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在生死关头将十万大军放弃?

太宗悦史 2024-03-29 10:35:21

01

就在靠近楚汉相争尾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相当诡异的事情。

当时的项羽被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包围在垓下,但他依旧有十万大军,而当年对于这种逆境,他又不是没有面临过。

就比如当初的巨鹿之战,他就以三万的大军击溃王离的二十万大军,后来的彭城之战,他又以三万大军击溃刘邦的十五万大军(五十六万大军是虚报的)。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项羽的战争生涯从来不缺乏绝地求生,但这一次,他非但没有绝地求生,还主动放弃。

他将十万楚军留在包围圈里,自己率领八百骑兵独自突围而去,可想而知,这十万愁云会是什么结果。

连主帅都没有的他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溃败。

而他们一溃败,汉军能放过他们吗?肯定不会。

这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十万的楚军整整被斩首八万。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这一次的操作真的很让人费解,他打的到底是什么算盘?难不成是胆怯,但要是胆怯的话,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又无法解释。

既然如此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他就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02

当时刘邦面对的局面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乐观,因为他要东出的话,上路要面对齐、燕、赵、魏这四个国家。

中路要面对项羽。

下路要面对临江、衡山、九江这三个国家。

别说是他,就算是白起在世,面对这种阵容,都会胆战心惊。

因为这基本上是以一国之力抗衡所有的诸侯国,这可能吗?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总兵力在五万左右,而单单只是项羽的总兵力就已经高达十万左右,再加上其他的诸侯,可以说刘邦没有任何的胜算。

但为什么项羽到后来还是跟他谈和了呢?因为出现了两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这两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韩信、英布。

项羽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当年在他军营门口站岗的韩信,竟然能成长到一代名将的地步,在上路一路横扫。

碰到魏国灭魏国,碰到赵国灭赵国,碰到代国灭代国,碰到燕国灭燕国,碰到齐国灭齐国,将项羽的战略计划搅得一塌糊涂。

有的人或许纳闷,项羽为什么不支援他们呢?因为项羽实在走不开。

要知道,当时项羽的主力与刘邦的主力都在荥阳对峙。他们为什么在荥阳对峙呢?因为荥阳的地理位置太过于重要。

如果荥阳落到项羽的手中,项羽就可以更进一步拿下洛阳。

而项羽一旦拿下洛阳,刘邦的境地将会变得相当的危险。

因为洛阳的地理位置相当的有意思,它的北方是氓山,它的东方是嵩山,它的西方是崤山,它的南方是伏牛山。

这四座山将洛阳夹在中间,很明显,洛阳就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

而易守难攻还不算,黄河、伊水、洛水都在它附近。

这说明什么?说明它不但易守难攻,就连粮食补给起来也是相当的迅速,这也是为什么洛阳是十三朝古都。

但真正要命的是,洛阳正面对着函谷关,你说要是被项羽拿下洛阳,那不就是相当于项羽开着一辆无限大炮的坦克吗?

面对这么一辆坦克,函谷关被攻破不就是时间问题吗?而函谷关一旦被攻破,关中将会无险可守,刘邦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刘邦就算拼了这条命,也不会让项羽拿下洛阳。

这也是为什么他与项羽在荥阳整整僵持将近三年之久,以至于项羽根本就不敢走开。

因为他要是走开的话,刘邦将会将战线推到他的都城彭城。

都城可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凭什么项羽一走开,刘邦就能推到他的都城呢?因为项羽的这个都城实在不像是一个都城。

别人挑选都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问题,就算没有四面环山,最起码也有三面环山。

但是项羽选的这个都城,不但没有三面环山,甚至连一面环山都没有。

因为它位于华北平原,这也是为什么彭城向来都是战略要地。

他不是平原吗?怎么成为战略要地了呢?

