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耻辱,死于荒唐:石敬瑭创建的后晋王朝,为何仅有9年国运?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5-14 02:42:10

唐末将领石敬瑭,因无法忍受皇帝猜忌,抢先起兵谋反。这么看来好歹还能算个枭雄,可他另立山头称帝后,做出的每个举动却让人匪夷所思。

割地求生存、贿赂勾结、俯身称儿皇帝……他用这种舍弃自尊的行为,获得了契丹的支持,坐稳了自己的皇位。

然而谁能想到,他背负千古骂名换来的王朝,只存在了短短9年。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儿皇帝石敬瑭又到底经历了什么?

«——【·割让幽云十六州·】——»

后唐末帝兵变登位后,对实权在握的石敬瑭并不信任,“又今年千春节,公主入觐,谓公主曰:‘尔归心甚急,欲与石郎反耶?’”

末帝对石敬瑭妻公主李氏的问话表现出他心中时常担忧石敬瑭会反叛,加之末帝常被身边奸臣挑唆,更加重了石敬瑭造反的决心。

石敬瑭反叛后,末帝派遣重兵将石敬瑭部围困在晋阳,石敬瑭孤立无援,派遣使者向契丹求援。

辽太宗得到奏报后认为这又是一次南进中原的绝佳机会,于是应允了石敬瑭的请求,派兵援助晋阳。

此时后唐的实力与李晋时期比江河日下,相反辽太宗在之前几次对中原战役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加之定州战败后辽太宗治国重点在内政治理上,此时契丹的军事实力已不是后唐可以抗衡。

契丹是兴起于草原的游牧民族。早在古八部时期,契丹就有多次南下侵占汉地、掠夺财物的传统,但遭到了当时北齐政权的强硬回击,此后契丹人很长时间不敢侵略边地。

到了隋唐时期,大贺氏联盟占领了靺鞨、室韦、库莫奚等地,契丹的势力迅速发展。虽然唐朝中央政府在契丹与唐的边地幽州和营州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但契丹凭借自身强劲实力仍然不时南下掠夺百姓财物。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一些藩镇为了扩张地盘而与中央抗衡,会借助游牧政权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边防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这就给契丹南进带来了机遇。

后晋是依靠游牧政权建立的典型案例,通过出卖中原的利益来达到建立政权的目的,由此可见后晋为契丹南进中原开了一扇方便的大门。

第一次云州会盟后的十数年里,契丹与后唐的前身晋王集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和平稳定的关系的建立与占据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有一定联系。

刘氏父子占据的幽州地区是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区的交汇地带,这块战略要地成为各政权必争之地。

契丹早在唐朝时期就对幽州有了占领之心,契丹贼孙万荣之寇幽,河内王武懿宗为元帅,引兵至赵州,幽州对于契丹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917 年,契丹发兵大举进攻幽州,晋军集团有良将相助,战略得当,使阿保机率领的契丹未能占领幽州,铩羽而归。

由于李存勖在军中坐镇,契丹第二次败北而归。两次战役的失利使契丹暂缓了对幽州地区的攻势。

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即太宗,他继承了其父南下的策略。“会定州王都反,朝廷攻之,以环为右厢步军都指挥使。”王都原为后唐义武军军节度使,928 年王都反叛后唐,请求契丹援助。

辽太宗认为这是一个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于是爆发了辽太宗时期契丹与后唐之间的定州之战。与之前两次战役结果相同,契丹的军事实力仍逊于后唐,定州之役仍以后唐的胜利而结束。

故辽太宗只能暂收兵锋,将治国重心放到契丹内政治理上,寻找时机,徐图再进。

为了援助石敬瑭,契丹与后唐在晋阳又一次爆发了战争,这次战争最终以契丹的胜利而结束,后唐末帝在此颓势下绝望自焚,后唐灭亡。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据有中原,成为契丹辽朝扶植的傀儡政权。后晋政权的建立,实际上为契丹辽朝南进中原打开了大门,阿保机以来的“窥中国之志”有望实现。

«——【·为契丹做嫁衣·】——»

幽云一代自古是中原王朝防御抵抗游牧民族的重要地区。幽云地区为契丹所据后,“原来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南下的重重关隘,如今却成了辽朝抵御中原北伐的重要战略地带。”

幽州升为辽南京后,成为具有政治和军事双重意义的战略要地,既是抵御中原王朝的重镇,又是图谋南进的前沿。政治上,幽云地区是契丹辽朝重要的人才来源。契丹汉臣中韩、刘、马、赵四大家族皆出幽云。

