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一粒老种子父子共传承

河北新闻网 2024-05-22 14:11:03

5月10日,陈立业(右)和陈子彧对比不同玉米老种子的差别。 河北日报记者 王营摄

5月10日清晨4点半,天刚蒙蒙亮,保定市清苑区沃翠源有机家庭农场负责人陈立业已拎着铁锹,蹚在带露珠的麦田里。

两个小时后,儿子陈子彧接过铁锹开始劳作,却迟迟不见父亲离开。原来,陈立业又查看起各地块麦穗的饱满程度,估算一个月后的收成。

让陈立业父子如此操心的这片田地可不一般。这里种植着170亩的小麦、西瓜、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各种农作物,都源自精挑细选的老种子。

老种子也称自留种、本地“土种”,来自于几千年地方农家品种传承。

日上三竿,在位于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的农场,记者见到从田地返回的陈立业。眼前这位满脚是泥的老农略显沉默,他摆了摆手,“咱就是个普通农民,真没啥可说的。”

不过,在很多当地人眼中,陈立业父子“可不是一般人”。父亲老陈,醉心于收集各种老种子,拥有多位农业专家朋友,还善书法丹青;儿子小陈,90后小伙儿,2012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务农,专注老种子作物种植。

褐色的东方红小麦种、红黄相间的白轴红灯笼玉米种、灰白色的望都辣椒种……装有不同颜色种子的塑料瓶整齐地码放在陈列架上,部分瓶身的标签上注明了品种名称、种植地区等信息。

这是陈立业专门为老种子设置的储藏室,存储着他多年来收集的211个珍稀品种。因品种全、数量多,沃翠源有机家庭农场被选定为保定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基地。

“以前,庄稼人都说‘宁愿饿肚肠,不叫断种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老种子经一方水土的培育,蕴藏着耐旱、抗病、抗倒伏等优良性状,既是可以传承的种粮,也带给大家记忆中的老味道。”说起老种子,陈立业一改初见时的少言寡语。

他拿起陈列架上的一罐小麦种子,“别看它籽小颜色暗,这是产自1984年的小麦留种。原本是我家瓮底发霉的麦子,被丢在地里后居然发了芽结了籽。”

惊讶于传统种子品种强大的生命力,当年陈立业小心翼翼收起了一捧留种,自此开始了收集老种子之路。

农闲时节,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清苑大大小小的村庄,“不管去谁家,进门先瞧人家挂在屋檐下或晾在窗台上的粮食。如果是老种子,就向人家讨要一些。”

吃起来口感好,但品相差、产量低,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子粮逐渐被商业化的种子所替代。陈立业说,自十多年前起,已经很难再寻到老种子了。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家底”?答案就是种植、繁育。

“老种子虽然稀少,但并不是只能观赏的古董,埋进土地里孕育繁衍,才是它们的使命所在。”说话间,陈立业提出要带记者去田地里看看。

“这块是种子试验田,用来对老种子提纯复壮。”

“这片小麦成熟后磨出的面粉麦香味很浓,售价10元一斤。”

“这儿种的是应季西瓜,上市后差不多100元一个。”

…………

陈立业一边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有时话音未落,他就钻进了田里,查看起作物的长势。

在儿子眼中,农场如今的生机完全依赖于父亲近乎执拗的坚持。陈子彧记得,当初父亲决定“倒退”选择产量低的老品种,并严禁使用农药和化肥时,他和母亲都反对:“一亩小麦只产五六百斤,除草施肥累死人,再说去哪里卖,谁会买?”

但父亲的倔劲儿上来了,在家人的抱怨声中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收获后游走在北京各个小区努力兜售。那个睡在天桥下的身影至今印在陈子彧的脑海里,也促使他毕业后返乡当起了一名新农人。

如今儿子已经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使用烟叶水等土办法防虫害,前往全国各地寻找老种子,拓宽特色农产品市场……2021年,陈子彧还帮父亲将多年来收集到的211个种质资源汇总整理成册。

“在田间,见证一粒老种子从播种到收获,那种还原儿时餐桌上味道的成就感,让我逐渐领悟到做一个新农人的快乐,体会到保护和传承老种子的意义。”陈子彧说。

在清苑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段洪占看来,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一粒老种子就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

“在老种子收集、保护、使用上不仅国家做了大量工作,还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加入保护和传承行动中。”段洪占希望,有更多的老陈和小陈涌现。(河北日报记者 王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