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就要看大戏——国家级非遗中的山西传统戏剧

新黄河 2024-02-03 00:10:54

在寒冬的尾声,春节的脚步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的窗户上,红红的窗花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在山西的传统春节,怎能少了那一曲曲或激昂或深情的大戏为节日增添色彩。而在如今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在文化根脉如此深厚的三晋,让我们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脚步,回归传统,探寻山西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

晋剧

晋剧,又称为山西梆子,也被称为中路戏。它起源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等地,因此得名。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这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音乐魅力。它的唱腔分为三类:“乱弹”、“腔儿”和“曲子”。其中,“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种板式,包括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和导板等。这些板式各具特色,为晋剧的表演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元素。除了“乱弹”之外,“腔儿”也是晋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和导板腔等。这些花腔的加入,使得晋剧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晋剧的表演风格粗犷与细腻并存,这使得它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使得晋剧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此外,晋剧的行当非常丰富,分为“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行均有专工戏,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行当,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高亢的音调和激昂的表演风格而著名,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在蒲州梆子的表演中,会运用丰富的特技,如要帽翅、翎子、甩发等,以此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尽管蒲州梆子仅流传于晋南地区,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是它的历史悠久,是许多其他地方剧种的繁衍和派生源头,蒲州梆子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蒲州梆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观众基础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上党梆子

在山西,有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上党梆子,它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因其发源于山西东南部而得名。关于上党梆子的历史起源,至今仍没有准确的定论。然而,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上党梆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上党梆子拥有“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这使得它的表演风格丰富多彩。传统艺人除了擅长演唱梆子腔外,还能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和卷戏等其他曲调。这种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为上党梆子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近年来,上党梆子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批精品剧目。这些剧目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赵树理》《西沟女儿》《程颢书院》《析城山》《悟因楼》《廉吏于成龙》和《长平绣娘》等剧目,它们将上党梆子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原汁原味的戏剧形式展现出时代精神。

这些精品剧目的出现,让上党梆子焕发出新的魅力。它们不仅保留了传统戏剧的精髓,还注入了现代元素,让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因其独特的铜铃伴奏而得名,它的声腔结构独特,无法用常规的板眼来规范。孝义碗碗腔的唱腔真假声混用,因此使得它既有粗犷豪放之感,又不失细腻婉约之情。表演风格独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在孝义碗碗腔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剧目的精彩呈现。《柳树坪》《人偶情》和《酸枣坡》等剧目,不仅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些剧目用传统的方式讲述着故事,传递着情感,让人们沉浸其中。

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它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稀有剧种之一。这个剧种源于弋阳腔,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罗罗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演唱方式。一人在前台放声高歌,众人在后台齐声呼应,伴随着“罗罗哟哟”的和谐之声,仿佛是在讲述着一段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罗罗腔的剧目,大多源自民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它们描绘的是生活的点滴,是人们的喜怒哀乐,是社会的百态人生。角色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门”为主,表演风格活泼幽默,细腻真实。

历史的长河中,罗罗腔不断发展和演变。它既保留了弋阳腔的传统曲牌,又在与地方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变化,让罗罗腔更加丰富多元,也让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个新春佳节,让我们回望传统静下心来,走进戏院或者端坐荧幕前,欣赏国家级非遗中的山西传统戏剧,感受那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那激越千年的戏曲韵味。愿我们都能在新的一年里,像山西戏剧一样,展现出自己的精彩,绽放出无尽的光华。

来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