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击败反法联盟而称帝,其入侵西班牙则为失败埋下伏笔

史海撷英 2024-02-11 07:55:29

1795年,凭借成功镇压保王党叛乱,年仅26岁拿破仑荣升巴黎卫戍司令,在一夜之间跻身巴黎上流社会。第二年,拿破仑又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这一次调任,原本拿破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牵制意大利的奥地利军队。而驻扎在意大利的法军,要装备没装备,就连工资也被拖欠,士气低下。带着这样的部队,别说打胜仗,只要士兵不临阵倒戈,就算是烧高香了。并且,军中很多人也瞧不起拿破仑,认为他就是靠着镇压街头暴乱,混了个司令,没什么真本事。

如果拿破仑没本事,肯定也就在意大利混日子了。但他是真有本事,也不甘心混日子。

在前两次反法同盟中,神罗皇帝弗朗茨二世都是盟主。现在泼天的富贵就摆在眼前,只要收拾了奥地利军队,就能扬名立万,拿破仑岂能白白浪费这立功的机会。所以到任之后,拿破仑立即着手整顿军队,提升部队士气。怎么提升呢?非常简单,就是沿用当年十字军的作法,以上帝之名,大开杀戒,让士兵们自己处置抢来的财富。此命令一出,原本萎靡的士气,立时高涨。

解决了士气问题,拿破仑又拿出一份作战计划。

1796年初,四万法国意大利军团被六万奥地利、撒丁联军压缩在从尼斯到萨沃纳一线的狭长地带。奥撒联军兵力占优,但却兵分三路。

针对敌军的部署,拿破仑决定集中力量,主动进攻,然后诈败,引诱中路的奥军进入伏击圈,最后一锅端。

1796年4月12日,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突袭蒙特诺特,歼敌三千。随后,法军直插米莱齐莫和代戈,切断奥、撒两军的联系。接着,法军向西突袭撒军,迫使撒丁王国于4月28日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意大利人素以擅长站队闻名。法国大革命后,撒丁王国认为全欧洲都针对法国,自己站队多数派,怎么可能输?但不想,群殴也能被反杀。

拿破仑・波拿巴

解决了撒军,拿破仑全力对付奥军,迫使对面在一年之内,换了几任司令。战至1797年2月,法军攻下了奥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这也宣告着奥地利在意大利近百年的统治被终结。

在歼灭北意大利的奥地利军队后,拿破仑挥师北上,势如破竹,攻入奥地利本土。4月7日,法军先头部队进抵距维也纳仅150公里的莱奥本。兵临城下,弗朗茨二世怂了,急忙求和,缔结《坎波福尔米多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历时一年,法军在其指挥下,多次迂回机动,以勇猛快速的突击各个击破,俘敌近16万人。战后,意大利沦为法国附庸,拿破仑则名声大振,成为很多法国人心中的英雄。就连当初原本很多看不上拿破仑的人,如今对他充满了感激和崇拜。

不过,随着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巴黎督政府感受到了威胁。

督政府的那点小心思,拿破仑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在1798年,拿破仑改任为法兰西东方军总司令,开始踏上了远征埃及之路,以抑制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

这次远征,拿破仑故技重施,许诺拿下埃及后,每名士兵都能获得5英亩的土地,不得不说,物质奖励是提升员工士气和行动力的法宝。同年7月,士气高昂的法军在金字塔下,以纵队密集射击和猛烈炮火,打得埃及马穆鲁克骑兵魂飞魄散。7月25日,法军长驱直入,攻克开罗,夺取了陆战的全盘胜利。

但是,由于法国舰队在阿布基尔海战中不敌英国皇家海军。海上补给线被切断。陆上部队最终被困在了埃及,进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场面非常尴尬。而在此期间,奥地利连同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又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从意大利北部、瑞士以及荷兰等多个方向侵入法国。更要命的是,眼瞅着法军在多条战线陷入被动,督政府还束手无策。

自从推翻雅各宾派上台后,热月党人无力控制政局,只能玩起“跷跷板政治”。也就是在王党势力和雅各宾派残余势力之间玩平衡。当王党抬头时,督政府就重开雅各宾俱乐部。当雅各宾派占上风时,督政府就支持保王派。然而“跷跷板政治”操纵起来非常困难,一不留神就玩砸了。

如1797年法国大选,大量王党分子当选,成为议会多数派。面临这种失衡局面,督政府发动政变,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第二年的选举,雅各宾派大胜,督政府再次发动政变,宣布选举无效。

督政府如此反复,或许是为了寻求法国政治的稳定与平衡。但通过暴力寻求平衡,只能是让选举变成了笑话,动摇了法国共和政治的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人民和以西哀士为首的右翼势力,对各种恐怖局面轮番交替的形势产生了厌恶之情,急切希望出现一个强人,结束大革命爆发以来的各种乱象。

