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火拼」前装

高工智能汽车 2024-04-09 09:55:52

激光雷达前装市场的竞争,白热化「可见一斑」。尤其是今年中国市场NOA高阶智驾的继续规模化上量(尤其是车企的降价增配),以及L4级自动驾驶的曙光重现,供应商抢单一触即发。

本周,北醒宣布获得广汽激光雷达定点,并与广汽零部件达成量产合作。在此之前,北醒和滴滴曾在去年上海车展联合发布了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

而在去年3月,滴滴自动驾驶作为第一批获得广州智能网联示范运营资质的企业,也率先在花都区正式开启商业化运营。同时,滴滴还对北醒进行了超亿元的战略投资。

8个月后,2023年11月,滴滴自动驾驶广州慧桔港在花都区落成,同时,作为滴滴的合作伙伴,北醒宣布在花都打造高性能激光雷达研发中心和全国总部基地,总投资约30亿元。

而就在本月初,4月7日,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联合宣布,双方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工商执照。(广州花都,也被称为中国汽车之都,广汽集团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此前落户花都的,还有广汽资本巨额投资的禾多科技)

这家合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研发、生产和运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量产车;目前,首款车型已完成产品定义,正在进行设计造型的联合评审,计划明年实现量产。

这意味着,北醒能否从这家合资公司的业务延伸至广汽的乘用车板块,还是一个未知数,但至少存在可能性。而广汽资本曾投资速腾聚创,并且后者还是广汽现有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不过,相比于问界、小鹏,广汽(主要在埃安和昊铂两个品牌车型)在2023年并没有为速腾聚创带来多少实际性交付量。

而随着广汽在高阶智驾上的发力,其他激光雷达供应商也在积极抢单。本周,禾赛科技宣布与广汽集团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基于禾赛的下一代全新激光雷达,共同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智驾产品。

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这一款下一代激光雷达可能是禾赛科技今年初重磅发布的“性能王牌” AT512或者舱内超薄ET25。

其中,AT512是一款512线超高清超远距激光雷达,面向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可实现300米标准测远(@10% 反射率),最远测距能力达到400米。

而ET25则是一款实现挡风玻璃后集成的方案,905nm、测距能力提升到250 米以上(10%反射率),12W功率,噪声不到25分贝;此前,这款产品已经拿到了一汽红旗的定点。

这意味着,速腾聚创在广汽的角色受到威胁。而此前,该公司拿到丰田的项目,也不排除与股东广汽、德赛西威有关联。一家是丰田在中国的合资伙伴,一家是丰田的重要供应商。

不过,众所周知,丰田的车型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激光雷达的搭载率。除非,激光雷达的价格在未来两年出现大幅滑坡。

公开信息显示,速腾聚创2023年营收11.2亿元,同比大增111.32%;其中,来自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产品销售收入由2022年的1.60亿元增至7.77亿元,同比大增384.6% 。

在头部大客户变化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华为(问界及其他,包括代工)时隔一年重新成为速腾聚创的第一大客户,贡献营收3.67亿元,占速腾聚创汽车业务收入比重接近50%。

其中,问界M5、M7直接采用速腾聚创的M1 Plus版本激光雷达,仅能实现180米@10%;华为则是淘汰第一代96线,将第二代192线激光雷达用于问界M9和智界S7。

此外,今年开始,随着极氪加码高阶智驾标配,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的速腾聚创又迎来一个新的潜在爆单客户。不过,随着吉利关联伙伴—亿咖通高调入局激光雷达,吉利系未来的项目分配,也存在变数。

同时,去年开始小规模上车激光雷达的比亚迪,作为速腾聚创的股东,也在布局自研,这对后者也产生不小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在新势力车企部分,除蔚来(图达通)、小鹏(速腾聚创)之外,作为速腾聚创的强劲对手,禾赛科技已经拿下了理想、哪吒和零跑。

此外,禾赛科技还在今年初拿下长城汽车,合作将覆盖后者旗下多款乘用车型,计划于今年起量产落地。而速腾聚创此前曾是长城的供应商,但实际上车量也可以忽略不计。

显然,当下市场的动荡(车企对供应商的密集切换),也对激光雷达公司的盈利时间点产生持续的影响。

按照去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亏损4.58亿元测算,速腾聚创向车企每销售一台激光雷达,就要亏损1884.77元。而从整体业务角度来看,公司去年每销售一台激光雷达(按照调整后)净亏损1671.80元。

同时,巨大压力之下,对于还处于从0到1量产阶段的激光雷达同行来说,风险还在不断发酵。去年,万集科技曾宣布,公司自研的128线车载激光雷达获得某车企定点函。

不过,今年3月,万集科技对外发布《关于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计划将自动驾驶汽车用低成本、小型化激光雷达等项目募投资金部分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此外,该项目的投资总额也从调整前的5.24亿元减至2.60亿元,同时,该公司表示,项目投产时间短,产能不及预期,产生效益为负,导致未达到预计效益。

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万集科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3.75-4.4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0.53亿元。

影响因素之一,是该公司持续加大激光雷达、智能网联等新产品的市场和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幅度较大。目前,万集科技的激光雷达业务主要来自公路交通和工业移动机器人等非车规产品。

有意思的是,今年初的美国CES展上,万集还推出了一款等效144线的车规级激光雷达(WLR-740),200米@10%的探测距离,120°超广水平视场角。

然而,不管是128线,还是144线,相比于已经大规模量产的同行正在强力主攻的192线、256线、512线等产品,万集科技的现有产品性能参数无疑是落后的。

而另一家在去年拿到小米集团领投的激光雷达初创公司—探维科技,即便拿到了合创汽车的多款车型定点,并在去年实现量产上车,但后者却是销量平平。

数据显示,今年1-2月,合创汽车累计新车交付1534辆;其中,V09交付378辆,搭载探维科技激光雷达仅有顶配版本,售价43.88万元。

此外,在小米首款车型SU7上,依然是选择了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而根据2023年5月的公开股权交易信息,探维科技员工总数为100人,2022年度营收1542.13万元,亏损2972.26万元。

不过,对于激光雷达公司来说,好消息是市场增速依然稳健。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新车交付量同比增长124.65%。

但,坏消息是,目前,在技术层面,纯视觉、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还处于博弈阶段。对于大部分车企来说,性价比将是最终的唯一指标,哪种组合能够胜出,还是未知数。

0 阅读:13

高工智能汽车

简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