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宋朝:仁宗不愧为仁

彦东 2024-02-19 22:11:10

宋仁宗年间,天下繁富、人民乐业。仁宗身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个人生活却很俭朴、自持。

有一次,时值初秋,御膳房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待从答说从远道东海之滨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值钱一千文。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怎么吃得下去!”说完放下筷子,命待从立即撒去。

又有一次,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忽感寒气袭人、腹中饥馁,很想喝碗羊肉汤驱寒充饥。仁宗放下御笔、转身吩咐身旁的内待出去传膳。内待遵旨正要出去。“回来,不必去了,给朕彻杯热茶来就行。”仁宗略一思虑,叫回了内待。

第二天,曹皇后闻知此事,心疼的问道:“陛下勤劳国事,宜善保龙体,想吃羊肉汤,尽管吩咐御膳房做了送来就是,怎么能忍饥使龙体受损呢?”

仁宗笑道:“皇后过虑了,朕只是觉得宫中因一时之需,随便索取的话,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若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备办,此例一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长此以往,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朕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仁宗闲暇时喜游宛林。一次待从大臣建议道:“陛下富有四海,宛囿却显局促,请下旨增而广之。”

仁宗淡笑摇首,缓缓道:“先帝留下若大苑囿,朕还觉得太宽阔了,怎么能再增而广之呢?”

仁宗如此节俭,是不是因为国计民生太过于艰难,才如此为之?不是,正好相反,仁宗年间,是中国古代最富裕的时代,国家的年平均财政收入约为10000万贯(约合7000多万两白银)左右。唐、宋时,因为白银稀少 (中国不是产银国,白银大多是由对外贸易中获得),铜钱才是国家常用流通货币(一贯为850文左右的铜钱, 1.5贯可兑换白银一两)。仁宗时的人口约为2200多万户、7000- -8000万人, GDP占世界的5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00多美元(按今天的标准计算)。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仁宗时期国家的富裕程度,可以毫无迟疑的说,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

宋代官员的俸禄是极为优厚的:宰相的正俸为月薪300贯,县令的正俸为月薪15贯,官员们除了正规工资外,还有各种津贴补助。仁宗年间600- 700文可买一石大米(古代大米是按石来计量的, -石约为今天的的60公斤),15贯约为12750文钱,可买20石左右的大米,也就是是1200公斤大米。按今天的市价换算1200公斤大米价值7200元RMB(以6元/公斤计算)。由此可得出仁宗时官员收入:县令月正工资为7200元RMB ,宰相月正工资为144000RBM ,再加..上各种津贴的话,官员待遇之优厚可想而知。

仁宗皇帝自然不需领工资,国库划给皇上的月用想来必定也是笔大数目,仁宗却如此节俭、节制,可见其修为不凡。节俭才会爱物,爱物方能爱人,爱人者仁也。仁宗之仁,岂不是就这样陶冶而成的!

仁宗的宽仁厚德,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一次仁宗用膳时吃到一粒石子,几乎喀掉牙齿。仁宗疼痛之极却并没声张,而是默默吐出石子,还不忘告诫身边的内待道:"不必张扬,以免无辜之人受重责。”

又一次,仁宗在御花园漫步, 走着走着,口渴起来。仁宗频频回头四顾,发现跟随的内待与宫女便未携带水壶,仁宗连忙加快步伐往宫中行去。随从之人也不明白皇上今儿个是怎么了,如此匆忙?只得紧紧跟上。

仁宗走进宫中时,已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连喊嫔妃快倒水来。贵妃倒了水,递到仁宗手中不解的问道:"陛下口渴,喊身边伺候的随从就是,怎么渴到如此地步?"

仁宗接过水,顾不上回答,咕嘟、咕嘟的喝了个痛快,喝完放下玉杯,长长舒了口气,才笑着说道:“这些蠢才都没带水壶来着,朕若是声张,他们岂不是要受责吃苦了?只好忍住口渴,赶着回来就是。”

古代时等级地位森严,皇宫中的太监与宫女,在世人眼里只不过是待候皇上的奴才罢了。历朝历代的皇帝有几人?能把这些可怜的人当人看的?可我们的这位仁宗皇帝,这位仁厚长者,不仅给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还时时体恤、处处着想,这样的皇帝,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怎能不令人万世景仰?仁宗不愧为“仁”!

2 阅读:87
评论列表
  • 2024-02-23 10:31

    不靠拼凑谣言混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