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教育微观决策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圆满召开

西南传媒网 2023-11-28 11:29:47

2023年11月18日,首届教育微观决策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支持协办,旨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着重探讨如何在教育政策决策中引入微观视角,以确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由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涛副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研究员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致辞。

随后,与会嘉宾分别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专家们聚焦于教育微观决策领域的相关重点议题,阐述了他们的研究发现。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黄斌教授提出教育强国建设应以促进人的技能发展为重心,通过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人口整体技能水平和高技能人口占比“双提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长聘副教授发现大学的搬离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着负面的影响,失去高等教育资源可能会导致当地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衰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梁文艳教授认为拥有同胞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存在积极影响,且影响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成年后依旧稳定;北京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提出大学教育应该从制度入手,通过相关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课程学习回归学习的本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海平教授发现不同家庭群体校外培训支出负担呈现差异化特征,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负担呈现差异化特征;北京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系主任林小英长聘副教授指出在县域这种逼仄的熟人社会当中,从集体而非个人层面探讨县域社会的社会资本会更有解释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崔盛教授认为家庭主动教育流动的影响机制主要包含“家长教育期望”与“家长参与”两个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实验室执行主任曹妍副教授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女性教育回报较高,但平均女性教育回报较低,将可能催生更多“高知女性”;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赵国昌教授提出对于同质婚姻的家庭,教育界应予以特殊的关注,要合理运用相关学校手段或社会手段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和纠正。

当天下午,首届教育微观决策论坛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圆桌研讨会成功举办。与会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教育决策与乡村振兴。

研讨会上半场由西南财经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涛副教授主持,围绕“人口流动家庭化、教育决策与赋能乡村振兴”,四位与谈人进行了精彩分享与对话。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从政策实施、乡村教师、城乡发展、人口流动等多个视角揭示了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陈莉教授在发言中提到,许多家庭在进行决策时普遍忽视老年人的发展需求。上海师范大学李佳丽副教授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弱势群体家庭中亲子交流与亲子陪伴对孩子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吴秋翔讲师提出应在两个大中小格局中去理解县城的独特地位和县中教育的意义。

研讨会下半场由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蒋丹教授主持,各位与谈人就“学科建设与教育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电子科技大学沈华教授分享了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金资助群体与需求群体不匹配的问题的关注。西南财经大学李丁教授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有助于研究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南京大学康乐副研究员从学科互助的角度分享了其对教育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的理解。山东财经大学姜晓笛副教授强调了培养跨学科意识、完善跨学科成果的评价机制的现实意义。

本届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共同发起举办,汇聚了国内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致力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研究,尤其关注教育政策创新与家庭教育决策。本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建言智库,旨在促进政策创新,培养青年学者,建立教育微观研究学术共同体,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教育政策与管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陈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