1799年10月,远在埃及的拿破仑获知国内政局动荡,遂秘密离开埃及,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稳定了国内政局后,拿破仑再次率军远征意大利。1800年6月14日,法军取得马伦哥会战的胜利。马伦哥战役后,有着丰富经验的莫罗将军率领法国莱茵军团与奥地利多瑙集团军在慕尼黑附近的霍恩林登遭遇。

1800年12月1日,双方先头部队进行了一场小规模战斗,法军失利。初战获胜,让奥军滋长了轻敌心理。然而这并不是双方的真实水平。等到12月3日,会战开始后,法军从正面和后方同时发起突击,大破奥军。是役,法军以损失2500人的代价,歼敌1.4万。

战后,法军再次进逼维也纳,奥地利不得不议和,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领土的占领,承认法国对比利时和意大利北中部地区的统治。奥地利退出战争,英国表示暂时休战。随即,英法签订《亚眠条约》。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不过,虽然双方都作了让步,但由于英法都没有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如英国没有依照条约,退出英军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法国也没有依照规定从意大利撤军。因而不久后,英、法又恢复了战争状态。而这也为拿破仑称帝埋下了伏笔。

拿破仑・波拿巴

时间来到1803年,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为拿破仑宪法,让自己得以终身执政。实际上,即便不修改宪法,依照1801年宪法第39条,拿破仑的“第一执政”任期也可以延续到1819年。

但随着内忧外患都已经解决,拿破仑不再满足于现状,迈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称帝。

作为“革命老区”,法国推翻旧王朝没多久,拿破仑为了当皇帝一再修宪,法国百姓和军队显然不会同意。比如莫罗就因为反对拿破仑称帝,遭到软禁,后来又被流放至美国。还有曾经追随拿破仑从意大利攻入奥地利的第30战列步兵半旅,有近一半的军官反对拿破仑称帝。大家表示:15年来一直以自由的名义战斗。现在皇帝又是什么意思?拿破仑就是新的僭主!

不过就在拿破仑为此发愁时,英国撕毁《亚眠条约》,向法国宣战,帮了拿破仑一个忙。

看到英国宣战,法国的保王党也开始搞事情。利用这个机会,拿破仑派人散播消息,说波旁王朝要复辟。现在阻止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拿破仑王朝,断绝那些国内外反对势力意图复辟的妄想。平民一听,虽然感觉哪里不对劲,但总体还是认为有道理。

同时,为了获得民众支持,拿破仑还颁布了著名的《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从不同的角度,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保证平民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日后更是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对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法国民法典》

《民法典》颁布后,法国举行是否赞同建立世袭帝国的全民公投。根据公投结果,拿破仑称帝得到了人民的认同。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的加冕称帝典礼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拿破仑从教皇庇护七世手上,一把拿过皇冠,亲自戴在了自己与妻子约瑟芬的头上,寓意“自己奋斗出的皇位”,从此成为“法国人的皇帝”。

堂堂教皇竟然在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上被晾在一边。这让欧洲各国的王室又活络起来了。1805年7月,在英国的推动下,英、俄、奥再次组团,成立第三次反法同盟,准备给拿破仑一点颜色看看。

因为前两次夹击都失败了,所以在这次行动前,反法联军还制定了一个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海陆并进,一举攻下法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反法联军,拿破仑亲率十万法军东进应战。

10月20日,法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在俄军增援之前将猝不及防的奥军主力团团围困在乌尔姆要塞。最终迫使奥军投降。俄军统帅库图佐夫闻讯,仓皇撤退。随后,法军乘胜追击,兵不血刃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但就在法军取得乌尔姆大捷的同时,庞大的法兰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全军覆没。此役之后,法国海军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而英国海军的巨大胜利,让原本已经打退堂鼓的俄、奥又重拾信心。同时,原本保持中立的普鲁士,也出动十余万大军,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

如果普军参战,那么法军将会遭到俄、奥、普三国联军的夹击,腹背受敌。为了赶在普鲁士参战前,击垮俄军,拿破仑故意示弱,引诱俄军与自己决战。

同年12月2日,法、俄、奥三国军队在奥斯特利茨进行会战。此战因参战三方的君主——法国皇帝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罗皇帝弗朗茨二世均亲临战场,所以又称“三皇之战”。战斗从早上7点打到下午4点半,最终法军以1305人战死,6940人负伤的代价,歼敌2.7万,其中包括1.2万俘虏。

奥斯特里茨战役后,俄军退回老巢。原本是来宣战的普鲁士外交官立马换了一副面孔,祝贺拿破仑取得胜利,并表示普鲁士愿意和法国结盟。至于英国,也不敢贸然登陆。

弗朗茨二世

几个盟友,撤退的撤退,倒戈的倒戈,弗朗茨二世势单力薄,只得骂骂咧咧与拿破仑媾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取消自己的神罗皇帝封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

