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之内,明氏四犯一死三伏,君子如龙鳞莫触,龙之逆鳞可杀人

孤烟暮蝉 2023-11-17 15:31:43

明学昌死了。

11月16日晚,我公安部刑侦局发布消息称,在缅甸各方的大力配合下,缅北果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明氏家族的3名通缉犯,明国平、明菊兰和明珍珍,已于当天悉数落网,认罪伏法。3人被缅方成功抓获后,已移交我公安机关。

另据缅甸驻昆明总领事馆方面通报,11月15日夜,缅方组织对明学昌抓捕,期间明学昌畏罪自杀身亡。我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坚决铲除犯罪土壤,依法严惩犯罪嫌疑人,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更准确点说是11月12日,我国浙江省温州公安机关,才依法对明氏家族4人发布了公开悬赏通缉。从悬赏通缉发布之日算起,再到明家四犯落网之时截止,前前后后满打满算,也就才用了4天工夫。我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兵锋未动,盘踞缅北数十年,号称当地“四大家族”之一的明氏家族,中国公安部不过一纸檄文,顷刻之间,其犯罪首脑集团便已一死三伏。

昨日还是狂妄不可一世,怎料今朝就已灰飞烟灭。都说杀人放火金腰带,可如今看来,杀人放火者这金腰带戴到头了,最终也一样难逃一死。

明学昌的遗照我看了,虽然瞅着是不太光彩,但好歹最后人走时还留了具全尸。对于他这样一个一生作恶多端的境外犯罪集团头目来说,这样的死法我觉得已经算是一种体面了。

如今回想起来,从年初明学昌给他孙子明光忠办“北大”升学宴那时算起,再到如今明氏一家四口拜倒在我国门之前认罪伏法,明学昌身死族灭,从看他宴宾客,再到看他楼塌了,这中间也就才间隔了不过半年光景。恐怕就连明学昌他自己都没想到,他给他的宝贝孙子办“升学宴”的日子,居然会和他的忌日撞在了同一个年份。我估摸着这个老匹夫在临死的时候,他口腔里当初留下的酒味儿都没散呢。

明学昌之死,其实就相当于宣告了明氏家族的覆灭。而伴随着这个在缅北盘踞了多年的大型有组织犯罪集团的脑死亡,和《战狼》有关的种种声音在中国的舆论场再度泛起。很多网民又回想起了吴京在《战狼》中饰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兵冷锋,回想起了他在片中引以为座右铭的那句铿锵誓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只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当诸多网民再重新提起这句旧话的时候,大家的普遍反应已经不再是冷嘲热讽了,而是变成了肃然起敬。

这样的态度转变,我觉得可以用《功夫》里头元华饰演的包租公那句台词来概括:“华子,你来真的啊!?”

有些人,或者说是类人生物,又或者说是数字生命,要不是因为好歹还看了一部《战狼》,我估摸着这帮人都未必知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他们可能还以为,这话就是吴京为了突出冷锋这个角色的骁勇善战和一心为国而刻意塑造出来的。

但其实熟悉中国历史的同志和朋友都知道,这句话其实是从《汉书》里头摘出来的,原话就是东汉史学家班固说的。班固是谁?有着“大汉猛男”之称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他哥。班超何许人也?投笔从戎,出征西域,仅以不过区区三十六骑,抚乌孙、克莎车、击月氏,万里封侯,威震塞外。和他一比,冷锋都只能算是小奶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话从这样一号人物的亲哥笔下跃然而出,还会有人觉得这是在夸大其词吗?

班固原话是怎么说的?“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该把砍下的头颅,悬挂在蛮夷所住的槀街上,让他们知道,强盛的大汉帝国,是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逾越雷池,哪怕再远,我们也一定要诛杀他们。”

相比之下,和班固的原版相比,我觉得吴京在《战狼》里头说的那个改版已经算是非常温和了。他都没说“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呢,不然后来那些小可爱在盗版电影网站上下来看了,怕不是就得更破防了?

有些人总觉得“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话味儿太冲,看也看不得,听也听不得。我估计这帮人就是没看过班固在《苏武传》里头写的另外一段话,否则他们的耐受阈值也不至于这么低: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通“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现在也就是承平日久了,大家都觉得我们青史上记载的那些金戈铁马都已经是老黄历了,是过去时了。现如今是文明时代,大家说话做事都要讲究人文关怀,要讲人道主义,不兴那些打打杀杀的东西了,所以“屠为九郡,头悬北阙”这些硬话、狠话,还是少说为好,因为说多了容易激起某些人的应激反应,还有可能会引起“友邦”的惊诧,无益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损于我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没错,可我觉得吧,即便是听起来再怎么中肯的道理,它也是有适用范围的。落到实处了,还是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可一概而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对人民当然要讲民主,可是对于我们的敌人,对于那些一而再再而三挑衅我民族底线,损害我国家利益的反动势力,我们难道也要和它们讲民主吗?不,当然不是,既然是民主专政,除了讲究民主,当然也要讲究专政。专谁的政?专的就是那群犯我中华的牛鬼蛇神的政。

