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手稿泣血回忆南京保卫战:日军投下美制炸弹,我的德制、英制战车都被老蒋断送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3-11-22 19:27:54

坦克一词,有人说是英语音译,也有人说是日语变形,哪种说法准确并不重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1937年上海抗战期间,中国只有一个正规成建制的装甲兵团,其团长是杜聿明少将。

这里要强调一下:装甲兵团不是一个兵团若干个军的装甲部队,而是只有三个营的团级单位,如果不叫装甲兵团而叫装甲团,大家就更好理解了。

作为第一任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带领首支装甲部队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两战皆败,我们能从杜聿明的回忆手稿《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中看到字字泪声声血:“日军投下了美制炸弹,我的德国战车、英国战车,都被老蒋和何应钦瞎指挥断送掉了!”

日军为什么能投下美制炸弹,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当然都知道日军用的钢铁、橡胶和汽油是从谁手里买的,南京保卫战中担任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也在《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中证实:“日军飞机仍占优势,且常向我轰炸及扫射。据第三〇五团团长张灵甫报告,日机投下的炸弹,查有美国制造的字样。”

杜聿明的装甲兵团中并没有美式坦克,却挨了美军炸弹,这看起来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却在1937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十二月五日,忽然奉到长官部的命令开往汤山附近协同某军(叶肇的第六十六军)作战,该连(战车第一连)当日到达汤山附近即遭到敌机的俯冲轰炸。(下文黑体字均出自杜聿明回忆录)”

当年偌大的南京城,只有几架苏联空军志愿队的飞机,他们虽然技术娴熟作战勇猛,但面对苍蝇蚊子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的日军飞机,还是不能扭转战局,王耀武回忆:“我师第一五一旅旅长周志道在电话里对我说:‘苏联的空军真勇敢,使我万分钦佩。’第三〇二团的团长程智也在电话里说:‘只见苏联的飞机来帮助我们抵抗侵略军,没有看到其他国家的飞机来帮助我们。我看到苏联空军人员这样英勇,感到兴奋和愉快,巴不得把日寇的飞机多打下几架来解解我的恨。’”

在近现代战争中,坦克在双方都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威力,如果制空权在敌人之手,装甲部队经常会被“开罐头”。杜聿明的装甲兵团名字很响亮,但战车却未必比鬼子的“豆丁坦克”强——豆丁坦克是有炮的,而杜聿明的一半坦克连炮都没有。

杜聿明回忆,当时仅有的机械化部队——陆军装甲兵团,共有战车、搜索车、战车防御炮三个营, 老蒋命令他把三个营的战车都留在南京蹲点据守的时候,他是提出了异议的:“德国战车虽然是我们现在最好的战车,可是有枪无炮,威力不大;不如留下英国的水陆两用战车和炮战车,有枪有炮,又可以水陆两用,适宜于南京附近作战。必要时还可以横渡长江,开往江北。”

装甲兵团战车营第三连连部摩托侦察班班长何嘉兆在回忆文章《战车三连卫戍南京纪实》中也介绍了该连装备:连部有指挥车两辆,侦察班有摩托车十二辆,三个战车排每排五辆战车,全连装备的十七辆德国“克芬伯”式五吨重战车,上面只有并列双机枪,那已经算是装甲兵团最好的战车了(现在想来可能是德国1933年定型的“一号战车”,也就是德国PZKPFW-I型坦克,该坦克由埃森和克虏伯制造,全重五吨,是一种小型的双人坦克,车身装甲极薄,很不经打)。

杜聿明的装甲兵团,在南京保卫战中被老蒋和何应钦当做机枪碉堡来用,完全失去了机动性,面对日军飞机投下的美制炸弹,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杜聿明在回忆手稿中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蒋、何应钦都不根据战车的性能使用,而一定要留德国战车在南京抗战呢?”