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

为了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拿破仑还下令在巴黎市中心修建“一道伟大的雕塑”。工程断断续续30年,在1836年7月落成,这就是如今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凯旋门。

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拿破仑把德意志地区的一堆小邦国攒在一起,打包成立了莱茵联邦。在此期间,拿破仑还将自己的大哥约瑟夫和弟弟路易分别扶上了那不勒斯王国和荷兰的王位。

这些举动,引起沙俄不满。英国见状,拉拢沙俄与普鲁士谈判。普鲁士先前没有与法军交手,一直想过过招。瑞典后来也加入了谈判。就这样,英、俄、普、瑞四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

1806年10月, 普鲁士率先向法国宣战。结果,号称欧陆精锐的普军不仅被拿破仑轻松击溃,就连自己的首都柏林也被法军平推了。

1806年的圣诞节前夕,法军抵达华沙。

想当年,波兰被奥地利、沙俄和普鲁士瓜分灭国。现在拿破仑把这几个国家揍得鼻青脸肿,这对于波兰人来说,无疑是帮自己报了灭国之仇。所以法军的到来,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

1807年6月,拿破仑在弗利德兰击溃俄军。

由于奥斯曼帝国蠢蠢欲动,意图北上,沙俄为避免双线作战,只得退让,与普鲁士一起同法国签署提尔西特和约,确立共同对付英国的三国关系。至此,第四次反法联盟正式散伙

随后,拿破仑在普鲁士瓜分波兰的领土上建立华沙大公国。

波兰人为了抱大腿,则组建了规模庞大的枪骑兵,开始追随拿破仑东征西讨。

经过近十年东征西讨,放眼望去,欧洲大陆上能打的国家,一个都没有了,唯独海峡对岸的英国,依然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海军优势,继续与法国作对。这可把拿破仑气得够呛。于是从1807年开始,拿破仑签署敕令,裹挟欧陆各国必须对英国实行经济封锁,使不列颠岛处于封锁状态。

这场史无前例的贸易封锁战,在拿破仑看来是战略大局观。但在其他欧陆国家看来,却是十分荒唐的行为。因为当时的世界,只有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用一群农业国去封锁一个工业国,明显是自讨苦吃。而拿破仑企图用暴力迫使经济比法国强大的英国在一场经济战中投降,迫使欧洲大陆承担巨大的牺牲,不顾欧陆人民的利益,这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法国的财政问题,拿破仑还大肆搜刮欧陆各国的财富。如1808至1813年期间,北意大利地区合计向法国进贡了3.08亿法郎。第四次反法同盟被粉碎后,法国迫使普鲁士赔款1.2亿法郎,另外还通过从普鲁士征收英国货物,获得9000万法郎。

当然,拿破仑并没有挥霍这些财富,而是将他们分发给了每一名官兵。他对法军将士非常大方,元帅的年金动辄几十万到几百万法郎。将军如果阵亡,每年可以分到6000法郎。阵亡士兵家属,每年也能得到200法郎。十九世纪初的法国,10法郎可以买到一只羊。参军有军饷,立功有奖金,阵亡还有高昂抚恤金,表现好可以晋升,同时战争胜率还高达90%。法国人民自然愿意支持拿破仑,即便他开了历史倒车。

不过,法国人吃饱喝足,也就意味着欧洲国家要为他们买单。没过多久,葡萄牙不干了,公然抵触拿破仑的封锁令,与英国做生意。拿破仑一看,葡萄牙不服是吧?那就杀鸡儆猴。1807年12月1日,法军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直接跑到了巴西。

收拾完葡萄牙,拿破仑发现西班牙王室也挺乱的。随即以调解矛盾为由,出兵十万,胁迫西班牙王室承认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

第一次反法战争后,西班牙一直是法国的忠实盟友。鞍前马后这么多年,结果却是这般下场,西班牙人民顿时愤怒了。他们把法军视作侵略者,纷纷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法国陆军不擅长打治安战,结果栽在了西班牙民兵手上,引得欧洲一片哗然。

1808年8月,英国看准时机,派出1.7万人,由威灵顿公爵指挥,在葡萄牙登陆。

英军加入半岛战争,原本只是一次战略性的骚扰行动,意在牵制法军的主战场。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英军与法军巧妙周旋,居然牵制住30万法军,有力地支援了俄、普、奥等国的战争。

可以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不仅背离了法国革命,也为他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4-03-03 20:16

    西班牙战场,英国拥有制海权,补给可以很顺利地从南部港口输入,反观法国在当地不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补给线还屡次遭到游击队的袭击。[横脸笑]前后打了快6年,法军投入20多万人,接近6000万法朗的军费,却一无所获。[吃瓜]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