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禾下乘凉梦》:聆听袁隆平的两个梦

文旅中国 2024-05-09 13:37:13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难倒一个国家。为了全天下人免受饥饿,袁隆平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听了这个广播剧,让我对袁老更加敬佩。”近日,4集广播剧《禾下乘凉梦》播出后,江西省德安县隆平学校党支部书记刘能发激动地说。

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由江西省九江市委宣传部、德安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用文艺创作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该剧选取了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过程中“发现稻种、磨难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4个横断面,艺术再现了中国杂交水稻研发的艰辛历程,讲述了袁隆平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饭碗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奋斗一生的事迹。

《禾下乘凉梦》选择了一条十分清晰的叙事策略,采取自述的创作视角,即从袁隆平亲身经历的讲述中,深入挖掘人物的成长经历及其科学成就,着力探索广播剧在传播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多种可能性。“广播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传播效果不亚于影视剧。”该剧导演之一的碧辉表示,广播剧“说”与“听”的戏剧艺术优势,得以在具体情景中还原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真实发声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袁隆平这位“中国稻田守望者”。

该剧历时数月创作,剧本初稿经过十几轮修改后,于今年1月进棚录音。而对于配音演员的人选问题,主创团队考虑许久。考虑到袁隆平虽是江西德安人,但青年时期直到终老,他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湖南工作。因此,物色演员时,到底是以江西口音还是湖南口音来演播,团队一时犯了难。

面对难题,主创团队坚持还原真实的袁隆平,决定童年时期的袁隆平选择江西籍的演员,青年以后的袁隆平则由湖南籍的演员来饰演。

“剧本再好,必须要有好演员来表现。配音,不是配声音,而是配灵魂。”该剧艺术顾问之一的王锐认为,配音演员不光是声音要像,还要具备丰富的角色表现力,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挫折磨难时,演员要有强大的爆发力。而配音演员李昊甲无论是声音还是人物的感觉,都很符合袁隆平这个角色。李昊甲通过无数遍用心揣摩、捕捉细节,慢慢找到了感觉,在创作中边打磨边完善。而童年时期的袁隆平由江西籍演员谷子扮演,她用稚嫩的德安话把儿时的袁隆平表现得童趣可爱。

“我叫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在德安城祖父修建的颐园里面,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广播剧《禾下乘凉梦》以袁老的童年回忆开篇,以袁老暮年回到故土又见稻田丰收结尾,首尾呼应,入情入理,诗意地向听众讲述了一个赤子逐梦田野的故事。

塑造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需要有细节支撑。主创团队没有把人物架起来,而是让他回归尘世。剧中,主创团队设计了袁隆平与妻子、学生、科研成员等几组人物关系,通过彼此之间聊生活、聊工作、聊科研,塑造了一个真切可感、质朴无华的人物。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朝荣认为,《禾下乘凉梦》使用的相关元素与平实的叙事风格相一致。剧中方言的广泛运用,也暗合了袁隆平与泥土寸步不离的创作背景。

知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伍凤春在剧中饰演袁隆平的母亲,回忆起创作过程,她感触颇深:“在最后一集《圆梦》中,当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响起,有一段母子心灵对话,我和李昊甲完全投入剧情里。‘妈妈,什么是好种子?’‘二毛,人就像种子,你要做一粒好种子。好种子长出的粮食才好吃、还好看,你看这米的颜色,晶莹透亮,就像人生的色泽。’‘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我总想,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陪陪您。可直到您病危,我,我还在长沙开杂交水稻现场会……’”伍凤春回忆,当录制完成时,全体演员和制作方等合影留念时,迟迟不见李昊甲,当剧组同事找到他时,他还坐在话筒前,沉浸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泪流满面。

该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多家基层融媒体电台陆续播出,并上线“学习强国”、新华广播平台后,反响热烈,尤其是在袁隆平的家乡德安县收获广泛好评。网友纷纷留言:“这是一部献给当代人的精神大餐,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精品佳剧。”

文艺评论家李英姿认为:“全剧围绕袁隆平对杂交水稻发现、磨难、突破、圆梦重要过程的讲述,巧妙地将中国科学英雄的科学实践的创造力、生命力、感召力、公信力以及成功之道融入他成长的独特话语空间。”

“《禾下乘凉梦》没有停留在缅怀英雄的层面,而是把袁隆平一生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追求凝聚成剧,让听众通过他的事迹体会到一种伟大的人类精神,体会到一粒种子撑起的济世伟业,体会到一种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使命担当。”评论家兼编剧孙浩认为,该剧鼓舞今天的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像先辈一样,以忘我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编:武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