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城保卫战之国军第73军在杨家溪突围遭受灭顶之灾

余热光辉 2023-12-06 10:32:21

杨家溪,在石门新关渫水以西、澧水河北岸的慈利杨柳铺乡,是石慈边境的一个小村庄。1943年11月15~16日,国军第73军在毛家山、岩门口、申家峪惨败后,幸存下来的官兵赶到了杨家溪,准备南渡澧水再入慈利。不料,第73军再次遭到灭顶之灾,鲜血染红了杨家溪旁的澧水河。以至现在,许多老人都不愿回顾那段血腥史。我们2013年采访时,频频遭到当地老人的拒绝,几经周折,才让一些当年的惨案见证人打开话匣子。胡昌金,男,79岁,原杨家溪支部书记。他这样讲述:

那年我才12岁,具体日子我还记得很清楚,是旧历十月十八(11月15日),那天是我嘎嘎(外婆)过生。鬼子从石门新关过来,经过申坪(毛家山) 中广村的箱子墩、坪峰,到达杨家溪附近。当时73军从石门也撤到了杨家溪,有部分人在山上休息,还有一部分人正在搭浮桥准备南渡澧水,日本兵从河峪的王家垭开始,封锁了73军的西路,又从申坪杀出一路,堵住了73军的东路,对73军形成了包围。仗打得很惨,因为是偷袭,73军没有多大的准备,被打死好多人,浮桥上像搭浪渣的晒了许多官兵的尸体。仗打完后,杨家溪的河滩上一派惨景,尸体被狗撕碎后拖得遍地是血,澧水河都被血染红了。过后,我父亲等一些成年人,抬尸体掩埋都弄了好几天,河滩箭坝的一个凹里就埋了三、四十个官兵。据我父亲讲,只发现几具日本兵尸体。我们村里的杨力生,还用“丛担”(也叫尖担,结木制成,象木扁担,两头装有厚重的铁尖,方便插入捆好的灌木柴),戳死了一个日本军官。

胡九英,女,89岁。她这样讲述:

日本兵来的那年,我20出头了,时间大概是旧历十月份,天气有些冷了。仗打了两天,头天是飞机轰炸的,日本人的飞机可能来了百多次,他们发现杨家溪有国军就一派乱炸,把河滩上的国军都轰到山上去了。我们村王章凡的舅舅当时只有10多岁,就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机枪打死的。后来,我们就躲到南山上去了。第二天日本兵来了,不知怎么的,躲在山上的国军都到了河滩上,好像是听到了集合号,集合准备渡桥,又好像不是那回事,因为当时桥没搭好,反正国军到河滩上后,就被日本鬼子当了靶子。我们在南山上看得很清楚,日本鬼子在蒋家坪架的机枪最多,打死了很多国军。到了晚上我们才回来。第二天清早,我父亲去河里挑水,才发现河里尽是国军尸体。我父亲胆子大,当时把一具尸体翻了上来,一看符号,还是73军一个营长。当时打死的国军满河滩都是,怕有一千多人,一些男劳力抬尸埋尸都搞了好几天。被打到河里的还有一个本地四桥人,叫杨君吾,是大地主杨宝成的儿子,尸体是杨安明发现的,他见符号上写的“杨君吾石门县警察局长”字样,后来尸体被杨宝成认走了。

