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卫营:明末最后精锐,万人单挑清军闯军,死战10年结局多悲壮?

梁兴兴 2024-03-18 23:41:15

自周朝开始,天子就有自己的直属武装“六师”,这一部队的主业是保卫京畿,并且作为国家征战时的拳头力量。

“六师”制度传承几千年,秦以后演变成封建王朝的“禁军”,就是俗称的“御林军”。

古往今来,没有御林军,中央就不安稳,领袖就睡不着。

王朝的御林军都是军队的精锐,出名的如汉之“羽林卫”,唐之“神策军”,宋之“东京禁军”。就连民国时期,蒋氏怀里也抱着几个嫡系中央军,如第74军也可以算是御林军。

汉人王朝中,明朝的御林军历史最复杂,早期的三大营——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都是国家柱石,战功赫赫。

但经过明中期的消耗,明朝禁军制度基本废弛,明末只有“勇卫营”的万人堪用。

说起来,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穷,国家税收少,导致军饷不足,军队战斗力不堪入目。

但放眼天下,谁缺钱,皇上都不会缺钱,所以即便是在内外交困时,崇祯皇帝下令整顿京城禁军,将原来京城的“腾骧四卫”整顿为“勇卫营”。

作为明末最后的精兵,“勇卫营”却算是明朝历史上的昙花,短暂出现在崇祯朝,人数虽少,但兵精将勇,大战过叛军和八旗,最终全军覆没,与国同亡。

当时,勇卫营练兵需要的马匹、粮食、武器,由内廷御马监负担,保证充足。

勇卫营的统帅,则由大内提督太监曹化淳,其下属黄得功、周遇吉、孙应元都是当世猛将,先大战李自成、张献忠带领的义军,又鏖战后金八旗。

虽然明末朝堂上降臣、降将众多,但“勇卫营”三大将誓死忠明,最后全部殉国,清朝人都称道不已。

勇卫营的出现,显示了明末内廷拯救乱世的决心,那么这支部队的诞生到底有什么故事?在明朝大厦将倾时,勇卫营打得多顽强?勇卫营三将又都是怎么战死的?

【一】英宗葬送御林军,腾骧四卫成为独苗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废宰相,让皇帝独揽大权。

政权在手,军权更不能松懈,所以明朝初期300万大军,共300多个卫所,最精锐的四十八卫所都在南京城周围,史称“四十八京卫”。

四十八卫里,有十二个卫的“上直亲卫军”,俗称“上十二卫”,归皇帝亲自统帅,这支部队可算明初的御林军。

“上十二卫”由朱元璋亲自选拔,挑卫所精锐填充,耳熟能详的锦衣卫、金吾前后卫、羽林左右卫,都属于明初“上直亲卫军”。

到了明成祖时期,明朝南征北战,攻北元、灭安南,国内军队也随之膨胀,京城四十八卫增长为“七十二卫”,而“上直亲卫军”膨胀到二十六个。

永乐时期,北京城附近就有70万大军,其中一半是皇帝亲属,五次永乐北伐,这些御林军就是主力,是大明的“万里长城”。

可惜的是,在土木堡,朱棣的曾孙朱祁镇将这些精锐一战埋葬。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带京营出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可能20万左右。结果,明军被瓦剌骑兵埋伏,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全军覆没。

北京的二十六个皇帝亲卫,除了在城内的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锦衣卫,余数大多葬送在土木堡,哪怕不团灭也伤亡惨重。

其中,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在明宣宗朱瞻基时代的末期设立,这些人本是御马监的“勇士”,以养马为主业,所以逃过一劫。

英宗朝以后,明朝花了两代人时间,才把几十个“上直亲卫军”重组完毕,随后调给兵部管辖,而武骧、腾骧四卫则变成皇帝手下的主力亲兵。

但说起腾骧四卫的起源,却可谓是一段“传奇”,毕竟“养马勇士”变成御林军,本身就古来罕见。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最早的成员居然是逃兵。