之前我们的社会主义铁拳没落下的时候,我听咱们网上就老有一种声音,说什么我们的铁拳实质不过就是棉花拳,是花拳绣腿。别说打不死缅北那帮魑魅魍魉,我们就连打都未必敢打。然后,秉持这类观点的人还以此为据,揶揄吴京在《战狼》中的表演纯纯就是逢场作戏,就是为了讨好我们这些小粉红而刻意炮制出来的爽片罢了。“什么‘虽远必诛’,缅北的诈骗集团都噶了多少中国人的腰子了?你们的社会主义铁拳哪里去了?你倒是锤一下啊,冷锋呢?战狼呢?你们倒是出来救一下啊。”

而现在,当我端着手机,用一副冷眼来打量明学昌那具已经完全失去了气血的尸首的时候,我突然有种感觉: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同样是《战狼》,在我们这些普通中国老百姓看来是爽片,而映照到缅北那群蛇虫鼠蚁的眼里,那恐怕就是妥妥的恐怖片了,而且还是洛夫克拉夫特式的那种恐怖片。

吴京在《战狼》中所刻画出来的“战狼”的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当今中国某种缩影的具象化。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眼中,我们的国家是大威天龙,而在明学昌之流看来呢?我估计那其实跟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不可名状的古神克苏鲁也差不多。

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克苏鲁是极其恐怖的存在,它的恐怖之处就在于,这种恐怖根本无法形容。不可名状,不可直视,不可想象。想一想都会走火入魔,看一看都会精神失常,喊一喊都会七窍流血而死。克苏鲁想要泯灭一介凡人,根本犯不着大动干戈,只需要在他/她耳边低语一句就完了。

如果将这样的意象和如今明氏家族的覆灭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公安部先前昭告天下的那封悬赏通缉令,尤其是通缉令上直指明家四人的那寥寥数语,在缅北那群蝇营狗苟听来,其实就是某种古神的低语:

“要不,我帮你们体面?”

虽远必诛,怎么个诛法?好多人还以为真就像电影里头演的,国家会把解放军的特种兵派过去缅北,挨个收拾这帮诈骗犯呢。而实际上呢?没有那么张扬,远远没有。所谓诛杀,未必是我们手起刀落。一纸文书,寥寥数语,远人不服,自有人替我们伏之,这才是更高境界。

古语云:传檄而定。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以往我浏览我的内容评论区,时不时总能看到有些朋友会回复我这样一句留言:君子可以欺之以方。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原话是“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意思是:君子者,可以拿合乎情理的事骗他,而不可以用不合情理的事诓他。

按照我的理解,孟子他老人家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君子都是要体面的,做事要按规矩来。你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把他给耍了,这事在君子看来也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忍的不是你,而是规矩。

何为君子?在我看来,君子如龙。按照《韩非子·说难》的说法:“夫龙者,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龙身上的鳞片,就是君子所恪守的规矩。所谓逆鳞,就是那些不合规矩的事情。别看龙平时都是好脾气,“柔如虫者,可狎而骑也”,可谁要是触到了逆鳞,一样必死无疑。

韩非所说的龙,指代的是古代的君王,而到了现代,龙的含义早就变了。我们现代语境下所谓的龙,指的究竟是什么?是一任达官?是一朝贵胄?是一时巨贾?还是一方军阀?

我觉得都不是,我觉得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指代的应该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

古代君王的逆鳞好躲,因为它就长在喉结上;人民群众的逆鳞可不好躲,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长在哪儿、有多少。电信诈骗只不过是其一,绝不可能是唯一。

龙之逆鳞,亦可杀人。不想触怒人民群众的逆鳞,最好,同时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抱着“君子可欺之以方”的侥幸心理说话做事。不要想着欺龙,更别想着骑龙,因为真把龙惹毛了,这个后果谁也承受不起。

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说:“士之怒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

他们都瞧不起老百姓,认为“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可我却偏偏要说,布衣之怒,才是真正撼天动地的大怒。若布衣必怒,南蛮大乱,贼巢倾覆,小鬼就擒,阎王暴死。今日是也。

欺负谁,也别欺负中国老百姓,因为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条巨龙身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龙鳞。

东风遒劲荡天海,巨浪骑鲸旭日消。

炎黄儿郎三百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霹雳白羽腰间插,长剑秋莲光出匣。

北斗照雪下玉关,红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蛮之肠涉蛮血。

悬蛮青天上,虏蛮国门旁。

蛮无人,汉道昌,

华夏之寿三千霜。

0 阅读:10

孤烟暮蝉

简介:观察世界,大国崛起之际;反省自身,小国博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