杨万年,杨力生之孙。他这样讲述:听爷爷和父亲说起过爷爷杀死日本鬼子的事。那年日军来后,我爷爷躲到南山上,听人讲有几个日本兵在莫和初屋前的岩罩下强奸妇女,我爷爷下山准备去救人,走到莫和初屋前,被一个坐在莫家火坑屋里的日本军官叫住,我爷爷就进去了,日本佬不知讲些什么,我爷爷听不懂,趁日本人不注意,我爷爷就拿起门边上的一个尖担,将他戳死了,后来怕被日本人回来发现,就将尸体拖到门外田边的一个草堆里烧了,然后拿起日军的战刀就跑了。前不久,那把战刀被一名姓熊的县委宣传部的人用一百元钱收走了,她讲那是抗战文物要交公。张正国,男,1912年出生,现住芷江县木叶溪乡。他这样讲述: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我在73军暂5师师部特务连当兵,部队在石门担任撤退的掩护任务,遭到重创后往西撤退,在一个叫新关的地方师长阵亡了,部队退到石门(慈利)杨家溪时,又遭到了日军的三面包围,南面又是一条大河,当时打死了好多人,有的直往河里赴,潜水逃生,许多不会水的当时就淹死了。我与另外两个不认识的士兵最后潜过河,上了岸(老人年岁已高,许多事情讲得含糊不清)。2013年5月22日,87岁的抗战老兵刘胜奇老人,在侄孙刘卫国的陪同下到达石门寻找曾经的战场。经石门县委宣传部查实,老人口中的杨家溪现在已是张家界市慈利县杨柳铺乡杨溪村的行政区域。在石门县委宣传部的带领下,老人前往杨家溪。站在澧水河畔的杨家溪,紧握着石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贺新初的手哽咽地说:“69年多了,终于能回到昔日生死攸关的战场上看看,来祭拜一下我阵亡的战友们,我今生无憾!谢谢你们!”这位耄耋老人为了圆梦,从宁乡到常德再到石门,几经辗转,终于走进了魂牵梦绕的当年战场……老人讲述了当年的经历:“1943年5月间,我们到了石门,开始沿澧水与日军拉开战线。从5月到10月,我们一直都是边整训边防守石门县城。11月14日,73军石门防线被日军突破。11月15日晚,73军暂5师拼死掩护73军余部3000余人突围,渡过渫水河撤往澧水北岸的杨家溪,却不幸又遭日军13师团伊藤部的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丢了石门后,我们开始往慈利突围。5次发起进攻,都是以失败告终,一直被日本鬼子拖住,进退两难,我只知道伤亡惨重,但具体死了多少战友,我们不得而知。"刘胜奇说11月15日晚,为了从杨家溪突围成功,所有的将士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想用门板、房梁、木家什在杨家溪上搭建一座浮桥,但由于河水猛涨,浮桥未搭建成功。“11月16日,天明的时候,河面上突然飘来一艘大船。战友们争先恐后爬上船,空中便响起了敌机的轰鸣声,一个战士为了击落敌机,打了一枪,暴露了目标,敌人的钢炮和机枪火力一起朝我们打来。”刘老介绍,日军的飞机大概有七八架,船上的将士因慌乱逃生,导致船翻人亡,没上船的战士也被日军轰炸得所剩无几。老人一路寻觅战场踪迹,一路动情地诉说着当时的细节,几次哽咽。看到似曾熟悉的景象,他都激动地说:“这个地方我来过,这个地方我记得。”但是,毕竟近70年了,老人记忆中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行的人都不熟悉老人口中的“地方”,大家一路上边走边问。当汽车经过石门县澧水河上公路桥时,刘老激动地告诉众人:“这里,这里,这澧水沿线,曾是我打过仗的地方”。走走停停,终于到达了杨家溪居委会。当听说8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来这里了却心愿时,当地居民顿生敬意,纷纷围绕过来。战争发生距今近70年了,只有几位年长的村民听说过那场生死之战,大家都没有亲身经历。这时,一位村民低声地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支部书记今年有88岁高龄了,经历了那次战争,你们可以去找找他。只是,今天是个不幸的日子,老支书家在办丧事,他的儿子,我们的现任支书英年早逝了……”“真是不幸啊,那我们就不要打搅老支书了!”