《明史》:“四卫营者,永乐时,以迤北逃回军卒供养马役,给粮授室,号曰勇士。”

腾骧四卫虽然成军于宣宗时代,但早在成祖年间,这支部队就已经有了雏形。

原来,明朝永乐年间,朱棣五次出塞北伐,不仅打击北元朝廷,还对整个蒙古东部草原进行破坏——明军烧草原、拆屋舍、屠牲畜、驱逐蒙古人,然后让汉人在当地驻扎。

此举让蒙元经营200年的基业被毁,中原势力深入草原腹地。但因塞北环境恶劣,且战争频繁,这期间有不少士卒逃亡。

他们在边关被拦截后,要么被遣送,要么被朝廷编入其他部队,御马监就招了一批人养马。

让北方逃兵来养马是很合理的,这些人在塞外生活,经常和牛马打交道。但把逃兵称为“勇士”,则让人看不懂,唯一的解释是:这支部队经过精挑细选,被授予重要任务。

在宣宗时代,宣德八年,御马监“勇士”改编为腾骧、武骧卫,英宗以后简称“四卫营”。然而,这支部队虽名义上养马,其实是成祖放在内廷的最后防线。

《明会要》:“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为防奸御侮也。”

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里,因为其它御林军葬身在土木堡,腾骧四卫挺身而出,更是立下汗马功劳,让朝廷刮目相看,腾骧四卫的故事就此开始。

“腾骧四卫营”的理论编制是每营三千人,一共有万人,但实际人数只有四五千。至明武宗时期,皇帝朱厚照有志于建功立业,于是又扩充了四卫营,找卫所精锐填充。

《武宗实录》:“又选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收作勇士,常数千人,俱属御马监,更番上直,委以心腹内外官统领,其盔甲器械俱异他军。”

可惜武宗之后,继任者们对军事不重视,因财政问题,卫所制度不断崩坏,北京周围的卫所都出现吃空饷的顽疾,连四卫营也不例外。

在明嘉靖年间,这支部队又剩下三千多人,马一千多匹。

进入万历时期后,因为明朝内外动荡,三大征前后相继,又有女真崛起于辽东。由军事压力所迫,四卫营和直属御马监的勇士营得到扩充,有马步军上万,以备不时之需。

【二】崇祯组建勇卫营,农民军见之则逃

万历之后,明朝日趋衰微,至天启时期,朝廷虽倾尽天下财力打了几次辽东会战,但全部失败。紧跟着就是天启七年北方农民起义,从陕北蔓延到半壁江山。

最后到崇祯上台时,国内的卫所军已不堪用,总兵们平叛多用家丁,或者调辽兵入内平叛。

这时候,朝内议论应该重整一支皇帝亲兵,崇祯皇帝对此很上心,下令提督太监曹化淳把御马监旗下的四卫营和勇士营整合,由内帑出钱,打造“勇卫营”作为皇帝直属部队。

随后,曹化淳清点御马监手下勇士,再调拨京营的精锐,组建了编制万人的“勇卫营”,有马军、步兵和火器营。

该部队的最高领导虽是曹化淳,但训练、作战依然由武官率领,曹化淳选拔黄得功、孙应元作为总兵。

《明史》:“庄烈帝锐意修武备,简应元及黄得功、周遇吉等训练,遂成劲旅。”

崇祯八年,勇卫营基本训练完毕。至次年秋天,关外的皇太极派贝勒阿济格率领十万大军绕过长城,直插北京城下,勇卫营便迎来了整军之后的第一次考验。

当时,京营和南方勤王部队云集华北,勇卫营作为主力,在孙应元、黄得功带领下帮助兵部尚书张凤翼抵挡后金八旗,于北京城外击退八旗骑兵,逼迫其撤军。

此战让勇卫营名声大振,朝廷赏主官孙应元、黄得功为副总兵。京营游击周遇吉也因表现出色,被调入勇卫营为先锋营副将,崇祯赐勇卫营军马、器械若干。

然而,因为后金在崇祯九年的入侵,使得在南方剿匪的明军多数北上勤王,导致本来几乎被灭的农民军死灰复燃。

至崇祯十年夏秋,张献忠再次从河南、安徽南下,江南告急。

见形势危急,勇卫营主动申请出战,黄得功、孙应元受到崇祯嘉奖,带勇卫营万人南下。

《明史》:“明年,河南贼炽,应元、得功慷慨请行。帝壮之。发卒万人,监以中官刘元斌、卢九德,戒毋扰民。诸将奉命,军行肃然。”

