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滋滋主娱 2024-05-06 04:35:41

编辑|梦里花落

稚嫩的女童、汹涌的江水、命悬一线的过江绳索。

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个词语,却定格了一幅心酸又感动的画面。

生活在怒江畔马吉乡的余燕恰,早已记不清溜过多少次索道。

旁人看来,这或许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但对于余燕恰来说,这却是通往梦想唯一的途径。

寒窗苦读十几载,这个努力的女孩总算是走出了大山。

可谁也没有想到,余燕恰刚毕业就做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决定。

一、意外走红

2007年,江苏电视台记者戴琳燕前往云南省马吉乡布腊村采访。

工作这么久,她从未见过如此落后的地方。

全村870口人,耕地却只有1707亩。

基于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显然不会太好。

而且布腊村山多水多,去哪里都非常不方便。

真是不敢想象,这里的村民平日里靠什么生活。

临走之前,戴琳燕无意间发现了一件更不可思议的事。

不远处的怒江钢索上,吊着一个背书包的红衣女孩。

从身形上看,这个孩子顶多刚上小学。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轻飘飘的树叶正在随风飘舞。

早就听说,这里的人们习惯溜索过江。

可当这件事真正发生在眼前时,戴琳燕的心还是紧紧揪在了一起。

说时迟那时快,她立刻拿出口袋里的相机按下了快门。

本以为是个无心之举,没想到竟改变了女孩和整个家乡的命运。

回到电视台后,戴琳燕立刻发布了一篇名为《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的新闻报道。

镜头定格的那一刻,所有观众都红了眼眶。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当下,竟然还有孩子为了去上学冒着生命危险。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袖手旁观。

接下来的几天,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几乎就没有停过。

不同的来电者,目的却只有一个。

我们能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不得不说,网友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没过多久,大家就找到了这位“溜索女孩”的家。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8岁的余燕恰明显有些受宠若惊。

原来,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一样。

余燕恰,1999年出生在云南省马吉乡布腊村的一个穷苦农户家庭。

打她记事开始,父母就整日忙碌于地里的几亩薄田。

可到头来,拿到手里的收成并没有多少。

即便如此,小两口还是决定把孩子们送进学堂。

或许只有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了。

因为这件事,周边邻居没少在背后议论余家。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可不是吗,早晚都要嫁人。”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余家夫妇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

只是上学这条路,未免也有些太难走了。

资料源于:新华网.江苏广电总台戴玲燕: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

二、溜索求学

余燕恰家住怒河畔,一开门就是奔腾的江水。

说来也巧,相对繁华的地方刚好都在对岸。

其中就包括余燕恰梦寐以求的地方,学校。

大人们想要外出采买或者务工,也必须先走到对岸。

就这样,溜索的出行方式应运而生。

说白了,就是借助彩虹的灵感用一根钢索连通两岸。

安全缓慢的叫平溜,危险迅速地叫抖溜。

出于安全的考虑,大人们溜索时会在手中抓一把草。

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终点处及时刹车了。

余燕恰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溜索是和母亲一起。

年幼的她被绑在母亲背上,呲溜一声就抵达了对岸。

可当余燕恰真正站在岸边时,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说实话,父母也很担心女儿的安危。

但为了女儿的未来,小两口还是“狠心”道。

“害怕也要溜索,不然怎么上学?”

于是从7岁开始,余燕恰便只身一人踏上了溜索求学的道路。

穿戴滑轮,绑紧钢索。

两条小腿用力一蹬,余燕恰就挂在细细震颤的钢索上离了岸。

可是她太轻了,每次凭借惯性都只能溜到一半。

而且这里是江心水流最湍急的地方,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每当此时,余燕恰都会用胳膊攀着绳索一点一点往对岸挪。

看似短短的一段距离,真正移动起来至少要半个小时。

溜索次数多了,熟能生巧的同时自然也少不了意外。

余燕恰清楚记得有一次,绳索还没绑好滑轮就溜了出去。

待她回过神时,晃得翻转的自己几乎整个人倒挂在溜索上。

好在有惊无险,同行的小伙伴眼疾手快抓住了余燕恰的脚。

然后在棍子的帮助下,一点点拉着她爬回了对岸。

其实,像余燕恰这样“一脚踏空”的意外几乎每天都会在当地上演。

所以在媒体到来之前,她一直都以为这是人间常态。

听到这里,余燕恰的故事难免让人心酸又无奈。

或许是时候,让这些孩子们走出大山了。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解决了交通显然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来不及犹豫,多家媒体立刻自发组织起捐款活动。

短短两个月,当地政府就收到了140万的建桥基金。

拿着这笔钱,布腊村建成了历史上第一座吊桥。

自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三、逆行归来

余燕恰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吊桥上的情形。

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她的双脚仿佛焊在了地上一动不敢动。

直到牵起母亲的手,余燕恰才开始缓缓挪动脚步。

走到桥中央时,她鼓起勇气望向了远方。

原来,大山之外是不一样的世界。

余燕恰的脚下,不单单是一座普通的吊桥。

而是她通向成功的阶梯,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恰逢2009年,一位爱心人士邀请余燕恰去北京游玩。

借着这个机会,她完成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

首次出远门,首次坐飞机,首次去北京,首次看到天安门······

也是这次旅行,让余燕恰再次确认了心中的决定。

走出大山。

然而还没等余燕恰从这份激动中回过神来,意外发生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突然夺走了父亲的生命。

这一年,余燕恰10岁。

为了补贴家用,大姐进城务工,二姐辍学务农。

一夜之间,余燕恰成为了全家人的希望。

好在,这个努力的女孩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无论大考小考,余燕恰的成绩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就这样,她从对岸的小学一路考到了怒江的重点中学。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2018年6月。

寒窗苦读十几载,总算是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刻。

凭借高考568分的优异成绩,余燕恰顺利考入昆明医科大学。

要知道,这可是全村近十年来第一位大学生。

而且余燕恰的分数还这么高,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大学期间,她仍然像以前一样刻苦努力。

以余燕恰的表现,轻轻松松就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

更何况,走出大山本就是她这么多年的梦想。

可当毕业那天真正到来时,余燕恰却做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决定。

回家。

源于:澎湃新闻.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溜索女孩”长大了!

恰逢2022年6月,怒江州人民医院面向社会招聘医护人员。

得知此事后,余燕恰二话不说就报上了名。

凭借优异的笔试面试成绩,她在所有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如今,余燕恰已经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检验科最年轻的医务工作者。

虽说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在同事眼中这位年轻的后辈早就可以独当一面。

信息源于:人民网.溜索女孩”余燕恰通过人民网回应社会关切

结尾

对余燕恰来说,生活大概就像是溜索的过程。

惯性总使人顺着引力往下坠,但希望却吸引着她努力向上攀行。

至于余燕恰为何选择回到家乡,答案其实很简单。

“如果走出去的人一直走不回来,那么谁来发展家乡呢?”

因为看到过希望,所以她想把这份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0 阅读:3

滋滋主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