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国利民的“下西洋”,为何会被明仁宗朱高炽废除?

学典历史 2024-03-23 22:47:58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派遣郑和下了六次西洋,此举不仅宣扬了大明国威,而且还让朱棣赚的盆满钵满。

正因如此,朱棣下安南、五征漠北等一系列的雄心壮志才都能够得以实现。可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于榆木川后,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竟然废除了“下西洋”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为何朱高炽要这么做呢?

在明朝,文官集团最舒服的两个阶段是弘治与洪熙时期;除了明孝宗朱佑樘对文官比较友好之外,明仁宗朱高炽也不例外。

在文官集团的提议下,“下西洋”最终被明仁宗朱高炽给废除了,文官们给出的理由是“支费浩繁,库藏为虚”,实际上就是指耗费巨大,造成国库空虚。

北宋与南宋之所以能够存在300多年,其原因就在于实行了海洋贸易,使得宋朝的经济空前繁荣;明成祖朱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郑和,虽劳民钱财,但利润回报更大,很显然,朱高炽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文官集团劝谏仁宗皇帝废除大航海,实则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下西洋利润巨大,但毕竟是国营企业,这其中的利益既得者只有皇帝,相当于垄断了海洋贸易,文官们不甘心,也想分一杯羹。

虽然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在位期间又派遣郑和下了一次西洋,但终究无济于事;文官们与江南的士绅阶层的利益已经连在了一起,这也是崇祯皇帝被活活穷死的一大原因。如果说,明朝能够一直持续“下西洋”的国策,或许明朝不会因缺钱而亡。

0 阅读:5

学典历史

简介: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