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鲁智深得善终,武松却晚景凄凉,儿时只见他的好,长大才懂他的坏

耳东品文史 2024-02-01 00:03:25

《水浒传》的故事到底算不算是烂尾?若你是将梁山好汉视为“主角”,那这个故事自然是谈不上圆满了,甚至还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毕竟前期无所不能的梁山好汉到了后期怎么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征方腊时为何会伤亡惨重?

到了征方腊归来,还难逃被皇帝鸟尽弓藏的命运,似乎这样的安排有些过于残忍了。

其实作者施耐庵从来就没将这帮人往“英雄”的身份去塑造,他要呈现的不过是一个真实的、人吃人的世界,而梁山好汉不过是他叙述故事的载体。

(武松、鲁智深剧照)

当然,原著中也并非没有正面形象的人,比如武松和鲁智深的形象就较为正面,可作者赋予他们二人的结局为何也是截然不同的?

一、凄凉的结局

征方腊归来之后,那些已经战死的好汉被追封了官职,尽管一切都于事无补,但好歹他们也算是有了个名份,算是光宗耀祖了,而活着的宋江登场反倒遭了殃。

他们因为“反贼”的身份而被朝廷奸臣和皇帝猜疑,于是在一众奸臣的唆使之下,皇帝还是做出了“杀宋江”的决定,宋江就这么被毒死了,临死前,他还带顺手走了李逵,真是个“好大哥”。

相对而言,武松和鲁智深则显得更为明智,一方面他们知道继续跟着宋江也难有好的结局,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确实对荣华富贵不感兴趣,所以他们早早脱离了宋江,在六和寺颐养天年。

(鲁智深、武松剧照)

关于这二人的结局,书中只道是:“僧人鲁智深擒获方腊有功,善终坐化于大刹,加封义烈昭暨禅师。武松对敌有功,伤残折臂,见于六和寺出家,封赠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从这里来看,二人固然都是寿终正寝,但也有区别,那鲁智深是完完整整的走的,而武松在那之前,却是经历了一次断臂之痛。

与电视剧中不同,武松的手臂可不是被方腊被人斩断的,最终擒获方腊的人也不是武松,真正擒下方腊的人是鲁智深,而武松的手臂则是被包道乙斩断的。

事实上最让武松痛心的或许不是“断臂”这件事本身,而是断臂之后,宋江的态度,宋江虽然因武松断臂哭了,但他却称武松为“废人”,武松后来选择脱离梁山,留在六和寺,多半也与此有关。

所以话说回来,作者为何要赋予鲁智深和武松不同的结局?

二、鲁智深的为人

先看鲁智深的为人,他常被视为“梁山之上唯一的好人”,笔者倒是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是如《好汉歌》中唱的一般,做过“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举动。

比如他帮金翠莲教训“镇关西”郑屠的举动就算得上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而他倒拔垂杨柳的举动更是让他看起来惊为天人,书中只道是:“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武松剧照)

鲁智深的人设确实讨喜,他不仅强大,而且有颗善心,如此一位好汉能得善终也实属正常。

然而即便是鲁智深本人,也未必认可“自己是个好人”的说法,他临死前,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自白。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你看,就连鲁智深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可见书中并未将他所行之恶完全的呈现出来,鲁智深尚且如此,那武松呢?自然更是不堪了。

三、武松的两面

多数人崇拜武松,还是因为他在景阳冈打虎的举动,那壮举着实惊人,常人哪能与猛虎相斗,怕是抵不过三个回合,就难免沦为虎口之食,武松能徒手打虎,真乃神人也。

然而武松强归强,但他真的算得上“好”吗?

其实这个角色初登场时就已经有答案了。

(武松、宋江剧照)

宋江与他初遇时就发生不快,他因一点小事要打宋江,得知对方是宋江后,他又瞬间变脸,并道出了自己流落柴进府上的原因。

他是这么说的:“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今已一年有馀。后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得活了。今欲正要回乡去寻哥哥,不想染患疟疾,不能勾动身回去。”

与人发生矛盾就差点打死对方,这是好人?

还有后来他在十字坡遇上那开黑店的张青夫妇,自己都差点死在那孙二娘手中,可张青一顿求情,他就放过那二人了。

张青是如何求情的?书中是这么说的:“小人只此大树坡下剪径。忽一日,有个老儿挑担子过来。小人欺负他老,抢出去和他厮并。斗了二十馀合,被那老儿一匾担打翻。原来那老儿年纪小时专一剪径,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了女婿。城里怎地住得?只得依旧来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里卖,如此度日。”

(凶悍的武松剧照)

简言之,张青不像是求情,倒像是在陈述罪状,武松得知对方为人,就该一刀杀了他们,可他却吃人嘴短,反倒与张青夫妇结拜,着实可笑。

后来的他甚至还做出过“杀无辜道童祭刀”的举动,如此一个人,哪里和“英雄”的形象沾边?这分明更像恶人,只是儿时的我们未必会注意这些细节,只觉他能打虎,便是英雄,其实细品一番原著,作者是毫不避讳的将武松之恶呈现了出来,所以施耐庵会赐他悲剧结局,也实属正常。

1 阅读: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