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然而,清朝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当时内部叛乱不断,外部西方列强也试图侵入中国,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清朝政府面临着迎接新世纪的重大挑战!

清朝历经十二位皇帝,每朝皇帝在处理叛乱这件事情上,做法都不尽相同,对同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有的采取以德服人的方式,有的则采取杀一儆百的激进手段。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清朝第五位皇帝雍正和第六代皇帝乾隆是怎样处理“曾静策反岳钟琪”这件事情的。

雍正皇帝其人

雍正皇帝是清朝在中国的第五位皇帝,他继承了父亲康熙皇帝的王位,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雍正皇帝也被认为是一位非常能干和有效的统治者,以其坚强的意志、行政改革和个人诚信而闻名。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他的改革有助于加强朝廷的权力,改善清朝政府的管理制度。他致力于精简朝廷各个部门的机构,推崇廉洁,减少腐败,增加税收。他还推出了一些措施来提高科举制度的效率,科举制度是当时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之一。

雍正皇帝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成功平息了国内各地爆发的叛乱和起义。他还通过征服西北地区的部落和加强巩固对西藏的控制,努力扩大清王朝的势力版图。雍正皇帝以其节俭和个人律己的作风而闻名。他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并致力于发展清朝的经济,他还以注重工作细节和坚持在官员中执行严格的行为标准而闻名。

尽管雍正皇帝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他的统治并非没有争议。他以严厉对待政治对手,以及推崇使用酷刑和死刑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而受人非议,他还被指责过于多疑和偏执,他的治理方法有时甚至被批评为独裁。

总的来说,雍正是一位颇具治国才能的皇帝,他在处理事情上一般都比较讲究策略,深思熟虑,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情况。他使清王朝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保持了稳定和繁荣。他的行政改革和律己精神为清朝未来几代皇帝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治国策略至今仍受到借鉴。

曾静其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事件的始作俑者曾静,曾静是湖南永兴县人,精通兵器和火药制造技术。曾静年轻时读书非常刻苦,希望能博取一个功名报效朝廷,无奈屡试不第,最后成为了乡下的一名教书先生,平时研究一下火药和鸟铳,以打发无聊的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曾静接触到当时的一位反清人士吕留良留下的一本书,并被他的反清著作所吸引,对书中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不知不觉就加入到反清的行业里来,并与他的二位学生组成了一个反清联盟小组,平时发发牢骚,出出他们所谓的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对朝廷不满。

三人为了抒发他们愤世嫉俗的情绪,决定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大事,在根本就不了解雍正皇帝的为人和治国理念的情况下,就根据市面上的流言,由曾静执笔,书写了题为“雍正十大罪状”的策反信,信中罗列了雍正好谀任佞、株忠、谋父、淫色、逼母、怀疑、弑兄、贪财、屠弟、酗酒、好杀等罪状,并用了“夏靓”这个化名,委托一个书生将信代交给了当时清朝的统兵大将军岳钟琪。他们之所以选岳钟琪为策反对象,是有他们的如意算盘的,第一岳钟琪手里有兵,是发生反清叛乱的条件,第二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有反清的基础。

岳钟琪其人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事件的关键人物岳钟琪,岳钟琪四川成都人,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将军,经历了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一生战功卓越,能在满族人统治的清朝、汉族臣子被拜为大将军,并统领满族士兵的,岳钟琪是唯一一个,可见他是多么受到各代君王的信任!他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二十一世孙,父亲是四川提督岳升龙,世代为官,家族显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岳钟琪出生在甘肃景泰镇寺滩乡永泰村。受父亲影响,年少时就喜欢玩军事游戏、读孙吴兵法。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一位身强体壮,博览群书的神武之士。1709年通过捐官被任命为候补同知,1711年被康熙任命为松潘镇中军游击,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

1717年准格尔发生叛乱,岳钟琪被提拔为四川永宁协副将,随十四阿哥出征平息叛乱。在平息叛乱的战争中,岳钟琪表现出色,他的用兵神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深得康熙的赏识。1721年2月被晋升为左提督,同年5月升任四川提督,获得代表贵族的孔雀花翎,开启了他通往大将军的仕途之路。

1721年十月,甘肃青海郭罗克三部落反清叛乱,岳钟琪率兵出征,他采用以步代骑、以番攻番、速战速决的战术,仅用了七十四天就一举将叛乱平息,康熙皇帝大喜,升岳钟琪为骑都尉世职。

