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保护过度,刘据虽培养了很大势力但未经历挫折

史海撷英 2023-11-12 17:35:44

在整个汉朝的历史上,刘据的薨逝绝对是最大的遗憾之一了。

身为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从出生那天开始就背负了整个汉朝的希望。汉武帝给了他最好的教育,为的就是让他将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大家都明白,汉武帝虽然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但是对国力透支过大。所以下一个皇帝必须是一个愿意休养生息的皇帝。

对此,刘据也一直都很清楚。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也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如果他没薨逝,汉武帝驾崩之后,汉朝的历史很有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历史上不会有后来的昭宣之治,但是却会有刘据主导的另一个大治之世。汉朝对西域和草原的控制也会进一步加强。

但遗憾的是,后来随着刘据薨逝,所有的这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

有关刘据的故事,其实还得从他出生之前开始说起。当年汉武帝登基之后,为了掌控朝局,曾经大力扶持卫家。到了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更是直接废了前皇后陈阿娇,开始给卫子夫做皇后铺路。

但问题是,即便陈阿娇已经被废了,卫家在汉武帝的扶持之下,也拥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但对于卫子夫做皇后这件事,下面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气。

卫子夫

这倒不是因为汉武帝对朝局的控制力度不够,或者卫子夫有哪里做的不对。真实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卫子夫没生儿子。

在之前的几年里,卫子夫虽然得宠,卫家也被汉武帝极力扶持。但在这几年当中,卫子夫只是给汉武帝生下了好几个女儿,一直没生过儿子。当然,其他妃子也没给汉武帝生过儿子。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有没有继承人,这绝对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汉武帝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儿子,所以当时的汉朝内部,大家对于未来都持怀疑态度,甚至连汉武帝的亲舅舅都支持汉武帝的堂叔刘安,认为将来刘安有可能继承皇位。“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到了元朔元年(前128年)的时候彻底消失了。因为这一年卫子夫生下了刘据。

刘据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已经29岁了。在此之前,汉武帝其实连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命里真的没有儿子。而刘据的出生则是彻底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

而随着刘据出生,卫子夫也是母以子贵,很快被汉武帝封为了皇后。

卫青

此后的几年里,汉武帝对这个长子倍加宠爱。而卫家也逐渐开始发力,地位越来越高。在此期间,卫青开始统领军队正式和匈奴开战,后来还夺回了河套草原。而在这些战争当中,卫子夫的外甥,刘据的表哥霍去病也开始异军突起,后来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所有的这一切,都让刘据的地位越来越稳。

所以,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赦天下。丁卯,立皇子据为太子,年七岁。”“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在册封太子的同时,汉武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快乐,还直接给全国一份大礼包。“夏四月,赦天下。丁卯,立皇太子。赐中二千石爵右庶长,民为父后者一级。诏曰:‘朕闻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盖君者,心也,民犹支体,支体伤则心憯怛。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流货赂,两国接壤,怵于邪说,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诗》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已赦天下,涤除与之更始。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有冤失职,使者以闻。县、乡即赐,毋赘聚。”’”

当时的汉武帝到底有多兴奋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接下来,等到刘据再大一些之后,地位则是越来越稳。一来卫家那边,卫青和霍去病实在是太能打,直接打垮了匈奴。这个结果导致汉朝军队几乎有一半以上都和卫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卫家的支持,有着军队的支持,刘据的太子之位自然是稳如泰山了。

二来当时汉武帝对刘据也是极为满意。刘据长大之后,非常乖巧懂礼貌,绝对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后来汉武帝虽然也有其他的儿子,但那几个儿子其实都不如刘据更让汉武帝满意。

等到刘据再大一些之后,汉武帝开始给刘据找各种好老师。当时汉朝最有名的学者基本上都被汉武帝找来了。而且,为了给刘据选老师,汉武帝还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卜式

其他时代,大臣们是先做太子的老师,然后再升官做三公。但是在汉武帝这里,为了给太子选老师,汉武帝直接把一个叫卜式的御史大夫给降了一级,让堂堂三公之一的人去教自己儿子。

而且,汉武帝对刘据的培养方案也非常明确,那就是更倾向于文治!汉武帝知道,自己这辈子确实做了很多大事,而且打垮了匈奴,征服了周围很多蛮夷势力。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汉武帝也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够好。比如说,因为常年打仗,消耗了太多国力。再比如说,虽然武力征服了那些蛮夷,但却很难得到他们的真心归降。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这些问题,在汉武帝心里,就被他都留给了留给了刘据来解决。汉武帝希望将来的刘据可以是一个非常英明但是侧重文治的皇帝。他可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他可以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彻底同化那些蛮夷。所以,从刘据读书的那天开始,汉武帝对他的培养方向就是这个方向。“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甚至在婚姻方面,汉武帝都格外重视。其他皇子或者藩王基本上都是找权贵联姻,或者单纯找好看的女子。包括汉武帝本人都是这样。但是轮到刘据,却是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选,反而娶了山东史家的一个姑娘。

