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身名门,但因李林甫嫉贤妒能和安史之乱导致自己穷困潦倒

史海撷英 2024-03-08 18:28:19

说到诗圣杜甫,大家想到的往往是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但实际上,今天看到的杜甫画像是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蒋兆和先生根据自己的样貌来绘制的。而历史上的杜甫,也绝非草根出身。

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同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远祖是西晋名将杜预。天祖杜叔毗、高祖杜鱼石、曾祖杜依艺、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三叔杜专,四叔杜登,都有出仕做官的履历。唐朝时期,人们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来形容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这足以看出杜氏家族在当年的声望。

常言道,谈婚论嫁,门当户对。杜氏是世家大族,能与之联姻的,自然也不会是小门小户。杜甫的母亲出身于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妥妥的豪门千金。其妻子出身弘农杨氏,乃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年轻时的杜甫,不知道“愁”字怎么写,终日游山玩水。

19岁那年,杜甫游历山西;20岁以后,又到江南耍了好几年。24岁时,杜甫第一次参加科考,但不幸落榜。不过这对有钱有闲的杜甫来说,连挫折都算不上。

杜甫

落榜后,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继续踏上了旅途。开始了他的“快意八九年”。期间,杜甫游历山东,写下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单从这首诗的七八句,就能看出青年时期的杜甫,悠然自得,闲散舒适,充满了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

也正是因为这份浪漫与激情,让杜甫结交了许多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等。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父亲去世。老爸死了,家里没了收入,自己又没有赚钱的技能,从这一年开始,杜甫也就只能自力更生了。为此,杜甫专心于科考,试图谋个一官半职。但他的运气很不好,撞上了著名奸相李林甫。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

以杜甫的才华,谋个小官应该没问题。但由于李林甫嫉贤妒能,“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这时的玄宗,整天沉迷玩乐,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对李林甫的鬼话深信不疑。

四年后,玄宗在长安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趁机献上《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成了等待上岗的候补官员。但因为主持吏部诠试的又是李林甫,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10月,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后,才终于分配到了河西县尉这么一个芝麻大的小官。

杜甫

起初,杜甫还有点怨气,拒绝上任。随后,朝廷将其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看管兵库的八品小官。迫于生活压力,杜甫接受了这个工作。不久,杜甫回家探亲,准备将好消息告诉家人。但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哭声,原来是小儿子死了。更悲催的是,这时候还爆发了安史之乱。

儿子的死,加上叛乱造成的时局动荡,使得杜甫悲痛欲绝,心态彻底转变了。从这一年开始,杜甫不再浪漫。开始真切认识到了社会阶级差距和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为他后来的“诗史”地位,奠定了生活基础。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军兵败灵宝,叛军兵锋直指长安。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搬到了鄜州(延安富县)的羌村避难。

在避祸期间,杜甫写下《羌村三首》:“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从诗词中,可以看出杜甫在鄜州应该是有田产的,一家人生活还算可以。不过,混吃等死并不符合杜甫此时的人生追求。所以在鄜州待了大半年,当得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后,杜甫便立刻安排一家老小住在亲戚家,只身一人前往灵武,决心报效朝廷。

可是,人要倒霉了,喝凉水都会塞牙缝。在半路上,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当时一同被俘的还有王维。所幸的是,由于杜甫官卑职小,很快就被释放。而王维由于其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拘于菩提寺,强迫他接受伪职。这件事也成为王维一生最大的污点。

李玙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杜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唐肃宗。

杜甫的到来,让肃宗很高兴。因为玄宗坐镇成都,四川那边还有一个朝廷。若是杜甫这类前朝旧臣都来归顺,肃宗的皇位就愈发稳固。所以杜甫的正确站队,让他得到了左拾遗一职。而这也正是杜甫被称为“杜拾遗”的来历。

虽然的左拾遗的品秩也不高,仅为八品。但这是个非常清贵的职务,可以接近皇帝。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所以,杜甫终生都把曾经担任左拾遗当作自己一生的荣耀。

