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的这位功臣,手握免死十次的铁券,为何惨遭灭门?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16 03:19:13

后唐有这样一位大将,他手持重剑,马踏战火,屡建奇功,扬威边疆。

帝王对他赏赐有加,不仅授予他封疆万顷,更珍贵的是赐予他一枚"免死十次"的丹书铁券。

有了这个保命神器,他本该享受一世荣华富贵。可到头来,却惨遭灭门惨祸。

他到底做了什么,引来了如此疯狂的报复?

«——【·卷入钱权之争·】——»

郭崇韬(865—926),字安时,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五代后唐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以策划奇袭灭梁名列后唐开国第一功臣,赐铁券,恕十死,后担任伐蜀主将,指挥大军短时间内迅速攻灭蜀国。

他为后唐政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因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酿成被杀的结局。探究其人生悲剧的原因,能够为当今领导工作提供诸多有益的鉴戒。

郭崇韬出身军旅,为人机警,才干出众,深受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倚重。在后梁、后唐长达十六年的混战中,郭崇韬参赞军机,算无遗策,协助李存勖运筹谋划,几乎从未出现差错。

后唐灭亡后梁,郭崇韬功居首位,官拜侍中、枢密使,正式升任当朝宰相。李存勖为了表达厚爱之心,还赐给郭崇韬免死铁券,相约可免死十次。

君臣这段政治蜜月期激励着郭崇韬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郭崇韬位兼将相,却很快在权力旋涡中迷失了方向。

他收受后梁亡国权贵的贿赂,并以名门(一说唐名将郭子仪之后)自居,不愿提携出身寒门的建国功臣,又大力压制以宦官、伶优为代表的君王佞幸,导致朝中上下一片不满。

郭崇韬虽然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得罪了大多数朝臣,却不想轻易交出大权,平稳着陆。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郭崇韬担任招讨使,辅佐魏王李继岌出兵伐蜀。

这是他为自己的政治前途下的赌注。“郭崇韬已经处于各种政争矛盾焦点,建议伐蜀,并且主动提议由李继岌出任统领,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他清楚自己与朝中官员势同水火,既要暂时远离朝廷是非,又要抓住机会辅佐李继岌立下大功,获取军事胜利,换得政治资本,为稳固其在朝中的地位增添重要的砝码。

由于蜀国皇帝王衍昏庸无道,后唐军仅用六十余日便攻入成都,灭亡蜀国。

蜀国灭亡后,郭崇韬依然习惯性地大包大揽,不仅全权处理蜀地一切政务,还与其子郭廷诲大肆收受百官贿赂,架空了名义上的伐蜀主帅李继岌,再加上对随军而来的宦官表现出不敬和鄙视的态度,引发李继岌及宦官们的强烈不满。

郭崇韬为了自保,有意留在蜀地,担任西川节度使。这个建议被李继岌否决后,郭崇韬虽然没有割据自立之心,却无视李存勖派宦官向延嗣入川催促其回朝的旨意,以蜀地尚有叛乱为由一再拖延行程。

向延嗣随即返回洛阳,控诉郭崇韬有谋反嫌疑。由于距离洛阳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畅,宦官们大肆诬陷郭崇韬意图自立,无从申辩又不知情的郭崇韬不断遭受中伤。

在郭崇韬谋反这件事上,李存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决定诛杀郭崇韬,消除隐患。

同光四年(926年)一月,宦官李从袭假借李继岌之命请郭崇韬入殿议事,郭崇韬毫无提防,在殿门前被李继岌的贴身侍从杀害,其子郭廷诲、郭廷信也随后被杀。

«——【·贪图虚名,引起众怒·】——»

纵观郭崇韬一生,其可谓不善谋身的一个典型。大权在握的郭崇韬,府宅从早到晚门庭若市,特别是以宰相豆卢革、韦说为代表的名门士族有意拉拢郭崇韬,将其尊为唐名将郭子仪的同宗后代,致使郭崇韬越来越贪图虚名。

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他对过去为国建功的寒门旧臣不屑一顾,对李存勖宠幸的伶宦之流嗤之以鼻。贪图虚名的结果就是宫廷权贵们记恨他,功臣旧臣们厌恶他。

不善于团结大多数的郭崇韬引起了权贵们一致不满,特别是视郭崇韬为死敌的宦官集团,一直伺机指责他的过失,并在后期成为郭崇韬被杀的最大推手。

郭崇韬对李存勖忠贞不贰,他自认为取得了李存勖的绝对信任,动辄以己度人,不顾李存勖的看法和感受。郭崇韬不是品行端正的清廉楷模,起不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比如,李存勖自登基以来,苦于洛阳盛夏酷暑,宫殿又普遍低矮,他想在宫中兴建一座地势较高的宫殿纳凉。

