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弘森:4岁与酒泉结缘,10岁自制燃料火箭,如今却让父亲担忧

千百度篮球视角 2024-05-11 15:59:13

在哈工大成功发射第23颗卫星威海1号之际,一位十岁的小男孩,受到了李传江教授的邀请,去哈工大参观。

在小男孩去的时候,李传江教授抛开科研等工作,亲自接待了他,并且还送了一本《启梦航天》。

这件事引发了网友的好奇,这个小男孩是谁?为什么能让李传江教授亲自邀请和接待!他是有什么背景么?还是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下面就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男孩的故事。

这个小男孩,叫做严弘森,从5岁开始后,父母经常带他去与航天有关的地方旅游,参观各地的航天科技馆、听各类的航天讲座,还会去酒泉、文昌、西昌等卫星发射中心。

他9岁时,去到了拉萨天文体验馆“藏域星球”,在观看一段循环视频时,他发现视频中播放的是长征三号火箭,可却被错误的标注成长江五号,而且火箭的分离顺序,也存在错误。

于是父亲就找到了科技馆的负责人,并把这些错误一一指出。经过工作人员的核对,科技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严弘森表示了感谢。

央视在得知这件事后,还特意邀请严弘森参加了《新闻1+1》节目,严弘森火遍全国,被人称之为“火箭男孩”。

严弘森之所以这么优秀,与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严弘森在20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对于他的到来,父母都很高兴,并且开始谋划他的未来,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他的兴趣爱好。

父母先是带着严弘森学习美术、乐器等知识,可是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严弘森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父母只能换个思路。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让孩子找到未来的方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他的见识和阅历。于是父母在严弘森4岁的时候,带着他外出旅游。旅游的途中,正好路过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那里,父母带着严弘森,一同见证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发射过程。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嗖”的一下,冲向了蓝天,直奔外太空而去,那道火苗,也随着距离的拉远,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眼中,留给父母的可能是震撼,但带给严弘森的,却是一颗航天梦的种子,那道火苗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

自那以后,父母就发现严弘森对航天有着无限的向往,总是问父母一些航天方面的问题,父母为了严弘森更好的了解知识,给他买了关于航天的书籍,刚开始的时候,父母给他读,经过一段时间后,严弘森也逐渐的能够自己阅读了,他也越来越对航天感兴趣。

看到严弘森这样的专注和热爱,父母也很高兴,于是父母给他买来了更多的航天书籍,填满了家里的两个书柜。

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严弘森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书籍渐渐的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了,在父母的帮助下,他开始尝试着用电脑查阅资料,并且不仅仅局限在阅读航天知识,他还要尝试着自己制作。

为了制作可以升空的火箭,严弘森开始涉猎物理、化学、电子线路等方面,还在网上自学编程语言、自学设计电路板,并且开始尝试制作火箭模型。

看到严弘森如此的痴迷,父母喜忧参半,担忧的是怕他为此耽误学业,喜的是孩子在航天方面的天赋,这是远超同龄人的存在,在航天方面,严弘森就是天才。最终父母做出了选择,全力的支持他。

为了给严弘森打造一个“航天”工作室,父母卖掉了家里的沙发,一些碍事的装修也全都拆了,只留下一张桌子,客厅一下子变得宽敞了,之后又给严弘森置办了做实验的用具,小到模型零件,大到3D打印机。

严弘森终于可以认真的研制火箭了,在这一方面,他展现出了远超他年龄段的耐心和细心,从画图、设计到挑选零件,严弘森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在高标准的约束下,他做的模型,不仅仅外观好看,而且功能齐全,甚至能够模拟真实的火箭发射过程。

在进行燃料配比的时候,考虑到严弘森的年龄,这一部分都是由父亲来帮助完成,但也是在严弘森的监督下完成的。

从2022年8月开始,严弘森用了10个月的时间,在10岁的时候,终于做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枚火箭,虽然火箭只飞行了200米,便开始下坠,最高点时也没有开伞,但他依旧是中国自制固体燃料火箭年龄最小的研发者。

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严弘森和父母高兴了,因为严弘森走出了第一步。在去年10月,严弘森开始制作第二枚火箭,还计划在2025年,研制出可回收自制固体燃料火箭。

当然,这一切对于严弘森来说,只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随着小学的毕业,他的学业任务也会更加艰巨,父亲对这方面还是有些担忧的,就像他自己吐槽的那样:“快期末考试时,别人家的孩子周末都在复习,他却在晃晃悠悠的画电路板”。

眼前的成就,让严弘森的未来,可能会充满更多的期待,但也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精心浇灌和护养。严弘森已经证明了自己在航天方面的天赋,切不可抜苗助长,应让其专心学习,打牢基础,尽可能的为其创造适合其成才的学习研究制造环境,他会成为祖国航空事业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光芒璀璨,未来可期。

0 阅读:39

千百度篮球视角

简介:独特视角,分享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