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母亲种的玉米

船山渌水 2024-03-11 21:02:52

文/杨春林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供职于一家冶金系统的国企。国企党委号召职工家属,充分利用宿舍的房前屋后空地,大搞“一种三养”活动,改善职工家属生活。那时我刚好上初一,依稀记得“一种”是种植粮食、蔬菜;“三养”是养鸡、养鸭、还有养猪吧。

母亲本是农村出身,勤劳聪慧善良节俭是她的本色。除料理一家大小的家务外,其余功夫就花在门前的那块菜地上了。那块菜地是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开凿的,母亲就在上面种植了时令蔬菜,春夏季有辣椒、茄子、丝瓜、豆角等;秋冬季有红萝卜、胡萝卜和大小白菜等。由于母亲的精耕细作,我们家的蔬菜不但能自给自足,还有不少剩余,母亲常常拿去送给左邻右舍。国企的工会和家委会,多次把母亲评为“一种三养”的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

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在那块菜地田埂边种植的玉米了。玉米当地人又叫“包削”,我老家叫包谷。母亲把田埂边的土壤挖深,并且施足了农家底肥,在3月底播下玉米种子。看着玉米秧子一天天长高,碧绿的叶子随风飘逸,我真替母亲高兴。那时候大型国企,有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与国企联办的职工子弟中学,距我家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酷暑天气炎热,我放学回来,也天天帮母亲给玉米浇水。一日复一日,就这样看着玉米须须出来了,包谷棒子也慢慢膨胀起来。到了七月中旬,玉米熟了,母亲把棒子掰下来,然后放在钢精锅子里蒸熟。

那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把蒸好的玉米,塞到我手上,一股玉米的清香即刻沁入心脾,我急不可耐大口地啃了起来。要知道,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粮食定量每天只有9两,加上油水不足,上完四节课后早已是饥肠辘辘,这刚刚出锅香甜的玉米棒子,就是天下人间妙不可喻的美食啊!同时也让我体验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丰衣足食,共渡难关的一段成长经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六十年的变迁,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家餐桌上的玉米,出现的有在超市实体店买的,更多的是在美团、朴朴、叮咚下单买的,品种有快速锁鲜黑糯玉米、甜糯玉米、黄糯玉米、金色甄选玉米等,名目繁多;价格也从10元3根到10几元1根,价格不等。那些价格相对贵的,包装精美的,共同点是特别注明是非转基因的,让人吃了有安全感。当然,再也休想吃到当年母亲种的玉米了。毋容置疑,是一份遗憾,也是一份无奈。

窗外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古稀之年一种莫名的思绪涌上心头:过去的时光如同一条大河,无声无息地流淌,带走了曾经的欢笑、泪水、挫折、困惑和忧伤,而唯独沉淀下来的是愈发对母亲的思念和厚爱......

2024年3月11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