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伴机敏,愚懦藏坚韧,没有诸葛亮的后主刘禅无为而治二十九年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12-11 07:50:17

公元263年,蜀汉被灭,后主刘禅主动开城投降,成为司马昭的俘虏,并被押送至魏国都城洛阳。

刘禅于公元223年即位至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前后在位共41年。

为了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笼络人心,司马昭先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随后又给他的子孙和50多位蜀汉大臣加封侯爵之位。

一天,司马昭在宫中大摆宴席,招待蜀汉的君臣。宴会上,他故意安排了一曲蜀汉的歌舞。在场的旧臣看罢,纷纷触景生情、掩面而泣,唯有安乐公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司马昭不怀好意地问刘禅:“你还想念家乡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宴会结束后,司马昭对亲信贾充说:“刘禅这个人居然没心肝到了这种地步?!即便诸葛亮在世,恐怕也没法让蜀汉维持下去了,更何况是才能不及诸葛亮的姜维呢!”从此,刘禅在人们心中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也成了“庸主”的代名词。

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麻木伴机敏,愚懦藏坚韧,刘禅的命运,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晋国对蜀地百姓、特别是对大批降臣的政策。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他此番表演,与乃父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刘禅,小名“阿斗”,公元207年由刘备的妾室甘夫人所生。12岁时,刘备立他为太子。和曹操、孙坚的儿子相比,刘备的这个儿子实在毫无出奇之处。

少年时的刘禅,既没有曹植、曹冲的文才,也没有曹彰、孙权的勇武。在他的人生前16年,《三国志》只记载了关于他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公元208年,曹操举兵攻打荆州,刘备携民渡江,不料在当阳长阪大败,甘夫人和尚在襁褓中的阿斗也在乱军中走失。幸而刘备手下的大将赵云不顾个人安危,拼死寻找甘夫人和阿斗,最终将他们带出重围,使他们幸免于难。

另一件事发生在公元212年,当时阿斗年仅5岁,刘备续娶的正室孙夫人,因与刘备政见不合,打算带阿斗返回孙吴。诸葛亮得知此事后,赶紧派赵云和张飞到江边拦截,夺回阿斗并将他留在刘备身边。

为了培养生性平庸的阿斗,刘备和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可谓是费尽心思。刘备虽然整天忙于国事,但仍亲自制定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学习内容。诸葛亮也亲自抄写这些书,并让阿斗经常诵读。

除了读书益智之外,刘备还教阿斗学武。《寰宇记》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刘备、诸葛亮等名师的用心教导下,阿斗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刘备亲自率军攻打东吴、汉中时,都将诸葛亮与刘禅同时留在成都,请诸葛亮辅佐刘禅、镇守成都。刘备这样做, 或许有加深诸葛亮与刘禅关系之意。

诸葛亮对刘禅也是赞许有加,他曾在刘备面前表扬刘禅“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认为刘禅知识丰富、肚量大,学习所得超过了对他的期望。刘备听说后,便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甚至为了培养刘禅,诸葛亮在关羽被杀后, 劝说刘备杀掉了养子刘封,以防日后刘封羽毛丰满后,对刘禅不利。

公元223年4月,一代枭雄刘备在白帝城离世。临终前,刘备将蜀汉和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彦。此时的蜀汉已失去荆州,又刚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五虎上将中只剩下一个年迈的赵云。刘备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没有良相辅佐,年仅17岁的刘禅无论如何也扛不起蜀汉这个烂摊子。

弥留之际,刘备拉着诸葛亮,无比诚恳地说:“你的才干要比曹丕强10倍不止!如果你来主持政事,一定能完成我们兴复汉室的大业!太子如果能干,你就辅佐他;若是他无法胜任,就取而代之!”

