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与兖州的千年恩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钱越说史 2024-01-27 14:07:12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钦赐恶谥,令皇室丢脸、子孙蒙羞的荒唐王爷兖州,禹贡九州之一,历史文化悠久,东隔泗河和孔子故里曲阜毗邻,九州文化、大禹文化、儒家文化等交相辉映,拥有上千年州、郡、府治历史,长期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军事重镇、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

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之滨,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是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别称运河之都,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济宁南池公园

阿越在查阅鲁藩相关史料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济宁(这里单指任城区)与兖州这两座近在咫尺的城市,在历史上纠缠非常之深,今天你压我一头,明天我压你一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犹记得2013年,兖州撤市设区,成为济宁市兖州区时,网上出现过不少反对声。

所以今天我们聊聊济宁与兖州之间的千年恩怨与是是非非。

秦至南朝宋:两地平行

春秋、战国时期,济宁与兖州大部分时间同属于鲁国。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各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前221年,秦国正式统一六国,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秦代,在位于今兖州市区东北的鲁国负瑕邑设瑕丘县,济宁境内则设有亢父县,两者同属薛郡管辖。

西汉时期,亢父县、瑕丘县仍旧,同时设立任城县,不过治所在今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三县本为梁国之地,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积郁而死,随即汉景帝将梁国一分为五,交由五个侄子统治。瑕丘县属于山阳国,后改山阳郡、昌邑国,鼎鼎大名的昌邑王刘贺就出自于此,但大部分时间称山阳郡。亢父县、任城县属于济东国,后称大河郡、东平国。

东汉时期的济宁与兖州

东汉时期,瑕丘县依旧属于山阳郡。元和元年(84年),分东平国南部为任城国,辖任城、亢父、樊三县。

三国西晋时期,任城、亢父、樊三县所属同前,只是任城国一度更名任城郡。瑕丘县则在西晋时期被撤销,省入南平阳县。

西晋在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后,国家再次陷入了分裂与战乱,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政区也频繁发生变化。刘宋永初元年(420年),任城郡、县被裁撤,任城县省入亢父县隶属于高平郡。

刘宋至五代:兖州管辖济宁

南朝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兖州州治由邹县徙治瑕丘城。自东汉末年起,中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瑕丘从旧县治,一跃成为最顶层的州治,辖泰山、鲁、高平、任城、东阳平、东平六郡。虽如此,瑕丘县没有复建。

北魏时期的济宁与兖州‍

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复置任城县,迁址今济宁市中心地带。又分高平郡置任城郡,治任城县,辖任城、亢父、钜野三县。这是济宁第一次成为一地政治中心。

任城郡隶属于兖州。这是兖州与济宁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隶属关系,此时兖州管辖济宁。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移任城郡治鲁县,高平郡移治任城。高平郡依然属于兖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高平、任城、泰山三郡合为兖州。开皇十三年(593年)复瑕丘县,作为兖州州治。大业二年(606年),改州为郡,兖州称鲁郡,领十县,郡治瑕丘,任城县属之。

唐代的济宁与兖州

唐因之,以瑕丘县为治所,或称兖州,或称鲁郡,属县稍有变化,不过任城县依然在其治下。

五代至两宋:两地平行

唐之后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分裂时期,政区变化繁复。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分郓州钜野、郓城,兖州任城,单州金乡等县置济州,治钜野。而瑕丘县依然为兖州治所。两者再次分开。

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军政与财政力量进行大力削弱。地方行政上实行路、州、县模式。济州、兖州先属京东路,后属京东西路。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子之讳,改瑕丘县为瑕县。政和八年(1118年),升兖州为袭庆府。

北宋的济宁与兖州

靖康之变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被金朝占据,北宋王朝灭亡。在地方行政上,金代继承了北宋的传统。天德二年(1150年),黄河决口,水淹巨野,遂移济州州治于任城,济宁再次成为地区中心。入金后袭庆府降为兖州,而州治瑕县则改名嵫阳县。济州、兖州属于山东西路。

元代及明初:济宁管辖兖州

1221年,元军攻下金朝山东诸州,济州、兖州落入蒙元之手。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在继承两宋与金代制度的基础上,创设行中书省,开行省制度的先河,形成省、路、州、县四级行政体系。

由于蒙古人粗放的本性,及早期汉人世侯制度的存在,蒙元时期,济宁、兖州的行政区划频繁变化。先是隶属于山东汉人世侯严实家族所有,罢黜汉人世侯制度后,隶属于中书省管辖之下。

至元六年(1268年),兖州、单州隶属于济州管辖,济宁再次将兖州至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但时间不长,次年济州便还治巨野,任城降为属县。

元朝的济宁与兖州

至元八年(1270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济宁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同时徒治任城。可随即又还治巨野。可“任城当江淮水陆冲要”,地位险要,于至元十二年在此复设济州。三年后,又迁济宁府治济州。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再次迁回巨野,随即由府升格为济宁路,辖兖、单、济三州,十六县。