因为它是平原,往北方修的路,往北方修的河,都经过它这里,甚至还出现一个称呼,那就是五省通衢。

一个都城无险可守也就算了,竟然还建立在交通要道上,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上路失利,中路的他又走不开,而下路又跳出一个英布。

要知道,英布就是南方最大的一个诸侯王,坐镇九江。

当年的他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巨鹿之战负责挡住章邯二十万大军的就是他,而当时的他仅仅只率领两万大军。

按道理来说,作为跟随项羽打天下的将领,他不应当背叛项羽,但为什么他会选择背叛项羽呢?

因为他原本就是骊山的一个囚徒,现如今成为诸侯王,你说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当然是亨乐。

但是项羽却叫他亲自领兵攻打刘邦,你说他能愿意吗?肯定不愿意。

因此,命令手下的将领率领五千左右的大军去支援项羽。你说项羽能乐意吗?肯定不乐意。因此对他进行问责。

而这一问责,就将他逼反。

“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史记·英布列传》

不就是一个问责吗?英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要知道,当年的他们可还是战友。

因为不听项羽话的人,都已经不在这个世上。就比如韩王成、楚怀王、田荣。

你说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英布能不反项羽吗?

03

当时的局势对于项羽而言已经恶化到不能再恶化,刘邦又单方面撕毁协议,趁着项羽撤退的时候对项羽发起进攻。

要知道,撤退的时候遇到进攻,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是致命的。

因为撤退这个过程中你的士兵是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而一旦遭到进攻,你说会发生什么?当然是全面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一支军队撤退一般都会有另一支军队殿后,但当时的项羽虽然有殿后的军队存在,但这支军队根本起不到作用。

要知道,他遭遇到的可不是一路大军的进攻,而是整整三路大军的进攻。

他的西边是以刘邦为主,他的北边是以韩信为主,他的南边是以英布为主。你说这三路大军一起攻打他,他还能有活路吗?

更何况,上面已经提到,这三路大军加起来整整有六十万。

当然,军队的数量并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处于绝对劣势的他,面对的还是韩信。

原本他以为这一战还会跟之前一样,只需要拔掉负责指挥的中军即可,但是这一仗却出乎他的预料,因为韩信预判到了他的预判。

他的大军一冲进中军,迎接他的不是势如破竹,而是身陷重围。

韩信一方的大军如同洪水一般扑到他这一方,你说他能打得过吗?

项羽虽然打不过,但毕竟他有整整十万大军,更何况他是项羽,突围对他来说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因此,他率领大军往东边跑,因为他的大司马周殷就在寿春一带,只要跑到东边,东山再起对他来说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当时楚军的粮草都在东边。

但结果是什么呢?当时的周殷已经投降刘邦,以至于项羽只能突围到垓下。

“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史记·英布列传》

这就是他为什么丢下十万大军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没有粮食,这十万大军哗变只是时间问题。

要是等到这十万大军哗变再逃跑的话,到时候肯定逃不了。倒不如趁着这十万大军对刘邦有一定的震慑性,赶紧逃跑。

有的人或许纳闷,既然项羽都已经逃跑,那他为什么不过乌江呢?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逃跑带给他的悲凉,让他意识到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要知道,当时周殷这个大司马主管的就是楚国的军政大权,作为楚国最高层之一的他,为什么会投降刘邦呢?

因为当时英布大兵压境,而且原本往项羽这边倾斜的天平已经彻底往刘邦那一边倾斜,他但凡是个俊杰都得投降。

04

越熟悉楚汉斗争,越觉得刘邦是天选之子。

原本以他那一方的军事水平来说,根本就不会是项羽的对手,但结果蹦出一个韩信,将军事水平的不足直接填满。

原本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应该站在韩国那一边,但结果呢?项羽竟然一刀将韩王成干掉。

以至于原本在刘邦那边是日结的张良变成全职,你说这去找谁说理?

如果没有韩信、张良的话,刘邦真不一定是项羽的对手,项羽这个人虽然太过于孩子气,但毕竟人家的武力值摆在明面上。

面对绝对的实力,任何操作都是花架子。

不过也幸亏是刘邦笑到最后,要不然大一统的时间又得推迟。

0 阅读:5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