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亮原创丨长沙夜(散文)

真言贞语 2024-01-28 16:34:37

长沙夜

文/沈洪亮

仲夏湘西之行,首夜宿长沙。

逢故人袁亮,高中好友,同舍而居,风流俏公子一枚,仪态翩翩,素面白净,着一副金边眼镜,带儒雅气,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久居长沙。

袁心细如发,行暖人心,驱车至​宾馆相迎,几句寒暄,直表来意,要带我们父女夜游长沙,满心欢喜,不作推辞,遂奔湘江方向而去。

途经浏阳河,湘江支流,少时便听过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一首和《沂蒙山小调》一样有名的红色民歌,婉转悠扬,积极阳光。但我接触最多的却是白酒“浏阳河”,在夜色中,河面被两岸的灯照得波光粼粼,似有雾气笼罩,我说我仿佛看到一河深不见底的酒水,女儿哈哈大笑,说这就是酒鬼的话,袁亦大笑附议。

穿浏阳河不久便至湘江橘子洲头所处河段,入长沙最躲不开的羁绊之处。伟人那首天人之作《沁园春·长沙》就在这里创作。

远望橘子洲头,依稀可见伟人青年艺术巨幅头像雕塑,面向东南,眼望山川河岳,袁说目光所至对岸那是毛主席少时求学之地,同时也取“泽东”“革命始于南方”的含义,感到设计者之细瑾。

伟人青年艺术雕塑设计极其精妙,长83米,宽41米,高32米。“83”代表伟人享年之数,“41”代表伟人执政岁月,“32”指1925年伟人书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32岁,同时“8341”也是主席的警备护卫队的番号。种种巧合设计不可言喻。

夜里的橘子洲头笼上了一层暗纱,橘子洲头的西面山脉暗脊涌动,就像久远的历史给现代人的感觉。建国后伟人曾站立此处,逸兴遄飞口占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周总理巧对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工整流畅,浑然一体,两位伟人相对而笑。这种绝无仅有磅礴的气概,历史的厚重,就聚集在这一座不大的小岛,如今已是七十余载,其间峥嵘岁月,让人感慨。

继续沿湘江河岸北去约半小时行程,直奔长沙市中心。袁说长沙市区汽车禁止鸣笛,这一路行来,只见行人熙熙攘攘,车来车往,真没鸣笛之音,整个城市的运行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人群穿梭其中,每个人在自己的角色里尽情演绎。这就是现代化的文明吧。

进入长沙最繁华的地段,辗转数十分钟,方才停车入库。在车里有空调自是舒爽,但自地下车库一出地面,一股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加上都市原有的热效应,这种湿热的空气吸进肺里有点吃力,对一个土生土长在暖温带季风气候的北方人来说,确实很不适应,也就能理解那些入藏“有高原反应”之人的处境了。

我瞧了一眼女儿,小脸通红,喘着大气,袁应是觉察到我们的不适,他说长沙夏天尤其湿热,和山东的干热不同,初来长沙,他亦是如此,而且相当一段时间浑身长满湿疹,无法祛除,一年余才慢慢消退。我打趣说一年的时间你体内的细胞换了个干净,从医学的角度,你应该变成了长沙人,所以不治自愈了。袁肯定是寻遍良方,他的家属也是位医务工作者,但这样的说法该是第一次听闻,甚为惊奇,应声道:哎!应该是!

袁带我们去吃长沙的特色——网红打卡地“文和友”,进到里面自然就不会这么闷热了。我们感动之余更是期待。他手里拿了排号,给门口的工作人员看了看,回头指着门口的红色大标牌说:这地方排号极难,但值得一来,我们赶得点恰好。

长沙“文和友”,刚进去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存在,完全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熙攘的人群,汇集于充满年代的招牌和店面之前,仿佛一瞬间穿越了,和外面现代化崭新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这里的繁荣,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袁介绍说“文和友”里面都是地域民间小吃,也不乏潮流美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才是真正的“文和友”。

我是被眼前的“繁华”所惊呆。一直觉得文化和美食是不分家的,“文和友”从名字里就把“文化”和“友善”连接了起来,同时把人文艺术和传统文化融进民间美食,又不忘结合年轻人的潮流追求,做得很成功。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探索,从各地狂建的“古城”可见一斑,这体现出国人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追求,也给投资经营者打开了一扇大门。但这个门槛实在太高,所以做好的并不多,烂尾的文化作品不在少数,把握不好,商业气息太浓,就冲淡了“古风”韵味,文化和艺术性就没了,这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拿捏得,“站着把钱挣了”真不容易。“文和友”把餐饮做到如此,我觉得这是长沙人的福气,也是到此旅游者的福气。

