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原因导致明朝灭亡,史上最全原因总结,这条你绝对想不到

彼岸紫竹 2024-03-15 14:50:21

八、外患 后金建州女真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位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和重要的人物。

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中原大一统皇帝不同。努尔哈赤虽然庙号太祖,但却从未成为中华大地的掌权者。

他的主要作用在于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历经二十余年征战,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在关外建立强大的后金政权,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基础,影响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走向。

努尔哈赤不仅是成吉思汗以后近三百年第二位少数民族军事天才,而且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完成几百年来没有完成的统一女真的事业,并促使女真人与蒙、汉等各个民族的数十万人,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

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说起来,努尔哈赤家族与明朝渊源颇深。

从1583年至1588年,努尔哈赤攻克哲陈部,招降苏完部、董鄂部及雅尔古部,直到消灭建州女真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努尔哈赤经过五年征战,相继征服建州五部,实现统一建州女真的目标。

努尔哈赤的野心可不局限于小小的建州,从1591年努尔哈赤挥师东进,征服长白山大小部落,将整个长白山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从1598年至1615年,努尔哈赤相继征服绥芬、宁古塔、木伦、东额赫库伦城等十余个部族,完成吞并野人女真。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00年,辽东总兵力从九万五千人的定额减少到四万人,这给努尔哈赤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

1618年,努尔哈赤“告天”誓师,宣读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步骑二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攻陷抚顺。

此时的明朝如梦初醒,只能慌忙整军备战,1619年明朝本部八万人,叶赫、朝鲜两万人,合计十万联军分四路浩浩荡荡向后金袭来。万历皇帝希望复制对日战争,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除后金威胁。不过这次打错了算盘,他面对的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在初步判定形势后,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决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这与二十年前的古勒山决战九部联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果可想而知,明朝四路军队各自为战,进展不一,将帅各怀心思,互相倾轧,再加上道路崎岖艰险。努尔哈赤充分利用明军孤军深入和地形不熟,将明军各个击破,最终在萨尔浒全歼明军主力,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之后,努尔哈赤智取开原和铁岭,辽西以外的东北地区全部沦陷,明朝失去了防御后金的缓冲区。整个大明暴露在后金铁蹄下,东北战略格局发生逆转,后金从被动退让变为战略进攻。

努尔哈赤虽然以一己之力改变东北战略形势,但在1623年至1626年却连吃败仗,尤其是宁远一役被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再未窥探辽西。恼羞成怒的努尔哈赤在辽东大肆杀戮,生灵涂炭,辽人开始大面积反抗。1626年八月,壮志未酬的努尔哈赤病逝,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极登基后,始终没有放弃侵略明朝的计划,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都是明末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关内最强悍的军事力量关宁铁骑也不敢与满八旗野战,基本是据城死守,靠明军火器的优势与清军抗衡。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吴三桂放弃关宁锦防线,撤回山海关,将关外拱手送给了清军,但是又不积极赶往北京勤王,后来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这大好的河山,白白便宜了满人。

九、内忧 农民起义军

明末,由于明朝统治阶级的不断压迫,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名失去土地活不下去,变成流民,流民就成了起义军源源不断的兵源。起义军打着“不纳粮”的旗号,对当时的农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从下面这首歌谣中也能感受一二。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白水饥民王二发动起义,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就此拉开了明末起义的大幕。

天启八年(1628年),在王二起义的影响下,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也投入高迎祥军中。于此同时,被派去镇压起义的边军,也因为缺饷而发生哗变,并加入义军成为骨干。

崇祯帝继位之后,先用三边总督杨鹤“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一度瓦解义军。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开明军主力,起义中心转入山西,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王用的联合下发展至20余万人,号称36营,义军开始由分散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

纵观整个明末起义,朝廷并非没有彻底平叛的机会,然而由于满清先后六次破关而入,朝廷两面作战屡次错失良机,再加上崇祯急功近利,屡次更换平叛将领,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导致朝廷虽然数次重创农民军,却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剿灭,反而使其总能起死回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七日后向北京进军,一路势如破竹,后于三月十九日攻破皇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灭亡。张献忠也于同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大顺军在北京逮捕吴三桂父亲吴襄,并严刑追赃助饷,导致本已打算投降的吴三桂反回山海关,李自成率兵攻打吴三桂,吴三桂投降满清后放清军入关,李自成战败后返回北京匆忙称帝,随即撤出北京。

在清军的进攻下,李自成一路败退,经襄阳进入武昌,李自成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战死于九宫山。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很多人说明末崇祯始终面对双线战争,是支撑17年亡国的重要原因,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崇祯能够正确处理好跟文臣武将的关系,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即便没法完全消灭起义军跟清军,稳住阵脚形成战略对峙,以拖待变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所以将这两个原因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大明朝的覆灭首要的原因在自身内部。

十、瘟疫的流行

明末鼠疫流行,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史书上有“凡贼所经之地,必大疫”的记载,可能是军队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加速的鼠疫的传播。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使得“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

以上便是明朝灭亡的十个原因,笔者对明朝的历史比较感兴趣,最早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很多人不喜欢明朝,认为明朝皇帝多奇葩,一根筋。笔者认为解读明朝的历史,能读出很多封建王朝兴衰的秘密,而且明朝的人物跟其他朝代的历史人物不同,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故事,读起来特别生动。

希望与大家一起读历史,知兴替,明得失。

0 阅读:8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