诸葛亮一生心思敏捷,怎能听不出刘备话里的深意?尽管刘备有让贤之意,但他更希望蜀汉的江山,掌握在他的儿孙手中!想到这里,诸葛亮当即泪流满面,叩首承诺道:“臣一定竭力辅佐太子,至死不悔!”刘备对诸葛亮的回答很满意。

随后,刘备召刘禅上前,留下两道遗诏:其中一条是让刘禅视诸葛亮如父,另一条则劝他多读书,勉励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从后来的事实来看,刘备的决定无疑是对资质平平的刘禅做出了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刘禅继位称帝,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武侯辅政。与同期的魏国和吴国皇帝相比,刘禅这位皇帝当然是最轻松的。他从来不问政务大小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刘禅也很乐意这样,他曾自豪地对身边人说:“政在葛氏,祭在寡人。”国家大事由诸葛亮负责,而他只需要负责类似祭祀之类的礼仪就行了。在这个时期,刘禅虽然“毫无作为”,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却很高。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逐渐在成都站稳了脚跟。他平定南中、北抗曹魏、东和孙权、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使蜀汉一度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哗,路无醉人”的盛世景像。

由此可见,刘禅的无所作为对蜀汉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百姓生活得更好,必然会将这“功劳”归于刘禅头上。因此,清代文学家袁枚感叹:“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不用劳心劳力,还能落得个好名声,即使是个傻子,也会因为这件百利无一害的事而乐意接受吧!而且,刘禅并非愚笨,相反,他很精明。这一点,诸葛亮直到临终前才真正意识到。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享年54岁。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对刘备父子的承诺。临终前,他见到了刘禅派来的使者李福。李福奉命前来,主要是为了咨询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丞相百年后,谁可堪当大任?诸葛亮大吃一惊:原来刘禅并不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他心里十分清明!诸葛亮满怀欣慰地回答:“蒋琬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答道:“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有人说,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油尽灯枯,无法再开口说话了。另有一些人则认为,诸葛亮预见到了蜀汉的命运,费祎之后,蜀汉注定要覆灭。还有一些人认为,诸葛亮这么做是因为他相信在费祎之后,刘禅必将成为一位出色的君主,自然不需要他再为刘禅操心了。

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自诸葛亮去世后,史书中记录的刘禅形像发生了变化。

由于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期间,刘禅的存在感很低,外界纷纷传言刘禅对诸葛亮心存不满,并一直很忌惮他。为了打破这些谣言,刘禅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20里,迎接诸葛亮的遗体,并以素服罢朝三日,命全国为丞相举哀。

在为诸葛亮扶灵时,刘禅悲痛不已,甚至当场哭倒在地。就在这时,丞相参军李邈写了一封弹劾信给刘禅,信中直言诸葛亮“狼顾虎视、权臣逼主”,甚至劝刘禅,“不要为这样的人伤心,诸葛亮死了,国家才能安定、君臣才能一心、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看完信后,刘禅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押进大狱并加以杖杀。李邈的死不仅终结了朝中的流言,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功劳。

丞相参军杨仪和大将魏延因个人恩怨而互相密告对方谋反,兵变一触即发。

刘禅得知此事后,听取了蒋琬和董允的建议,决定派蒋琬前往接回杨仪,让大军撤回成都再做决定。然而,杨仪不仅下令让马岱斩杀了魏延,还灭了魏延的三族!

刘禅考虑到杨仪的功劳,没有对他处以极刑,而是罢免了他的职务,让他担任一个虚职“中军师”,但杨仪并没有感激,反而四处抱怨不满。刘禅只好将他贬为平民并流放汉嘉郡。然而,杨仪仍然不知悔改,依旧抱怨不迭。最终,刘禅无法容忍,下令逮捕杨仪,杨仪自知难逃死罪,于是自杀身亡。

杨仪死后,刘禅不仅宽恕了他的家人,还恩赐其妻子和子女回到蜀郡生活。诸葛亮生前非常看重杨仪的才干,这也是他留下遗命让大军撤退时”以杨仪总领军事”的原因。刘禅对杨仪的一再容忍和恩赦,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底线,而是为了拉拢那些效忠于诸葛亮的旧臣。

诸葛亮临终前,指定蒋琬和费祎为继任丞相,为了确保权力过渡的顺利,刘禅遵循了诸葛亮的遗愿,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负责军事,同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负责政务。虽然两人的权力各有侧重,但相互制约。

蒋琬去世后,刘禅“乃自摄国事”,悄无声息地夺回了君权,终结了蜀汉多年来“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格局。在此之前,刘禅还斩杀了给自己泼脏水的汉室宗亲刘琰,维护了身为皇帝的威严。