史家时代生活在山东地区,准确来说,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鲁国国境内。当年的鲁国曾经出过孔孟,在列国之中,也是号称“礼仪之邦”。当年刘邦消灭了项羽,兵临鲁国的时候,鲁国不仅抵抗,而且习礼不绝。“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而史家便是世代生活在鲁国,非常有文化。“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史良娣

刘据娶的这位史姑娘,就是后来汉宣帝刘询的奶奶。

而刘据本人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刘据就一直特别努力,从来都没让汉武帝失望。再加上卫家的存在,也没人能动摇他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最合格的太子。

等到刘据成年之后,汉武帝更是在长安城周围专门建造了一座“博望苑”,“取其广博观望也”,让太子自行招揽门客。

这事就更不可思议了!要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都把太子当继承人,但同时也都非常忌惮太子,不愿意让太子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是到了刘据这里,汉武帝却允许他自行招揽门客。虽然汉武帝本意不喜欢臣子结交宾客,卫青就说过,“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甚至就连很多“异端”,很多和儒家学者对立的人,也都可以随意结交。只要刘据自己觉得是人才,那就百无禁忌!“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

客观来说,汉武帝对刘据的宠爱真的是到了极致!除了皇位暂时不能给他之外,所有能给的,汉武帝基本上都给了。

刘彘

不过,有一样东西,汉武帝没给。也正是这种汉武帝没给的东西造就了后来刘据的悲剧。这样东西叫挫折。

其他朝代的太子,大多在做太子期间,面临着其他皇子的步步紧逼,需要面对夺嫡斗争。但是刘据在汉武帝的保护下,却不用面对这样的斗争。最关键的是,因为不需要面对这些斗争,导致刘据过于单纯。对于政治的复杂性根本没有足够的认知,有些过于单纯了。

这种性格从他后来对待身边人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后来刘据在博望苑中,结交的都是各种好人。但对于那些本事不错,但是个人品德却不太行的人,刘据却很不喜欢。尤其是对于朝中的那些小人,刘据更是极为痛恨,“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

这些东西都给刘据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一个大雷。水至清则无鱼,因为刘据极为痛恨那些小人,导致那些小人都成了他的敌人,后来就变着法害他。因为不懂政治斗争,刘据不会结党,前期有卫家保护他,这个缺点倒也不算大。但是等到卫家衰落之后,这个缺点就很致命了。

所以,刘据的人生其实可以分为两段。前面的一段,他的太子之位异常稳固。后面的一段,他需要开始面对各种挑战,最后直接兵败自尽了。

而这两段人生当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他舅舅卫青的去世。

卫青

元封五年(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因病去世了。

卫青的死对于刘据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首先,卫青死后,卫家在朝堂上开始逐渐势弱。尤其是在军队当中影响力暴跌。卫青活着的时候,很多卫青带出来的旧部都坚决支持卫家和太子。但是卫青死了之后,这种关系就淡了。

比如说后来巫蛊之祸的时候,刘据直接以太子和皇后的命令去调集京城内的禁卫军。当时执掌禁卫军的就是卫青亲手带出来的将军任安。如果卫青还活着,任安绝对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给太子保驾护航。但结果,因为卫青死了,所以任安只能闭门不出,根本不听刘据的调遣。“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安受节已,闭军门,不肯应太子。”

其次,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了继续打仗,不得不提拔了另一位外戚李广利。而李广利的出现则导致很多朝臣迅速倒向新崛起的李家。同时,因为李广利接了卫青的班,导致军队内部,大军也都开始支持李家。后来,李广利也联合其他大臣共同支持自己的外甥,也就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而李家崛起之后,很多原本不喜欢刘据的奸臣和小人也都纷纷开始支持李家,并且开始向刘据发难。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后来那场巫蛊之祸的发生。

刘据

总之,早年的刘据其实就是一个被汉武帝保护过头的太子。作为太子,他是合格的。但是在政治斗争方面,刘据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保护过当,没有经历政治斗争的摧残,政治思想过于理想化……这些,其实才是导致后来刘据死于巫蛊之祸的根本原因。

1 阅读:20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