雍正元年(1723年),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岳钟琪被授予西征副将军和参赞大臣,随年羹尧挥师西征。在作战中,岳钟琪充展示他的军事才能,连续取得攻破大石山、西宁城反围剿、攻占伊克嘠尔吉、围剿乌兰木呼儿等几大战役的胜利,并于1724年四月,平定了萝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封岳钟琪为太子太保,授予“奋威将军”,三等威信公,升为甘肃提督,赐“四团龙褂、五爪龙袍”和黄带一副,并御笔题写五言律诗二首亲赠,以赞扬岳钟琪的神勇战功。

1742年,岳钟琪采取速战战术,趁着夜色,攻破了谢尔苏葛住的老巢石堡城,赶跑了谢尔苏葛住,收编了他的余部,并安抚了当地的牧民,使西部动乱得到了彻底解决了,岳钟琪升任甘肃巡抚,督办甘肃和青海两地军政事务。

纵观岳钟琪的军旅生涯,他的战功卓越,都是靠一步一步的艰辛付出和真才实学获得,通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他与朝廷建立了非常坚固的互信关系。同时,岳家世代忠良,权威显赫,应该不会有谋反之心。

岳钟琪接到曾静的“策反信”、看完后非常震惊,因为他非常清楚雍正的为人,想不到社会上对他会有如此深的误解。事情重大,岳钟琪马上就把这封信上交给了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与曾静

雍正看完岳钟琪呈上来的信后,先是非常愤怒,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自己只忙着应付权力斗争、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治理国家上,现在是到了澄清社会上对自己不公平的看法和阐明自己治国道理的时候了。于是他下令立即将曾静等人收审,先弄清事情的真相。曾静等人很快就被捉拿归案。

经过审讯后得知,这几个人只不过是一群落第秀才,对朝廷和雍正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只是道听途说,认为雍正不是个好皇帝,便杜撰了“雍正十大罪状”的策反信,企图鼓动岳钟琪反清。

雍正皇帝听完事情的真相以后,觉得这顶多就是一般的诽谤,曾静尔等不具备谋反的条件,与其治他个死罪,不如换一个方式。足智多谋的雍正马上想到了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也正是这个计划,诞生了我国古代文献的一部巨著《大义觉迷录》。

雍正命人将曾静押来京城,自己亲自审讯。并故意安排曾静对自己平日的工作、生活等真实状态进行了解,消除他对自己的误会。

每日审讯完曾静后,他都会撰写对曾静之前杜撰的“罪状”的辩解文章,也将曾静对之前的行为羞愧难当的悔意收录其中,他还对之前流传在社会上对他的流言蜚语一一进行了辩答,阐明他的执政道理,并披露了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残酷事实,将这些辩答和曾静的现身说法编成了四本册子,这就是《大义觉迷录》。

完成《大义觉迷录》后,雍正又命令印刷了大量的副本,并给了曾静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带着《大义觉迷录》到处游说,进行现身说法,要求曾静把《大义觉迷录》当做私塾的重要教本,让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以培养下一代对他执政政策的认可,雍正想通过这种方法,消除社会上对他的敌意。

为了能通过曾静持续传播他的治国理念,消除社会对朝廷的敌意,雍正立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乾隆不得为难曾静、更不能诛杀,以便《大义觉迷录》也能在乾隆乃至其它朝代流传。

乾隆皇帝与曾静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乾隆是怎样对“曾静策反岳钟琪”案进行秋后算账的。乾隆对《大义觉迷录》中的一些内容并不赞同,甚至觉得书中公开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实,是对朝廷的亵渎,于是在他即位后,就把《大义觉迷录》定为禁书,并对这部书及相关人员进行了封禁和处理。

曾静为这部书的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又是这部书的主要传播者,马上就被重新捉拿归案,再加上他之前毫无道理的对先皇雍正的诽谤和藐视,便招来了杀身之祸,曾静很快就被乾隆皇帝下令处死!

小结

终上所述,笔者认为,曾静是因为《大义觉迷录》被雍正赦免,也是因为《大义觉迷录》被乾隆处死!雍正借“曾静策反岳钟琪”这件事,创作了《大义觉迷录》,想利用曾静推广《大义觉迷录》,消除社会上对自己的误会。而乾隆是为了封禁《大义觉迷录》而处死曾静,达到杀人灭口的目的。对曾静来说,可谓生也此书,死也此书!

大家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的讨论。

0 阅读:330

好大的瓜

简介:回首云开枫映色,不见当年紫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