老蒋和何应钦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拿坦克当机枪碉堡,也就这对同学能想得出来。最后杜聿明也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其精锐第一连居然被他弄丢了:该团自10月4日开出最后一批车辆撤离南京后,即与留在南京抗战的第一连失去联系。12月13日南京沦陷,杜聿明认为这一连战车一定全被消灭,但是其他战车是如何使用又如何被消灭的,他是一点情况也不了解(杜聿明回忆录原话)。

脱离了杜聿明和老蒋、何应钦指挥的战车部队,反倒是发挥了巨大作用,据装甲兵团步炮兵教导队第二营军需官刘树芄回忆,杜聿明奉老蒋之命带领幸存战车部队撤离南京时,有四个坦克并坚决不撤:“正要开船的时候,有两个驾驶兵和两个坦克兵对我说:‘我们四人决计留在这里打鬼子。我们是打鬼子的,敌人已经到了面前,应该打了再说。我们的战车上还有武器,与其破坏,不如和鬼子干一场。’”

刘树芄给这四名战士发了十天伙食费和两只驳壳枪,他带着其他人炸毁了不能上船的装甲车辆头也不回地撤离,那四位战士去了哪里,他像杜聿明一样,也是一问三不知。

杜聿明在撤退途中,在方山附近看见装甲兵团被日军击毁的三辆战车,被遗弃在公路上,他事后得知,那三辆战车虽然被击毁,但是装甲兵并没有像那些高级将领一样溃逃,而是留下来继续战斗:“保卫南京战役,虽然战前既无准备,战时又无攻守进退的全盘计划,以致全军覆没,丧失了抗日部队的元气。可是其间也有一些中国人民的忠勇儿子,激于爱国义愤,做出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那三辆被击毁的战车,属于战车营第三连,该连摩托侦察班班长何嘉兆在回忆中详细记录了牺牲者的姓名和他们的战绩:12月5日,战三连由连长赵鹄振指挥,支援友军围歼窜犯淳化之敌,此战敌人击坏战车三辆、汽车一辆,排附王承德、老班长于振江等四人壮烈牺牲,日军被战车撞辗死伤约四十余人。

被击毁的三辆战车中,有两个战士看到敌人的轻快部队已跟踪追来,想到继续在坏车上打必被敌人活捉,下车逃命又感到耻辱,就“决心与战车共存亡,埋伏在战车内,相机打击敌人”。

要是没有幸存者,杜聿明根本就不知道这两个战士打得有多英勇顽强。

那是在12月5日下午4时左右,一直隐藏在战车里的两位战士,终于等来了前来清扫战场搜查战车的一大队日军步兵。

德式战车虽然没有坦克炮,但是并列机枪也不是吃素的,两位勇士轻轻地将机关枪从战车转塔前后两端伸出,一阵扫射,就撂倒了几十个鬼子。

鬼子的步兵搜索队仅有步枪机枪而没有平射炮和山野炮,根本就无法击毁战车,激战至黄昏之后,鬼子炮兵赶来支援,这两位战士杀得够本儿决定撤退,撤退途中,一位不幸被迫击炮击中牺牲,只有一位勇士突围后,找到了撤退中的杜聿明,杜聿明居然还以为大家都像老蒋和何应钦一样只会跑:“当这个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湘潭向我报告以上的情况时,我只在口头上称赞了他的英勇杀敌行为。12月30日我军在昆仑关歼灭敌人中村正雄所部将近一个旅团之后,在虏获的文件《皇风万里》这本小册子内,发现日军叙述到南京战役的经验教训时,也谈到这一辆战车的埋伏狙击,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这时我才知道这两个战士才是真正的勇士。”

杜聿明再再找这个战士时,才知道他已在昆仑关战役中勇牺牲了,他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一文的手稿中, 表示了对两位勇士的敬意和愧疚:“当时还怀疑他们的英勇战绩,后来又忘了他们的姓名。回想起来,真是愧对这两个无名的英雄,愧对他们的父母……”

将帅一路奔逃,战士浴血奋战。南京保卫战未能获胜,并不因为装备落后、战车有枪无炮,更不是战士们不够英勇,我们从杜聿明手稿的泣血回忆中,似乎能找到失败的原因,读者诸君想必也自有高见:老蒋瞎指挥,高级将领指挥无方,诸军协调几乎没有,最后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如果换一个指挥官,南京保卫战会输得那么惨吗?

1 阅读:200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