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406名和229名,两所211的排名严重下降,引发高度关注

史海流年 2024-05-14 22:29:33

2024年5月上旬,《科睿唯安2024年5月全球高校ESI排名之中国高校排名200强》出炉。与《科睿唯安2024年3月全球高校ESI排名之中国高校排名200强》相比,中国高校取得了长足进步。

其中,南京林业大学由第906位,提高到第817位,提高了89名。山东科技大学由第914位,提高到第830位,提高了84名。广东工业大学由第768位,提高到第687位,提高了81名。

广西大学由第913位,提高到第838位,提高了75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由第733位,提高到第660位,提高了73名。中国石油大学由第485位,提高到第412位,也提高了73名。

北京工业大学由第726位,提高到第655位,提高了71名。南方科技大学的由第589位,提高到第521位,提高了68名。扬州大学由第710位,提高到第650位,提高了60名。

中国矿业大学由第542位,提高到第482位,提高了60名。广州医科大学,由第740位,提高到第680位,也提高了60名。西南交通大学,由第741位,提高到第681位,同样提高了60名。

然而,我们注意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由第361位,提高到第767位,下降了406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第361位,提高到第590位,下降了229名。分别排名《科睿唯安2024年5月全球高校ESI排名之中国高校排名200强》下降第一位和第二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校友会202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105位。在《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74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友会202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75位。在《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第61位。在《2023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282位。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世界第801—850位。

应该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中国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佼佼者。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在有不同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所高校在《科睿唯安2024年5月全球高校ESI排名之中国高校排名200强》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呢?

一、我们要弄清科睿唯安世界大学ESI排行榜的排名标准及其要求

科睿唯安世界大学ESI排行榜的排名标准主要基于学术论文的表现。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一个基于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该数据库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比例、热点论文数和学术影响力等6大指标,对全球所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学术影响力及学科优势进行评价和比较。

因此,ESI指标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中,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或一个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之一。这些数据每两个月更新一次,以确保排名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科睿唯安ESI具体的排名标准,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科研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质学界的知名学府,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两校科研论文水平似乎出现了略有下降的趋势,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校总体学术水平的担忧。然而,我们不能仅凭此就断定学校的总体水平在下降,这背后有多重因素需要考量。

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论文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学术环境日趋激烈,科研压力不断增大。

两所大学作为国内地质学领域的顶尖学府,一直承载着极高的学术期望。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人员可能过于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了论文质量。同时,为了应对考核和晋升的压力,部分科研人员可能选择了较为简单、短期内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导致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

第二,科研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存在问题。

两所大学在地质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却是一个挑战。有时,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些热门领域或课题上,导致其他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得不到充分支持。此外,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足也可能影响研究质量。

第三,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科研论文的质量评价往往依赖于论文发表的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学术评价体系,以激励科研人员追求更高质量的研究。

第四,“论文论著至上”以及“唯论文论”的评价标准被日益打破

当前,我国高校在评价教师之时,已经不再以“论文和论著至上”、“唯论文论”为唯一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正在走向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教师积极从事更为实际的教科研工作,在科研论文方面,质量随之下滑。

为了提升科研论文质量,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良好的学术环境,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并将评价标准转向更为实际的生产和科学研究上。

0 阅读:101

史海流年

简介:教育教学,高考志愿,强基、综评、三一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