刘老得知后,赶紧吩咐众人。终于,一行人又打听到了杨溪村9组现年77岁的李金元老人。李老回忆说:“和日本鬼子打仗那年我只有8岁,但是那飞机轰炸的场面,我这一辈子都记得,走,我带你们去当时打仗的河边看看。"经过一个空旷地时,刘老凝望着远处,思绪飘扬。是啊,我未被打死,就开始往山上逃,我记得这里以前有个铁匠铺,可惜现在不在了……因当时正值冬天,我没有衣服穿,幸好好心的铁匠给了我一件旧衣服,才使我躲在山中没有被冻死”。踏上昔日战场,刘老久立不舍。看到杨溪河旧时的码头时,刘胜奇再次激动起来:“是这里,就是这里!”“但是,以前的河面没有这么宽。”李老解释:“这就是杨溪河,也叫杨家溪,是澧水的一段。只是石门三江口筑坝,导致水位上升,河面就变宽了。"刘老紧紧拉住李老的手,激动地诉说当年的情形:“敌人的飞机来了,好多老百姓都跑到对面的山上去了。我们当时躲在山上一个石洞里,仗打完了,日本鬼子走了,我们才敢出来。”来到当年的码头,刘老牵着李老的手说:“当时的情况真是触目惊心,河里、岸边,到处都是成堆的尸体……”因考虑刘老年事已高,码头水岸又非常湿滑,众人都劝说老人就在岸上看看就可以了。但是,刘老不顾众人劝说,径直朝河堤前方走去。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河水在微风下轻轻荡漾,刘老站在泥泞中,丝毫不顾及打湿的鞋子。他已深深陷人沉思……随后,刘老来到河边一缓坡处,利索地弯身用力扒开一层毛毡草,回忆说:“我记得这里有一段石阶。”果然,露出的石阶一直延伸到河边。“当时,一颗炮弹在我们面前嘶嘶作响,我当时就想,这下我要被炸死了,幸好,那个炸弹是个哑炮,我们捡回了一条命。”“刘爷爷,当时死了多少人啊?”随行的记者问到。刘老说:“战死的人太多,具体有多少我都不知道,只知道3000多战士没剩下多少。”“是的,死了好多人。”李老告诉众人,“日本鬼子走后,保长组织百姓在那里挖了大坑,掩埋了他们的尸体。”在石阶后方,有一处竖立的石岩,那里曾是阵亡将士的集中掩埋地。走到石岩前,刘老双手抚摸着石壁,望着这片荒芜的山坡,再次陷入了沉思。当接过随行工作人员采来的一大束鲜艳的花时,老人恭敬地将鲜花放在石壁上,泪水湿润了眼眶:“我们那时大都是未满20岁的孩子,为了打仗,背井离乡,他们年纪轻轻地就那么去了!”70年前,刘胜奇老人为了抗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70年来,他打仗、种田、讨生活都念念不忘那场生死之战。今天,他终于回到昔日战场上了却了心愿,虽只是在杨家溪河堤上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但对于87岁的老人而言,却是莫大的满足。老人说:“有此行,我此生无憾!”会战后,经国民政府军委会统计,第73军在11月12日至15日的战斗中,损失兵力80%,其中暂五师有8000湘西苗族子弟、1000土家毕兹卡、500汉族男儿全数殉国。国民党陆军第73军算是多灾多难。第73军是由地方武装整编起来的杂牌军,处处被当作炮灰使用。1943年5月10日,南县厂窖大惨案中,全军有5000多官兵被日军杀害。常德会战时,该军80%还是新兵,训练课目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又被国民党放在最前沿、最艰苦的石门防线。石门一战,惨遭围歼,几乎全军覆没,军长汪之斌被撤职查办,做了替罪羊。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在长沙岳麓山公园,专门为73军抗日阵亡将士立下了“陆军第73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永远会昭示后人:勿忘国耻,爱我中华!随着石门陷落,及日军留守部队沿澧水一线的军事要点构筑工事,王敬久第10集团军和王耀武兵团的联系通道被完全切割。加之日军第39师团缠斗王敬久,第13师团缠斗王耀武,常德危急!未完待续 · 敬请关注

来源:石门县抗战史研究

作者/唐明哲 冉永清

1 阅读: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