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时韩信虽在刘邦身边并被拜为大将但仍不被重用

史海撷英 2024-05-02 17:16:18

在彭城之战与还定三秦之战中,韩信都是高级参谋,他都在现场,但只提供谋略,没有参与指挥,指挥作战都是刘邦。

在《淮阴侯列传》中只提到了汉王率军出陈仓,“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没有提到韩信一个字,这可是在韩信的传记中。在《高祖本纪》中提到了刘邦采用了韩信的计谋,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没有任何韩信指挥作战的记载,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韩信就是高级参谋,虽然被刘邦拜为大将,但刘邦并没有让韩信独自率军作战。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有人理解为大将军,大将与大将军不是一样的,汉初没有大将军一职,关于韩信拜将,《史记》从头到尾说的都是大将,而不是大将军:“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同样是《史记》,再来看汉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明确记载就是大将军,而不是大将:“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

同样的道理,汉武帝拜卫青也是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而不是大将,史书用字严谨,大将就是大将,大将军就是大将军,不可混为一谈。

韩信

刘邦手下的将领,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靳歙、郦商在史书中都有还定三秦的作战记载,唯独韩信没有。说明刘邦此时对于韩信还处于考察期,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与战略头头是道,但行军打仗不比文职,一次战役失败,就可能影响整个大局,如果只是个文职官员,犯一次错不会有多大的损失,但武将不一样,刘邦也不知道韩信的水平如何,所以还在考察期。

再来看韩信的传记:八月,刘邦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刘邦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到彭城,汉军兵败,溃散而回。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这是一段前后连贯的话,先说刘邦率军出陈仓平定了三秦,到第二年,刘邦就率军东出函谷关收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随后刘邦与这些诸侯王一起率军到达彭城,之后就是彭城之战。这说明韩信一直跟随刘邦在行动,如果这些行动与韩信无关,司马迁把这些话写在韩信传记中就没有意义,要知道史书都是惜字如金的。

尤其是那句“四月,至彭城”,韩信虽然没有指挥军队,但他是高级参谋,是跟着主将一起行动的,当然在彭城了。

彭城之战汉军溃败后,韩信第一时间收集溃散的军队与刘邦在荥阳会合,这句话很重要。

彭城之战刘邦的失败是非常迅速的,项羽的骑兵一直追着刘邦打,刘邦是一溃千里,在逃亡过程中,还多次把自己的一对儿女赶下车,幸亏夏侯婴救了回来。韩信只有在刘邦的军队中,才能迅速收集溃军。

韩信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更名废丘为槐里。”如果韩信在废丘,章邯都没死,韩信能离开吗?关中可是刘邦的根据地,此时都没有完全平定,说明根据地是有隐患的。

刘邦为打彭城之战,把在关中作战的周勃、樊哙、夏侯婴、曹参、灌婴等将领全部调走了,史书没有记载在废丘围攻章邯的到底是谁,但肯定不是韩信。

从距离和时间的角度来说,韩信也不可能在废丘。

彭城(今江苏徐州)离废丘(今陕西西安)将近有900公里,刘邦在彭城兵败后,一路被楚军追击,一直追到荥阳,双方打了一场京索之战,才阻止了楚军的继续追击。

就算韩信在废丘,刘邦也没有时间通知韩信,并让韩信迅速赶到荥阳会合,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刘邦想要通知韩信,首先得从彭城前线派出使者长途奔袭900多公里,通知韩信,然后韩信再率军从废丘奔袭的500公里到荥阳,就算一天能跑100公里,一分钟时间也不耽误,也需要14天时间。

楚军一直在刘邦屁股后面追,与刘邦的距离最多就是一两天,哪有这么多时间等韩信赶来?所以韩信不可能在废丘,只可能跟着刘邦从彭城败退。《淮阴侯列传》中一连用了两个“复”字:“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两个“复”所表达的内容与前面的彭城汉军兵败是相关联的,说明韩信就是在彭城。

彭城之战形势图

其实不光韩信在彭城,张良和陈平也在彭城,彭城之战刘邦是总指挥,韩信与张良、陈平一样都是高级参谋。

最后把刘邦用韩信的思路理一下:刘邦在出汉中之前,的确听了韩信的谋略,并采用韩信的计谋,但最终击败章邯的,却是赵衍的计谋,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中是高级参谋,虽然官职是大将,但刘邦并未用他领兵,多半还是对韩信有些怀疑。

还定三秦成功之后,刘邦继续东进,平定中原,带着韩信,一路打到了彭城,相当顺利,刘邦只要在彭城击败了项羽,天下等于就平定了,也就用不着韩信了。

刘邦非常狡猾,先用韩信的计谋为自己所用,如果能一举平定项羽,就不需要给韩信兵权让他单独领兵,这是刘邦的用人原则。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推荐韩信时,仍然不觉得韩信是人才,萧何多次要求,刘邦才勉强答应设坛拜将。

从这一经历来看,以刘邦的识人能力,始终没有认为韩信是人才,要么是韩信没有表现出人才的能力来,要么是刘邦对韩信不够了解,直到刘邦与韩信有过一番交谈,刘邦才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晚。

刘邦

刘邦这个伯乐认识韩信这匹千里马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双方有过交谈,但刘邦仍对韩信有疑虑,他需要用韩信的计谋来证明韩信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考察的过程,还定三秦之战、彭城之战就是刘邦考验韩信的战役。

下邑画策时张良夸韩信独挡一面,可以属大事,可以让刘邦拿关东地盘来拉拢他对付项羽,这间接说明下邑画策前韩信已经有独挡一面战绩和可以属大事的事迹。下邑画策时已经是一名可以和彭越、英布一样,需要拿出地盘才可以拉拢的独立诸侯武装。而不是一名听命于刘邦,不听命可以随时解职的普通下属。再加上韩信在荥阳是复会汉王,复收兵,复击破楚军在京索之间。间接说明荥阳复会汉王前,韩信有初遇汉王,初收兵,初击破楚军的事迹。那么很明显韩信初遇汉王,初收兵,初击破楚军的时间肯定在刘邦兵败睢水后,下邑画策前。而地点就在睢水西岸,汉王刘邦的败退路上。韩信出现在睢水更说明韩信和张良是从韩地沿水路赶往彭城的。 “汉使张良徇韩”,“汉遣韩信略韩地”,“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把这些串联起来就很明显了,韩信和张良在韩地打韩王昌时接到汉王伐楚邀约,答应汉王,但为了清剿韩王昌余孽,以及筹备兵马、粮草、装备、船支等事情耽搁了行程,所以沿水路赶往彭城到睢水时刚好遇见在睢水兵败的汉王刘邦。并救了刘邦,击退了过河追击而来的楚军,并收拢汉王的败军陈平、周勃、灌婴等人。表现出独当一面,可以属大事的风范。这才有了张良下邑画策里的夸奖。

刘备不会随随便便把兵权授于他人,对于韩信他采取的是先采用谋略考察,后让他独自率军作战的模式,即使如此,刘邦仍然时刻防备韩信,刘邦的核心班底仍然是丰沛集团,比如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等人。

彭城之战失败后,从京索之战开始,韩信逐渐有了领兵机会。

虽然韩信在彭城,但依然无法估计项羽的战略战术,项羽用韩信都无法估计到的战略战术彻底地打败了刘邦,此外,刘邦骄傲轻敌和诸侯联军是乌合之众也是失败的原因。

0 阅读: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