不过,还有一件事要引起注意。刘禅才在诸葛亮死后三十年之后,到亡国前夕,才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刘禅把为诸葛亮立庙之事,竟然一拖就是三十年,并且直到最后也不同意在成都为其立庙,可见他对诸葛亮确有意见、或确实害怕。但诸葛亮在世时, 他能如此容忍、如此得体地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 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在刘禅执政晚期,他也犯了很多错误,比如宠信宦官黄皓,断送了蜀汉的最后一线生机。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分别从东、中、西三路,大举进攻汉中。

姜维得知消息后,立即上书刘禅,请求他调遣兵力和筹集粮草做好准备。但黄皓却相信巫术,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袭。刘禅相信了这种说法,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结果,当魏军真的攻到城下时,刘禅惊慌失措。尽管皇子刘谌和大将霍弋一直劝他“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但刘禅坚持开城门投降,建国仅42年的蜀汉就此灭亡。

姜维在前线奋战时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将士咸怒,拔刀砍石”。由此,很多人对刘禅嗤之以鼻:一个皇帝,面对敌军连反抗都没有,直接投降,连皇子和臣子也不如,真是太没有骨气、太没有出息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蜀汉确实是在刘禅的手中灭亡的。作为亡国之君,他更多的是受到抨击和嘲笑。

蜀汉王朝如果从刘备正式称帝算起,一共四十三年。刘备在位仅两年,刘禅在位四十一年。特别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统治了蜀汉二十九年。

刘禅为帝期间,其后妃常数只有十二人,是三国帝王中后妃最少的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妃较少的帝王。

在二十九年中,刘禅没有听信小人的谗言,取消或降低姜维的兵权,使得姜维继续率兵九伐中原。

刘禅继续任用蒋琬、费祎、姜维等一批重臣为其出谋献策,没有出现受到小人诽谤排挤而被贬降官职,或流放,甚至遭到杀身灭族的情况,稳定了政局,使诸葛亮生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得以延续。

诸葛亮死后, 蜀汉没有出现过大量的人口流失,更没有爆发过农民大起义,生产经济能稳步发展,粮库得以充实。

综观刘禅四十一年,肚量大是其最大的特点。这期间, 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重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既没有出现曹魏那种“高平陵事件”,也没出现东吴诸葛恪那种权臣夷族事件。

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但黄皓干政的时间距蜀亡仅五年,当时蜀亡的大势已定。

至于刘禅的蜀汉最先灭亡的原因,大致有三点:其一是大一统的格局不容阻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二是无论是地广人多还是经济发达程度,蜀汉始终无法与曹魏、孙吴抗衡;其三是不善水战的曹魏从陆地入侵蜀汉是最佳最优选择。

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刘禅的“没出息”,才使得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和灭门之祸。甚至连刘禅自己也因此受益。历来亡国之君的下场大多不好,但是刘禅却得以安享晚年,寿终正寝,活到64岁。

《三国志·蜀书·谯周传》注引“孙盛曰”,认为当时蜀汉还不至于灭亡,刘禅“虽为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征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舞、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二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于必亡邪?!”意思是说当时刘禅可退保江州 (今重庆),仍为一策。如江州不能守,再退入南中。

而刘禅之所以在大敌逼城的情况下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荆州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政治家是宁损自己名誉,让人民多得实惠。 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

正因如此,在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前,刘禅在蜀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个很正面的形像。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其规模与专祭诸葛亮一家的武侯祠相当。刘禅祠与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刘备的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忠孝节义的儒学思想深入人心,蜀汉是否该降的问题开始产生争议。到了按新儒家文化标准,刘禅亡国,于父是不孝,于汉是不忠。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拥有专门祭祀的庙宇呢?于是,供奉刘禅的庙宇和祠堂都被拆除,刘禅在人们心中的形像也就此固定下来了。

是人就要缺点,刘禅的最大缺点就是在有贤臣辅佐时,他能表现得聪明睿智;在有奸臣辅佐时,他则显得昏庸无能。《三国志》作者陈寿点评的很到位:“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总的来说,刘禅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政治上没有革故鼎新的建树,军事上也没有什么继往开来的成就。但是,客观地看,他也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他具备一定的能力、思想和运气。在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他可以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君主;但在乱世之中,能够有所作为,对他来说确实是一项困难的挑战。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3-12-11 16:06

    重用宦官也是无为而治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