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海水淡化串起“工业+旅游”产业链

河北新闻网 2024-05-22 14:51:01

4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的巡检人员在对海水淡化设备进行例行检查。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摄

4月24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内,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东北角,一台水泵飞速运转。伴着隆隆声响,渤海湾的海水经过机械格栅过滤后进入厂区。在那里,4台海水淡化设备正在“迎接”这些海水的到来。

15时20分,沧东电厂巡检人员高志强来到4号海水淡化设备前,爬上阶梯,对设备进行例行检查。他表示:“除了满足自身发电机组的用水需求,周边不少企业也需要大量淡水保障生产,设备不能出任何问题。”

4号海水淡化设备由沧东电厂自主研发,是首台国产日产2.5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设备。在高志强看来,这台设备就像一个大蒸锅,让部分海水在“锅”里蒸发形成水蒸气,冷凝后即可得到淡水。

“方法听上去简单,但你可别小瞧了这台设备。”高志强说,“它融合了60余项专利成果,采用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海水从一端流入,淡水从另一端流出,再通过专用管道被送入周边的石油化工、粮油加工、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企业,这是海水“上岸”后的第一次高效利用。

制取淡水后,剩余的海水浓缩成含盐量约5%的浓盐水。作为海水淡化的副产品,它的“出路”又在哪里?

从沧东电厂浓盐水泵房向外,一条14.67公里的专用管线直抵沧海文化风景区。

这片区域原本是沧州盐业集团长芦黄骅盐业有限公司的初级制卤区,浓盐水被引来此处“落脚”,经过生态综合治理,形成一片水域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的人工“海景”。

16时许,微凉的风卷起层层浪花,拍打着水域北侧的十里金沙滩。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游船缓缓行进;宽阔的沙滩上,奔跑的沙滩车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还没到夏季,这里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依托这片‘海景’,当地在周边还规划建设了20余个旅游、文化、商业子项目,形成‘吃、购、游、享’的旅游产业链条。”沧州盐业集团长芦黄骅盐业有限公司生产质量部部长高立增说,浓盐水的妙用还不限于此。

见记者满脸疑惑,高立增揭晓了答案:在风景区西侧,通过扬水泵站和输卤道,浓盐水被送入盐场先提溴再制盐,既为盐场节省了生产时间,又有利于提高原盐、溴素产量。

在盐场的盐滩上,提取溴素后的浓盐水静静地晒着太阳,巡视工人不时测量一下盐水浓度。在这里,浓盐水最终凝结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原盐,其中,80%以上将成为周边盐化产业的优质原料。

目前,每年从沧东电厂输送到沧海文化风景区的浓盐水约1200万立方米,并不能满足盐场生产需求。“为发挥好‘靠海吃海’优势,我们又谋划推进了3个海水淡化项目,进一步用好海洋资源,增加淡水和浓盐水产量,将‘一水多用’这条路越走越宽,更好打造集海水淡化、旅游观光、溴素产业、原盐产业、盐化产业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特色产业链。”港城产业园区经发局副局长张传斌说。(河北日报记者 袁铮)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