郭崇韬闻讯后,义正词严地以国家兴衰的道理上书劝谏,李存勖对此默然不语。宦官们趁机上奏:郭崇韬自家的府宅规格无异于皇宫,他哪里能体会到皇上的处境。此事让郭崇韬在李存勖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蜀国灭亡时,郭崇韬大肆收受蜀地贵族、高官、富商进献的宝物,把大批珍宝私自运回洛阳府宅,上缴国库的却少之又少,李存勖听闻此事,难免对郭崇韬的品行表示不满。

相权的扩张,意味着君权的受损。郭崇韬权势过重,引起李存勖内心不安,特别是“罗贯事件”的爆发,引燃了君臣之间的权力矛盾。

李存勖前往寿安视察坤陵(太后陵寝)时道路泥泞,桥梁失修,车马难行,他随即将治理此地的河南县令罗贯投入大狱,以失职之罪下令将其处死。郭崇韬顶着李存勖的愤怒反复规劝,力保罗贯。

李存勖怀疑郭崇韬结党,执意处死罗贯,郭崇韬则讥讽李存勖用法不公,滥杀无辜,气得李存勖直接起身回宫。郭崇韬不依不饶,在后面追着继续理论,最终还是没能救下罗贯。

郭崇韬不经意间挑战着李存勖的权威,其对此却毫无察觉,更无清醒的防范意识,君臣之间一系列的摩擦,导致他们的政治蜜月期提前结束。

郭崇韬一心只想避祸,却多次因决策失误而事与愿违。灭蜀之功,李绍琛位列第一,郭崇韬却有意提拔与自己交好的董璋,让李绍琛心生愤恨。郭崇韬私自接受蜀国奸佞王宗弼的贿赂,保荐其出任西川节度使。

随后,郭崇韬为表明忠心,又族诛王宗弼,留下杀人灭口的嫌疑。凭借郭崇韬支持受封皇后的刘氏,却听信宦官之言,怂恿李存勖尽快除掉郭崇韬。急于自保的郭崇韬再次决策失误,滞留蜀地不回。

他不能够审时度势,应变能力不足,授人以叛乱自立的口实。郭崇韬政治幼稚、进退失据,身处险境却浑然不觉,一代名臣,最终以悲剧收场。

«——【·郭崇韬人生悲剧的启示·】——»

司马光曾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行决定威信的方向,才能决定威信的高低。

郭崇韬才能出众,德行却有欠缺,他收受贿赂,权力欲极强,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却又时刻要求李存勖厉行节约,如何能让李存勖信服?

因此,领导干部应时刻注重官德修养,树立清正廉洁的模范形象,能干事永远不是炫耀的资本,德行修养才是处世立业之本。

领导干部凡事按照自己的好恶行事,不顾及他人感受,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下属,势必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郭崇韬以开国元勋自居,再加上李存勖的信任和器重,逐渐在权力、地位上产生了优越感。他刚愎自用,虽然以天下为己任,但行为轻率放纵,缺乏自律意识。

他大肆揽权,暗自接纳蜀国奸佞王宗弼,希望通过王宗弼自领西川节度使,以此免祸。丧失担当精神的郭崇韬最终受到李存勖的怀疑而被杀害。

因此,领导干部要有推己及人的品质,思想上能接受不同意见,不搞“一言堂”;行动上要严以律己,强化自律意识,慎独慎微。

领导干部的情商,直接反映其自身素质和领导艺术,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处事风格、工作作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本质上是一个凝聚力的问题。善于谋国、不善谋身的郭崇韬正是情商低的典型。

他忠直有余却权变不足,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虽然有心革新吏治,却因不善团结,既得罪了开国功臣,又得罪了伶宦权幸,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威信,导致其在朝中越来越得不到支持和拥护。

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容人之量,善于团结大多数,不要恃才傲物,培养大情商,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

郭崇韬是后唐开国元勋,也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他协助后唐庄宗李存勖攻灭后梁、前蜀,功勋卓著,但他的人生结局很悲惨。

贪图虚名、引起众怒,德行有缺、不察上意,刚愎自用、挑战君权,决策失误、进退失据是导致郭崇韬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这警示领导干部要德才兼备,重视德行修养;推己及人,培养自律意识;善于团结,加强情商建设。

0 阅读:82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