但很可惜,杜甫不是做秘书的料。几个月后,因为替好友房琯说情,惹怒了肃宗。杜甫渐渐被肃宗疏远,被贬为华州参军,负责当地的祭祀、礼乐等事宜。

对此,杜甫完全不能接受。在他看来,华州司功参军虽然是七品,但这个职务没有前途,无法施展才华。加之,污浊的时政也让杜甫痛心疾首。如有着不朽史诗赞誉的“三吏”、“三别”,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所以在华州待了一年,杜甫辞官而去,带着妻儿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成都期间,按照杜甫自己的说法,惨到了极点。某天,杜甫栖身的“浣花草堂”被大风吹飞了屋顶。杜甫彻夜难眠,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但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可不简单。

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草堂初成时,即有朋友到访祝贺。杜甫作诗以记:“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来人是谁?杜甫特别注明:“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朝人对县令的尊称。崔明府,就是一个姓崔的县令。杜甫母亲姓崔,这位崔县令很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除此之外,高适对杜甫也非常照顾。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入蜀之前,高适就在蜀地任蜀州刺史。杜甫在成都落脚后,高适思念杜甫,还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

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升任剑南节度使,没事的时候,两人便喝酒论诗。

一年后,高适调往中央,接替其职务的是严武。

严武与杜甫关系更好。两人打小相识,又是诗友,意气相投,惺惺相惜,少不了你来我往,诗酒相酬的。后来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的“杜工部”之名,由此而来。所以说,晚年的杜甫惨不惨,要看跟谁比了。且不说崔明府一介县令,单说这高适与严武,堂堂节度使,却与杜甫推心置腹,往来频繁,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不过,杜甫的工部员外郎,只是虚衔,朝廷那边并不承认。他实际是在严武的幕府担任参谋。所以,当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去世后。没了靠山的杜甫,不得不再次辞职走人。

杜甫

此后三年,为了生活,杜甫辗转于乐山、宜宾、重庆、云阳等地,最后在奉节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做了一个小小的园官。

期间,杜甫买下四十亩果园,还请了几个雇工干活。虽然生活平和,但他的心却仍在漂泊,写下了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其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倾述了杜甫长年漂泊,生活困顿的感情。整首诗流露着无尽的哀意和悲凉。

大历三年(768年),57岁的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杜甫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在岳阳游历一阵后,杜甫盘缠用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计划,找湖南的朋友借钱回乡。

南下期间,杜甫意外地与李龟年相遇。回忆起当年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听歌的情景,杜甫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年,又倒霉地遇上了臧玠作乱。没办法,杜甫只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而他乘坐的小船行至耒阳时,江水突然暴涨,被迫临时停泊在荒郊野外。这导致杜甫饿了五天五夜。幸亏后来耒阳县令派人送来酒肉,杜甫才捡回一条命。有一种说法,说杜甫因为在耒阳吃得太饱,腹胀而死。但也有观点认为杜甫去到了郴州,从舅父借到回乡的盘缠后,又再次向北。只是一路颠簸,让杜甫身心疲惫,最终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时年59岁。

杜甫

纵观杜甫一生,他的晚年确实不富裕,生活过得紧巴巴。但这并不代表杜甫不能过上体面生活。而是他性格使然。

他一介书生,缺乏谋生本领,却又总喜欢辞官走人。幸亏朋友多,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贵人,纵然经济不宽裕,却也比一般老百姓强得多。这一点,杜甫自己也承认。

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而这也正是杜甫伟大之处。虽然出身名门,却能为底层人民发声。其晚年写下的诗歌,字字刀心,令人动容!

杜甫

曾有人说过: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又补全半个乱世。若是没有杜甫行走在人世间,谁会忠实记录石壕村那悲惨的一幕?谁会记得新安道中少年与母亲的哭声?谁能见证新婚夫妇叫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谁又会揭露大唐时期的穷兵黩武、征战频繁?今天的人,又怎会知道盛世之下的大唐王朝,竟也会有倒在朱门旁边的冻死骨。

幸亏历史有一个杜甫。他的一生见证了开元盛世、天宝之乱和藩镇割据。他仿佛是一台时光机,从微观角度将真实的大唐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使后人看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