勇卫营首战在安徽,和张献忠等叛军鏖战庐州,为庐州解围后进入河南。当年末,勇卫营又参加郑州、密县之战,大破农民军,斩首千余。

勇卫营的出现,让河南的战局迅速好转,监军太监刘元斌也对部队的表现赞赏有加。

史书记载,黄得功部的勇卫营士兵穿黑衣,上面画虎头,战斗力强悍。后来农民义军看到虎头军,都一哄而散。

《明史》:“得功军士画虎头于皂布以衣甲,贼望见黑虎头军,多走避。”

在崇祯十一年初,勇卫营加上入关的关宁骑兵,是当时明军平叛的主力部队。

当时,这两支部队在河南东部的舞阳、光山、固始三地围剿张献忠、罗汝才、王光恩。

其中,勇卫营三战三捷,斩首三千。在如此猛烈的打击下,农民军请降,张献忠等人接受招抚,被安置在中原地区。

可在崇祯十一年秋,后金又再次入关,勇卫营没能整顿补给,就马上开拔北上。

由于后金扫荡了河北、山东,勇卫营被派驻德州,黄得功带黑虎头军和后金八旗大战吴桥。

战斗中,八旗骑兵带火炮野战,攻势猛烈。黄得功则率步兵结战车阵,以火箭、火铳阻敌,以少胜多击溃八旗,让八旗军也不禁赞叹。

战后,勇卫营打通要道,得以北上京城驻扎。

【三】大厦将倾,勇卫营独木难支

彼时,河南安定,辽东却依然糜烂,朝廷正在筹备力量重振辽西防线。结果在崇祯十二年春,投降的张献忠、罗汝才等义军再次反叛,中原各州县告急,勇卫营只能再次南下。

不久后,勇卫营就在淅川大破马玉光,又在兴安打败张献忠,义军开始南逃。

见贼寇流走,勇卫营分头出击,刘元斌带周遇吉、孙应元去湖北围堵张献忠,卢九德则带黄得功在淮西地区活动。

崇祯十三年,农民义军流窜作战,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十面张网”,明军开始分散守卫关卡要塞。

随后,孙应元和周遇吉在丰邑坪击溃罗汝才、贺一龙。黄得功则配合友军,在潜山之战斩杀张献忠的义子王兴国,并于崇祯十四年俘虏李青山,押回北京处死。

《明史》:“张献忠攻桐城,挟营将廖应登至城下诱降。得功与刘良佐合兵击之于鲍家岭,贼败遁,追至潜山,擒斩贼将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

一时之间,勇卫营的名号天下皆知。

可虽然勇卫营表现出色,明军在全局上却依然处于被动——由于民间苛捐杂税众多,又被战火摧残,“从贼”的百姓越来越多,所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总是能东山再起。