托袁的福气,我们在“文和友”吃到了长沙真正的美食。长沙正宗臭豆腐,糖油粑粑,长沙春款,猪油拌粉,长沙米粉,长沙红烧猪脚等。最让人感动处是袁两进两出排队近一个小时,给每人买了一份长沙招牌饮料——“茶颜悦色”,买回来时兴奋得像个孩子,说:这是长沙最好喝的饮料,我不喜饮品,但“茶颜悦色”会喝点。我不禁莞尔,这家伙如今做人做事还是颇为讲究,让人心悦。

饭后,游“文和友”,像品一壶老酒,细细看来,才真觉得这地方的与众不同。

老长沙风貌,和老时代相符的“招牌”“店面”“宣传口号”,红砖青瓦,还有做旧的断壁残垣,像极了小时候村边的某个舍弃地方,当然这些都已经荡然无存,变成了新的钢筋水泥房子。在其他几个地方竟然找到了小时候偶尔才能吃到的老式“麻酥片”“麦乳糖”等,亲近感倍增,颇有几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这种感觉油然而生,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依恋之感。

女儿看得一脸懵,喝着“冬瓜茶”,吃着酥糖,沿着楼梯蹦蹦跳跳,上上下下,不觉得困倦劳累。“文和友”总共六层,层层而上,游览其中,仿佛时光倒流,身边的人精神风貌更好,俊男靓女处处可见。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文和友”之所以招人喜欢,成为长沙网红打卡地,和那种“回忆”的感觉有很大关系。那种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念旧之感,或许是少时的记忆,或许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许是那时的一场伴随泥泞的雨,或许是记忆中夏天的夜、秋天的风,也或许是精确到对某人某一句话的回响……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对过往的留恋情节,就像骨子里永远离不开“妈妈”。在这一刻,我和“文和友”有了共情。

从“文和友”出来,西行跨过马路,袁带我们径直到达湘江河岸。袁说,湘江,湖南最大河流,南入洞庭,传说中的“湘夫人”与此有关,共和国伟人成长于此,湘水之滨的岳麓书院更是声名远扬。

夜里的湘江,静得像它的历史,陈厚而略显苍凉,和周遭繁华的人群形成对比。河岸旁边几个街头艺人,算不算暂且不说,每个人都在自说自唱,表达着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不会唱的,花几块钱,让会唱的替自己表达,这是颇为有作为的一件事情。

这时,袁指着对面说那是岳麓山,右手边就是来时看到的橘子洲头,百年书院“岳麓书院”就在对面。“岳麓书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当代国学重镇。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书院有著名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连名字听起来都这么雅趣别致,因时间原因并不能一一游览,颇为遗憾。

伟人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道“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豪情壮志自岳麓山始,“二十八画生”带着历史使命走出湘江。内心想,不久我们也会离开,没有这么好的诗,但有绝好的人和理想。

长沙都市化的景观不比其他地方出彩,现代化建筑本也没有第一可言,所谓“第一”无外乎“最大”“最高”之类,钢铁水泥的科技堆砌而已。

袁指着远处最显眼的一座高楼说解放路头那座450米的高楼“IFS”,是长沙市标志性建筑,也是长沙商业的标杆。里面有空中雕塑花园、艺术廊、购物、美食、休闲,可谓应有尽有。

“IFS”夜晚的景观倒是很飒,周身白色闪光带,一直变幻着各种形状。袁说楼顶有一座游泳池,游泳池下是一座酒店,过年可以约在那里,能看到长沙市的全貌,景观蔚然。一直要带我们父女去那里看看,我们礼貌地拒绝,此时天色已经很晚,不好意思继续打扰。

几番推让,踏上归程,袁又顺路带我们到了长沙的老火车站,“长沙”二字为伟人所题写,远远望去豪放洒脱,气势恢宏。老火车站见证了长沙的百年峥嵘,袁说当年有40多万人参与了新站的建设,这是长沙历史上绝对的大团结事件。

整个长沙的现代感很强,历史感在这里让人觉得孤独。时代在往前发展,那些过往的岁月就留给湘江来见证吧。

下车时,我送给老友一把折扇,来自临沂的文创,有点千里送鹅毛的感觉,当不起老友的盛情。自鲁而来,偶遇家乡故人,家乡的东西凝聚在这小小的折扇里,让老友看到家乡的文化,算是一种慰藉吧。

归程没忘了买几杯“茶颜悦色”,带回给身边的朋友品尝。

【作者简介】沈洪亮(男),山东平邑人,笔名夷希微、四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理事,文学期刊《作品》评刊员,临沂市作协公众号主编,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作品散见于各大媒体报刊,喜诗歌、散文,不拘形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