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左脚舞原生地——蟠猫乡

文旅头条新闻 2024-05-01 21:46:35

出牟定县城沿元双公路一路向北10余公里,当看到路边一块醒目石刻“中国彝族左脚舞原生地”,蟠猫乡人民政府驻地——大古岩村就到了。

大古岩以前不通公路,直到1975年才修了一条通县的毛路,有25公里。1998年铺上了弹石路,2003年改成柏油路,2008年在旧路的基础上修建了元双公路,通过打隧道、架桥梁,和以前相比,到县城路程缩短了约一半。

大古岩村是蟠猫乡乃至牟定县较大的村子,全村1246人,彝汉杂居,有普姓、起姓、毕姓、赵姓等十多个姓氏。大古岩村也是蟠猫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有一条长300多米的大街,另有几条小街,小吃店、超市、服装店、杂货店,街上店铺林立。遇到赶集的日子,姚安县新村、小河村委会的群众以及牟定四乡八邻的群众都到大古岩来赶集,热闹非凡。

走进大古岩村,村容村貌粗犷、原生态。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随处可见的几十年、上百年的核桃树,古朴的彝家屋舍,不够光滑的墙面上绘制着许多反映彝家人生活、劳动场景的图案,别有一番古朴的味道。一脚踏进这片未经雕琢的原生态之地,一颗喧嚣、浮躁的心在瞬间就会安静下来,浑然忘却了尘世的烦忧。

而大古岩村吸引人的,远远不止这些。每当夜幕来临,就有左脚调从村中心飘来。循声走去,但见街头的大桥上灯火闪烁、人影绰绰。走近了,只见男女老少皆舞,把街上的水泥地板跺得震天响。男人们用三弦、二胡、笛子、木叶奏起乐曲,女人们围成一圈跳起来,伴随着“喽哩喽,喽哩喽……”的对唱声,且舞且歌,如痴如醉。那些洋溢着泥土芳香气息的歌舞,像大地的灯盏,照亮着山野的一个个日子。

在牟定,《高山顶上茶花开》《大古岩的小伙子》《歌唱丰收年》都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左脚调。这些调子从词曲的风格到调子的描述都不难看出是出自大古岩。

据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编纂的《定远县志》记载:每到六月二十四,彝族群众赴大古岩赶集,吹葫芦笙、弹月琴、吹口琴、唱彝曲……通宵达旦。这是对大古岩村左脚舞最早的官方文字记载。更早的记录还有大古岩村普启朝家珍藏的一本《普氏家谱》,里面记载:普家三代做弦,卖给当地人跳脚娱乐,每把弦子两石荞麦。(“石”,读dàn。古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落款日期是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大古岩村的左脚舞已传承千年,同脉相存,共同孕育了左脚舞这一独特的文化奇葩。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脚舞慢慢地被牟定坝子以及周边地区的彝族群众接受和喜爱。“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牟定左脚舞已有千年的历史,“一会”就是牟定的三月会,三月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到大古岩村看大古岩人跳左脚舞,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享受,歌词娓娓道来,乐曲漫舞飞扬,那是一种原生态的舞。姑娘们身着美轮美奂、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小伙们高亢嘹亮、热情奔放的声音,跳左脚舞的人仿佛不是在表演节目,而是用肢体动作和音乐表现彝家人的劳作、爱情、生活……三弦曲调的优美婉转,来源于在田间地头劳作中产生的舞蹈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加上他们那份自然纯真、酣畅淋漓、毫无表演痕迹的演绎,让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山水中,聆听着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感受着一个古老村寨的传奇历史,一个古老民族淳朴、悠远的音乐艺术魅力。

大古岩村的风土人情,仅仅是彝山一隅的彝族群众一种率性的表达,是对这片土地深厚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展示。他们把大地当作舞台,身后的青山便是幕布,太阳或星月就是天灯,身旁的树木花草是芳香的道具。这样的歌声舞影,这样的一情一景,让人们记住了来自民间真正的艺术。

通讯员 张泽武 文

文旅头条 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李娇蓉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

0 阅读:3

文旅头条新闻

简介:一手掌握文旅大事,全新全艺为文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