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荐读|江南大学李崎教授团队:基于苯并呋咱类荧光探针的酒类中乙醛检测方法的研究

论文荐读

基于苯并呋咱类荧光探针的酒类中乙醛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

刘宜嵩1 张欣怡1,2 钮成拓1,2 郑飞云1,2 王金晶1,2 许鑫1,2 李崎1,2 刘春凤1,2*

单位:

1. 江南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南大学 酿酒科学与工程研究室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1558, 31901626, 31771963)

摘要&关键词

摘要:苯并呋咱类荧光探针具有斯托克斯位移大、摩尔消光系数大以及荧光量子产率高等优点,具有较强的荧光传感开发价值。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苯并呋咱类荧光探针,探究了该荧光探针与乙醛的荧光性质,并成功应用于酒类样品中乙醛含量的检测,并提出利用蒸馏法去除酒类中酮酸类物质等的干扰,线性范围和回收率分别为0.12~200 mg/L和91.50%~111.14%,开发的检测方法与气相色谱结果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提出的荧光探针检测方法为酒类质量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乙醛;苯并呋咱;荧光探针;酒类;质量控制

主要结论

本研究获得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用于酒类中乙醛检测的荧光探针,产率为91.20%。苯并呋咱作为荧光基团,肼基作为反应基团。最大激发波长485 nm,最大发射波长553 nm。荧光探针与乙醛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实现荧光响应。

图1 荧光探针响应机理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荧光探针的酒类样品中乙醛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蒸馏排除酒类中酮酸类物质等的干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荧光探针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回收率分别为0.12~200 mg/L和91.50%~111.14%。开发的检测方法与气相色谱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图2 荧光强度和乙醛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图

乙醛在酒类酿造过程中主要由生物途径和化学途径产生,实时监测乙醛含量对酒类质量管控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探针检测方法在保证准确度的同时,避免了昂贵的大型检测仪器的使用,简便快捷,节约成本。本研究开发的荧光探针成功地应用于啤酒、白酒、黄酒和葡萄酒等酒类样品中乙醛含量的检测。

团队介绍

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工程研究室

通信作者

刘春凤,博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传统酿造科学及啤酒酿造和风味的研究,主要承担《酿酒工业分析》、《酿酒工艺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实验》课程的讲授工作。联合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授权20余项;主编或参编中英文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子课题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行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奖等在内的行业协会奖励3项。担任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3Biotec,JASBC,JIB等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人。

本文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作者团队。

0 阅读:4

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

简介:《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主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