而勇卫营和关宁骑兵这样的精锐,几年鏖战得不到补给,崇祯九年带出京城的勇卫营老部队伤亡近半,完全就是在纯消耗。

崇祯十五年,孙应元带勇卫营追击叛军,不幸被包围,战死罗山,朝廷加以抚恤。同时八旗军劫掠山东,被调任山西总兵的周遇吉带兵在天津杨柳青和八旗军大战,互有死伤。

同年,黄得功再次和张献忠部大战安徽,在石牌之战击溃张献忠,俘获万人,他本人更是差点俘虏张献忠,战后得到朝廷嘉奖。

奈何,此时的明朝已经步入最后阶段,李自成在陕西、河南崛起,明军精锐多年来却消耗巨大,地方卫所也对叛军无计可施。

而备受期待的杨嗣昌,则因兵败在崇祯十四年畏罪自杀。

崇祯十六年起,朝廷拆东墙补西墙,勇卫营仅剩的部队南北分割,周遇吉带去山西一部分,黄得功留在安徽一部分。

当年末,李自成攻下陕西,总督孙传庭阵亡,随后李自成在西安称帝,起兵向北京进攻,形势对大明越来越不利。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入山西,和周遇吉在代州大战。结果因为人数劣势,明军最终溃败,周遇吉率部死守宁武关。

闯军围攻宁武关后,以重炮轰城,多日后摧毁关墙,周遇吉带勇卫营和山西官兵巷战,最后全军覆没,本人被俘。

因为周遇吉誓死不投降,闯军将周遇吉肢解,人头挂上竹竿。其妻子刘氏带军中妇女继续战斗,在城楼上射箭,最后被放火烧死。

至此,北方勇卫营覆没,周遇吉死守宁武关的故事流传天下。清朝时,京剧《宁武关》,就讲述周遇吉据关抗贼的历史。

李自成打下宁武关后,又攻下大同,随后东进北京。此时,京城的京营虽有数十万,但是被崇祯末年的鼠疫折磨,士卒疲弱,且人心惶惶。

《明季北略》:“守城军皆疲傲不用命,鞭一人起,则一人复卧。奈何!”

由于京师军力羸弱,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北京城居然一日被破,崇祯皇帝自杀。

次月,崇祯殉国的消息传到南方,一时天下震动。

见北方沦陷,东林党开始在南方组建小朝廷,而紧随其后,由于清军入关驱逐李自成,霸占北京,北方的贵族和官员衣冠南渡,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廷,史称南明。

南明建立后,起初依赖的是江淮明军为屏障,即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将,史称“江北四镇”。这其中,黄得功率领的那部分勇卫军便是主力中坚。

但清军南下后,刘泽清、刘良佐投降,高杰被诱杀,只有黄得功忠心耿耿,坚持抗清。

南明年间,黄得功率部死战,先在铜陵打败进攻南京的左良玉儿子左梦庚,被赐太傅头衔。但随着清军南下,南京不战而破,驻扎在安徽芜湖的黄得功腹背受敌。

奈何,此时的黄得功最大的难题不是生存,而是南京城破后,弘光帝也跑去投奔黄得功。

为了保护弘光帝,黄得功不得不收拢军队。但在撤退时,黄得功遭遇了刘良佐部的叛军和清军。

面对刘良佐,黄得功在阵前破口大骂,结果喉咙中箭,随后自刎。

《明史》:“忽飞矢至,中其喉偏左。得功知不可为,掷刀拾所拔箭刺吭死。”

黄得功死后,清军猛攻明军,弘光帝朱由崧最终被俘,南方的勇卫营残部也至此覆灭。

从崇祯建立勇卫营,到勇卫营全军覆没,前后跨度达到10年,这支万人的部队被崇祯帝视为亲兵,待遇优厚,而勇卫营也不负君恩,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黄得功、孙应元、周遇吉三位主将,都在国难中殉国,《明史》给三人留下了不少笔墨,周遇吉和黄得功得以和曹文诏单独列传。

《明史》:“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

后世有人感慨,要是勇卫营没有被分散,而是留在北京守城,可能明末的历史要改写。

尽管这一设想很美好,但事实上很难实现。

毕竟,勇卫营满打满算只有万人,至崇祯十七年仅剩一半。而李自成攻北京时有15万人,双方人数悬殊过大。

至于北京陷落的原因,也是京营大军本身被鼠疫摧残,加上人心涣散,这不是万人甚至几万人的部队能轻易逆转的。

参考资料:

1.《明史》

2.《明会要》

3.《明季北略》

4.《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0 阅读:3

梁兴兴

简介:金戈铁马,风云人物,趣谈史事,启迪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