且契丹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分管汉人、渤海人,效仿和采用中原体制。这一政策在汉人聚居的幽云一带贯彻实施,加速了契丹人与汉人的融合,辽朝的治理与强盛离不开幽云地区汉人的参与。

经济上,幽云地区农耕文明的传入促进了辽朝经济模式的多元化。游牧与农耕逐渐结合,辽朝不仅拥有草原上强大的骑兵,还拥有幽云地区农耕经济带来的效益,大大提高了辽朝的经济实力,对其军事上的补给也愈加充足。

“东有鱼盐之饶,北有塞马之利”正是对幽云地区生动的写照。幽云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辽与周边政权贸易的中心。

南京市类齐全,交易时间与地点都有精细的规划;辽朝进行贸易的国家众多、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与西域诸国、宋、高丽都有贸易联系。

南京不仅是辽朝与他国贸易的中心,也是其他国家互相贸易的中心,极大促进了辽朝经济的发展,所以幽州作为南京的地位举足轻重。

文化上,幽云地区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沿。辽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颇为重视,“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后“以南京太学生员浸多,特赐水硙庄一区”。可见幽州是辽朝推广文化的重镇。

且幽州是诸国贸易的中心,民族成分复杂,各国文化在此交融,使得幽云地区的文化是包容与多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燕云地区实际上成为辽朝最具多元化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此看来,石晋割让幽云十六州,不仅改变了长久以来契丹与中原的战略格局,幽云并入契丹还大大加深了契丹封建化的进程。吸纳的汉地大量人口、农耕经济不断提高支撑起强劲的契丹骑兵,是契丹在南进的过程中重要的保障。

«——【·后代不称臣,惹怒辽太宗·】——»

“七年六月乙丑,高祖崩,皇帝即位于柩前。”天福七年(辽会同五年)(942 年),石敬瑭驾崩,其侄石重贵继位,是为后晋出帝。

后晋出帝石重贵不顾后晋与契丹的国力差距,断然称孙不称臣的做法是契丹辽朝下定决心灭晋的直接原因。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之初,对外仰仗契丹,对内为了维持政局稳定,需依靠地方实力强劲的藩镇。

以安重荣为代表的强大藩镇对石敬瑭亲附契丹的做法十分反对,认为认契丹为父是莫大的耻辱,并时常对契丹制造摩擦。

安重荣还建议拉拢和契丹不和的吐谷浑、沙陀、两突厥等部一起反抗契丹,但“是时重荣握强兵,据重镇,恃其骁勇,有飞扬跋扈之志。”石敬瑭也无可奈何,契丹也对石氏的做法不满。

面对国内藩镇势力的强大,石敬瑭只能更加依赖契丹的支持。辽会同六年(943 年)挥师伐晋。

辽与晋国的交战互有胜负,但辽朝国土广阔,游牧军队训练有素,其国力大大超过后晋。反观后晋,连年征战加上国内自然灾害频仍,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内部矛盾尖锐。

加之政治上石重贵用人不当,忠臣桑维翰被罢官,后晋朝廷奸臣弄权,无良臣良将可用,如果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晋最终会失败,于是,后晋再次奉表向辽称臣。

但契丹辽朝据有幽云十六州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国力和太祖时期相比大大增强,这更加激发了辽太宗继承父志、问鼎中原的野心。

后晋派遣使者来时,辽太宗提出了后晋难以接受的条件:“使景延广、桑维翰自来,仍割镇、定两道隶我,则可和。”辽晋谈判以失败结束,后晋人民依旧身处战火之中。晋将杜重威降辽加速了后晋的战败。

在杜重威降辽后,晋将纷纷倒戈,加快了后晋灭亡。

辽会同九年(946 年),契丹大军进逼汴梁。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

辽太宗在汴梁登基为帝,他登基时依据汉礼、穿着中原皇帝登基服饰,侧面反映了他意欲统治中原的雄心。

辽太宗在登基前试探后晋重臣,假意说想再立一个傀儡政权统治中原,百官明白太宗之意,皆说太宗才是圣主明君,是统治中原的最佳人选,于是辽太宗顺水推舟,在汴梁即皇帝位,亲自统治中原。

辽太宗灭晋入主中原,极大提高了其在草原的威望,使得位不正的耶律德光稳固了统治政权,加强了辽朝的内部团结。

0 阅读:5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