随着元运河的开凿,济州的地位愈发突出,故至正八年(1348年),蒙元朝廷再次将济宁路迁治任城,并废济州,其后治所稳定在任城。

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济宁府,仍治任城,领3州12县,兖州在列。同时将兖州州治嵫阳省入。

明代至清初:兖州管辖济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诸王,刚满月的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圈定为山东兖州。

兖州本就是战略要地,成为鲁王藩地之后,地位更是骤然得到提升。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明太祖下令修筑兖州城,次月兴建鲁王府。洪武十七年又开建兖州城隍庙。

与此同时,济宁府辖境也在快速膨胀。洪武初年原本在元代直属于中书省的东平路降为东平州和曹州(降为县),及本隶属于益都路的沂州、峄州、滕州(后两者降为县)纷纷来属。济宁府使得济宁府膨胀为辖三州二十三县的大府。

明代的济宁与兖州

洪武十八年(1385年),鲁王朱檀就藩前夕,明太祖突然下令改济宁府为兖州府,治兖州州城,复设嵫阳为附郭县,后改滋阳。而济宁则降为散州,任城省入,隶属于兖州府。兖州与济宁之间来了个彻底的大反转。

清代大部分时间:两地平行

清代建立后,沿袭明代行政体制的基础上,对行省边界再次进行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清初济宁州因袭前代属兖州府。

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漕运成为历朝历代的经济命脉所在,为此当黄河决堤,出现保河保漕抉择时,往往会选择保漕。自元运河开凿后,几乎处于运河黄金分割点上的济宁成为漕运的枢纽节点。明成化七年(1471年),设河道总督驻济宁州,主管漕运兼管黄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因淮安为运河、黄河、淮河三河交汇处,为治河工程最重要处,迁河道总督衙门于清江浦。可淮安过于偏南,难以兼管北方河道,遂于雍正七年(1729年)将河道总督衙门一分为二,南河总督驻清江浦,东河总督驻济宁州,次年又分出北河总督。

清代的济宁与兖州

鉴于济宁属于战略重地,故于雍正二年(1724年)升起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然而直隶六年后又被降为散州,由兖州府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济宁州再次从兖州府分出,直隶山东,领嘉祥、鱼台、金乡三县。

民国至今:济宁管辖兖州

明代在省与府之间设立的一个派出机构——道。类似于西汉设立的监察机构——州,到东汉末期变成一级行政区划,道在清末也成为准区划,于是乎中国的区划又变成了省-道-府-县四级制。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中国告别帝制进入共和制的民国时期。新朝新气象,各种改革接踵而来。民国二年(1913年)1月,袁大总统发布《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宣布“废府存县”,即废除府级,保留附郭县,改州为县,形成省-道-县三级区划。

兖州府被废除,保留滋阳这个附郭县,济宁州改为济宁县,共同隶属于管辖鲁西南地区的岱南道,又改称济宁道。其后山东第一专署、济宁长官署、第二专署等名称走马观花般轮流上场。滋阳县、济宁县同属一个政区,且驻地绝大部分时间在济宁。

解放后,先后设立滕县专署、济宁专署、济宁地区,滋阳、济宁还在一个政区下,驻地依然在济宁。不过济宁出现了新的变化,县城及其周边被划出设立县级济宁市,其余区域称济宁县。1958年滋阳县被撤销,并入曲阜县。1962年滋阳县区域从曲阜划出,再次设县,改名为兖州县。

济宁市当下的行政区划

1983年济宁地区升格为地级济宁市,原县级济宁市改设市中区,济宁县改称郊区,后更名为任城区。1992年,兖州县升格为兖州市,由济宁市托管。

2013年,济宁市行政区划大调整,市中区、任城区合并为新的任城区,兖州市撤市设区改称济宁市兖州区。

阿越说

行政区划的变化有其现实原因,也有其历史渊源,济宁与兖州数千年来的恩怨纠葛是最好的注脚。时下网上关于地名越来越“俗”的讨论甚嚣尘上,什么长安比西安好听,合肥不如庐州有诗意,常山赵子龙变成了石家庄赵子龙等等。

唐长安及京兆府区划图

然而网上所谓的那些“改的难听”的地名,其实并不是当下“改”的,绝大多数都有其历史传承,只不过因为区划的升降,导致曝光度不同,给人错觉而以。比如长安自成为政区名以来一直是县级单位,如今西安辖下依然有长安区这一级,只不过长安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都城,名声大噪以至于让人忽略了长安其实就是个县,它上面还有个京兆。另一个著名古都洛阳同样如此,洛阳一直是县,其上为河南府郡。至于合肥,存在的历史比庐州更古老。

所以别再拿无聊当有趣,拿无知当真知,在网上咋咋呼呼了。

阿越说:

鲁荒王朱檀:明太祖钦赐恶谥,令皇室丢脸、子孙蒙羞的荒唐王爷

明朝国号源自于明教?这种鬼话听听就好

元旦假期究竟是几天,看完新中国节假制度演变你就明白了

借《长安三万里》因历史问题遭抗议,聊聊网上的几大地域之争

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地名整理:1914年127个县因重名而改名

3 阅读:104

钱越说史

简介:一起聊聊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