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百万年薪,去年清华毕业的“搬砖男孩”林万东,现在怎么样了?

鬼谷子思维 2024-02-24 20:44:14

“年薪差不多有百万了,这样好的待遇都放弃了,人家不嫌他是应届生就不错了,他咋想的?”

“清华大学毕业的,就应该去搞科研,去挣大钱,又回到自己家那个山沟沟里去了……”

像这样的议论还有很多,他们谈论的都是同一个人,就是“搬砖男孩”的清华学子林万东。

2024年的毕业季日渐临近,各大院校的毕业生又要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而去年从清华毕业的林万东,为什么就放弃了近百万的年薪,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这一切还得从林万东小时候说起。

2001年林万东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家里一共三个孩子,家境十分艰苦。

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收入能勉强维持生活,但意外使林万东的父亲腰部永久性损伤,让这五口之家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生活的骤变无疑将所有重担都压在了林万东母亲的肩上。

幼小的林万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向母亲提出辍学,打工挣钱帮助家里缓解经济压力。

没想到等来的是妈妈的一顿呵斥。并声称再有辍学打工的想法“就不要认她这个妈”。

林万东知道母亲是为他好,于是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学习,不让任何人失望。

从那以后,林万东只要学习完毕,就会帮助母亲照顾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甚至包揽了全部家务。

优异的成绩也向母亲证明了自己,会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时间一长母亲也就默认了他这种半工半读状态。

就这样,无论严寒酷暑,父亲受伤前打工的工地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弱小的身躯。

2019年6月高考的前三天,学校为了让考生放松考前心情,特意休息了三天。哪知道这样的关键时刻,林万东居然又跑去工地搬砖了。

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结束,林万东飞奔出考场,被前来采访的记者问到考题难不难时,他笑着说“就这些简单的题目,还想阻止我搬砖。”

有人说林万东肯定哪也考不上才说这么狂的话来缓解一下;也有人说他是为了蹭网络热度才这么说。

随着713分的高分一公布,“曲靖市理科状元”的称号一出,此前那些无端的猜疑都被“打脸”了。

当快递小哥把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交到林万东手里的时候,他只是龇牙一笑,匆匆谢过,把录取通知书压在水杯下面就又回工地搬砖了。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水杯下面的通知书不如眼前的这一堆砖头,那是他的梦想,他何尝不想心无旁骛地读书。

除了高昂的学费,还要远离母亲,让她一个人照顾几乎瘫痪的父亲和上学的弟弟,林万东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犹豫了。

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她一边劝说一边承诺。她劝说林万东只有上了清华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帮助家里;她又承诺林万东不在的四年,也一定会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过度劳累。

终于林万东决定去清华报道。

入学后,林万东拿出比平时更努力的劲头,尽管是在人才济济的清华,林万东的学习仍然是名列前茅。

即便是入学后的第二年,他从零开始,从电气自动化专业转到了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为了不拖延毕业的时间,林万东恶补落下的新专业课程,只用了不到半年就全部学完了。

2023年,林万东顺利从清华大学毕业。

因为当年“搬砖男孩”的名气,再加上林万东在学业上非常优秀。

刚临近毕业就有很多用人单位纷纷向林万东伸出橄榄枝。

有的企业更是不在乎他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给他开出年薪近百万的待遇。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万东放弃了所有高薪和进大厂的机会。

毫不犹豫报名了2023年的云南省定向选调生,并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昆明市东川区委办公室录取了。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熬出来,以后不用再受穷了,放弃这么好的机会,难道你不想挣大钱吗?”

也有很多人骂他“读完清华又怎样?还不是一样穷?”

还有人说“清华的人才应该去搞科研,当公务员大材小用。”

面对这么多的不理解和质疑,林万东说“不是所有清华的学生都适合做科研,我对做科研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天赋。就算是读研,我也觉得自己是在生产学术垃圾。对我来说,当公务员又比去公司上班要好一些。”

有一位39年工作经验的老公务员得知了林万东的决定,只是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不认为林万东回云南当选调生,可以帮助家庭摆脱贫困。

是的,钱固然重要,但对林万东来说,回到家乡从基层做起也许最好的选择,他不想让再母亲继续搬砖,回乡之后他可以陪伴母亲,又可以让自己有归属感。

林万东关注到云南的一位80后的“老”干部,头发早已花白,面容沧桑,多次被质疑“是60后。”

林万东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是要成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让林万东对未来工作的难度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林万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感受最深,这是一条未知、全新的路,而我将带着自己的家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走向幸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仍不均衡,那些山里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付出更多的、更难以想象的努力。

林万东“淋过雨”,他知道家乡的孩子最需要什么,他要为他们撑一把伞,为家乡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们铺一条可以“心无旁骛读书”的道路。

他要把他的学习经验带回家乡,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建设家乡,通过先进的知识改变家乡的命运。

林万东说“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不会迷失道路。”

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领域做有益于人民的事,通过发挥自身的价值去帮助别人,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林万东正用他绚烂的“舞姿”谱写他人生新的篇章。这样的人才,又怎么能说是损失呢?

---end---

本文作者 | 清水海葵责任编辑 | 毛毛雨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Ken
    2024-04-28 11:31

    内容与标提,风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